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攻击(地雷战威力不大)

有一位叫斋藤邦雄的日本老兵曾被地雷战深深地“伤害”过,他画了一幅漫画描述当年的情景,漫画中的日语为:“整天翻山头,真是累死半条命啊。”

“有人踩地雷啦!”

“卫生兵,快来呀!”

地雷战攻击(地雷战威力不大)(1)

斋藤邦雄的漫画

地雷战是二战时期中国敌后战场上的一种战法,因为电影《地雷战》的关系,在中国广为人知。

其发明者为王耀南少将,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军最早的工兵专家,人称“工兵王”、“地雷战之父”。当时的敌后客观条件有限,最初的地雷基本都是兵工厂制造的,配发给主力部队,威力大,但是数量少,重要战斗时才用。

王耀南训练部队使用地雷时,就鼓励大家自己动手造地雷。当时八路军的“军火”原料主要是黑火药,易燃易爆,见火就炸。但这还需要发火装置,否则白搭。

地雷战攻击(地雷战威力不大)(2)

民间智慧是无限的,一些群众就自己配置黑火药,木炭、硫磺、硝石作原料。鞭炮作坊做引信。

但这材料还是不够,雷壳也需要材料呀。于是各种各样的材料都被拿来做雷壳,这些“特殊地雷”就是地雷战中用的“土地雷”。

1941 年之后,因为这种“土地雷”数量骤然增加,地雷战的“门槛”也就瞬间降低了。八路军当时还发了一些小册子,比如《地雷制造使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总之,鼓励和指导开展地雷战。

于是华北根据地到处能打地雷战,据当时的描述是,“村村会造雷、户户有地雷”。

地雷战攻击(地雷战威力不大)(3)

土地雷到底有没有威力?

其实这看对谁而言,大量用土地雷的,基本都是民兵。他们武器装备差得不行,土地雷对于他们来说,那已经是超级利器了。

而且地雷的杀伤力其实并不在于爆炸强不强,而是内置炸药爆炸后产生的高速破片。只要速度足够,“飞花”能伤人也不是假的。一般来说,只要能装火药的密闭容器就可以作雷壳。

所以,其实土地雷对于雷壳材料要求不高,铁壳当然最好,但没有那么多铁,民兵们的铁壶、酒瓶、醋坛子、罐头盒子、木头、凿孔的石头等都用。

坛坛罐罐其实也不多,一炸就碎了,不能回收,也没谁家有用不完的醋坛子盐罐子,总不能吃饭的锅碗也拿去造雷吧。所以,石头往往是土地雷用得最多的雷壳。

这种土地雷造起来麻烦一点,但也有优点,就算是放在地上也有伪装性的。

缺点也很明显:反正也不考究制作工艺,技术也有限,往往炸不开石头,而从装火药口子喷一阵火焰就完事儿了。就像我们放炮,炮没响,嗖嗖嗖地蹿火苗。

地雷战攻击(地雷战威力不大)(4)

但其实杀伤力也蛮大的,即便不能形成“破片密集阵”,但也足以引起“火灾”,敌人也得用军火的,更容易引起爆炸。被“雷火焚身”也是常见的。

完了把雷壳捡回来还能再利用。

但这其实真是的杀伤力也并不大。

真正的杀伤力是对敌人心理上的震慑。

反正土地雷多,星罗棋布,四处布设,爆炸性能千差万别。举个例子,就像我们放鞭炮,点了火,半天没响,靠近去看的时候,突然“砰”地一声炸了,耳朵都能震聋。

日军对于土地雷的心理就是这样的,你觉得不炸吧,那是“技术失误”,属于不可控的“质量问题”。你觉得炸吧,但也未必炸。

说不清楚到底炸不炸。

总之,不管炸不炸,你还是得排雷,一个不小心,说不定就炸了,连埋地雷的人其实都做不了主。

以此而论,土地雷的“杀伤力”其实比正规地地雷还可怕。

地雷战攻击(地雷战威力不大)(5)

地雷战在什么时候用?

其实最初地雷战是用在防御上的。因为日军在华北进行了多次扫荡,所以 1941 年夏、秋季,华北各地到处是地雷战。

我们可以从具体案例来看地雷战的杀伤力。

1941 年的 10 月。日本华北方面军派遣第 36、41 师团,独立混成第 4、9 旅各一部,在太岳根据地“扫荡”。

这是一个进攻态势。“扫荡”其实挺费劲的,大战役打不起来,却得像猫捉老鼠那样去找对方。除非是出其不意的有目标的突袭。

当时的八路军守军也是分散的,其他的大部分转移。这些守军得到黄崖洞兵工厂发放的 2500 多颗地雷。其他的全部用的是土地雷。

在 10 月 8 日,屯留的民兵竟然用地雷炸死了日军联队长和联队参谋长。

据数据统计,这次反“扫荡”中,民兵土地雷毙伤的日军有 1100 多人。

地雷战攻击(地雷战威力不大)(6)

1942 年5月,在太行山区的反“扫荡”中,土地雷照样有用,游击队和民兵到处埋地雷,日军是战也不是,守也不得,最后撤出战斗。

日军的扫荡战术是这样的,前面排成纵队的是步兵,后面是驮物资的牲口队。

八路军就在道路上埋地雷,然后伏击。

但这说透了都是“防御性的地雷战”。

地雷战也可以是进攻型的,杀伤力也很大。

地雷战攻击(地雷战威力不大)(7)

与狙击手配合,会形成王者杀伤力

因为到处有地雷,虽然是土地雷,但日军进攻前,也得排雷,原因前面说过,所谓“逢战必排雷”。电视剧《亮剑》中,孔捷阻挡救援平安县城的日军部队用的就是这种办法。

日军的工兵当时用的是金属探雷器。这种探雷器对于制式地雷很有用,所以八路军的制式地雷往往造成反工兵地雷。八路军的地雷专家石成玉说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在地雷底部加上弹簧击针,一旦排雷,就触发击针,导致爆炸。

对于土地雷,金属探雷器未必有用。

而且,作战的时候,中国军民的地雷引爆方式其实很落后,就是拉发式。拉火绳是人工控制的。

地雷战攻击(地雷战威力不大)(8)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袭击特定目标,你就算踩上去,我不拉拉火绳,照样不炸。因为在埋地雷的同时不需要布置踏板等装置。

隐蔽性比较好。

但很考验技术。拉火式引爆为了保证地雷能响,拉火绳不能太长,一般 30 米长度最好,那拉雷的人就得等到日军接近到 30 米以内才能拉。

而且绝对不是电视剧中那样动作很大的猛拉,而是徐徐拽紧拉火绳,太快太慢都不行。

地雷战攻击(地雷战威力不大)(9)

这时候,最好的战法是采取“枪雷结合”。

那时候八路军和民兵其实没狙击手,但是有神枪手,日军接近的时候,预先埋伏的神枪手从多个方向专打军官或尖兵。日军必然选择隐蔽点,这时候拉雷手就拉雷。

据说这套“枪雷结合”战术也常用来打击探雷的日军工兵,电视剧《亮剑》中有很好的表现这一点。

但这还不是真正的进攻。

到 1943 年 3 月左右,地雷战已经具有进攻性。

原先的地雷都埋布在村落周围进行防御,有时候会推进到日军据点门口。这就有进攻性了。

鲁中军区的爆炸英雄高运成就曾携带地雷,潜入临沂近郊的汤头镇,那里有个温泉很有名,日军经常去泡温泉。高运成利用敌人的防御漏洞,在 3月 5 日带了 13 名游击队员从汤头镇北门潜入。夜里的时候把地雷埋在镇门外不远处。

第二天早晨,日军小队长带着人来泡温泉,在北门被地雷炸死了 3 个,重伤 2 个。

但这种事情也不是天天有,得看机会。

所以,地雷战的进攻性并不是很强。

地雷战攻击(地雷战威力不大)(10)

但无论如何,那都是地雷。地雷战最重要的地方还是让日军的机动和火力优势被剥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敌人的进攻战斗力。何况,连铁路附近也经常被埋地雷,这使得日军的通讯联络等受到了限制。

最有趣的是一种“钓鱼地雷战”,简直一举多得。

华北民兵在战争后期常用这种地雷战,也叫作“电线杆战”。先把日军的电话线割断,然后把地雷埋在附近,等着日军来修,结果是电话线没修好,人被炸上了天。

这让地雷战在沦陷区威名远扬。

日本老兵斋藤邦雄的漫画很能说明地雷战的作用和威力——

“有人踩地雷啦!”

“卫生兵,快来呀!”

日本老兵还有一条记载:已伤亡 14 人,还没见到八路。

地雷战攻击(地雷战威力不大)(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