虎山长城全景图(虎山长城)

作者:张惠琳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在人们的记忆里,这便是对世界奇迹明长城的概念,教科书里曾经就是这样记载的,对此我从未有过怀疑。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考古人员在辽宁丹东的虎山发现长城墙体和墙基,并根据历史资料,最后将长城东边的起点改为虎山长城。

金秋时节,我来到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境内的中朝边界,来到鸭绿江边那绵延陡峭的虎山脚下,登上蜿蜒于虎山山坡上的虎山长城,亲眼目睹了明长城东部的起点。这份收获,对一个普通的行者来说,兴奋之余,幸运感满满。

虎山长城全景图(虎山长城)(1)

虎山长城,横亘虎山,一路向西,经辽宁省抚顺、沈阳、辽阳、鞍山、锦州,与河北境内的山海关长城相连。虎山原名马耳山,因两个并排的山峰高高耸立,状似两只竖立的虎耳,也称虎耳山,至清代演化为虎山。虎山山势陡峭,阻断东西交通,南控鸭绿江水路,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长城选址虎山,更有现实军事意义。历史上,丹东多次被外敌入侵,虎山首当其冲。因此,它是军事要塞,也是历朝国境的东北大门。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明朝危机四伏,为了防御建州女真的侵扰,朝廷决定修建 了“辽东边墙”。从此,虎山长城成为明朝东北边境的“桥头堡”。据《明史·兵志》记载:“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恒万里,分地守御”。

清王朝建立后,为了保其“龙兴之地”,特颁布了法令,严禁山海关以内的人走出关外。同时,还禁止关内的人不能在此狩猎耕种,并下令将包括虎山长城在内的大部分辽东长城拆除。

虎山长城全景图(虎山长城)(2)

我们看到的虎山长城,虽然是1992年在明长城遗址上修复的,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登临它的动力和兴趣。我们从虎山长城的关楼开始登城,一路攀登,直上虎山高峰。站在万里长城第一峰火台上,视野开阔,有一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体验。放眼远眺,江河如带,蜿蜒天际,奔流不息的江面上横跨雄伟壮丽的鸭绿江断桥,江边中朝水路边界最近的地方“一步跨”石碑清晰可见,而对岸朝鲜的风貌也一目了然,一片接一片碧绿的庄稼十分养眼,矮小的房屋建筑零星散落着,外观破旧的工厂等等尽收眼底,一幅原生态的美丽画卷。

虎山长城全景图(虎山长城)(3)

翻开历史的画卷,从中可以了解到明长城起点的由来。明末,辽东建州女真建立后与明朝在辽东开战,公元1619年的“萨尔浒大战”后,衰弱的明朝军队再也无力反抗后金侵略,整个东北被后金占领。得到东北之后,改国号为清,并很快统一全国。为巩固自己东北发祥地,将整个辽东划为禁区,并以战争毁坏的长城为界,插上柳条作为禁区,标示称为“柳条边”。从此,山海关成为出入限制的关卡,被认为是万里长城的起点。而最东边的虎山则为“柳条边”,逐渐被世人遗忘。

虎山长城全景图(虎山长城)(4)

从虎山长城下来,我们来到了距中朝边界最近的景点“一步跨”。只见一条小河沟旁,立有一块石碑,上书“一步跨”三个大字。顾名思义,向前跨一步便是异国土地。在对面的玉米地里,有三三两两正在劳动的朝鲜边民。而在我方执勤哨所旁边,有几个当地农民出售土特产的摊点。我们顺便购买了现炒的大板栗,入口鲜嫩香甜,原汁原味,可谓价廉物美。游景点,品特产,一举两得。

相对而言,虎山长城远不及山海关、八达岭和嘉峪关长城的雄伟气势,但它作为横跨东北边界的屏障,其军事作用不言而喻。在万里长城的宏大阵容中,它展示给世人的是另一种魅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