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寺逛吃(舌尖上的老北京)

温暖的胡同儿印象

四月,京城的杨柳完成了蜕变,抽出了新的枝条;老槐树的花香四处弥漫着,醉人心神;那沉甸甸低垂着的,是唾手可得的榆钱儿;和散发着浓郁北京气息的香椿,又为老街坊们的餐桌上增添了一份春天的味道。肆虐京城的飞絮,在春雨的洗涤下已经不那么张狂,四九城儿的大街小巷变得清爽好看起来。暖和的天气,也使老胡同儿里的气氛热闹活泛了许多。过了晌午,大爷们又在门前的树荫下支起了棋局,大妈们则在各自的家门口儿,一边忙活着手里的活计,一边互相闲聊着。晚饭前,下班儿的、放学的,都陆陆续续的回来了,却也都不着急回家,总是在胡同儿里盘桓一会儿,和相熟的左街右邻闲侃几句,才会不急不慢的往家走。

护国寺逛吃(舌尖上的老北京)(1)

图文/李昕

护国寺逛吃(舌尖上的老北京)(2)

图文/李昕

借着夕阳的余晖,总能看到有已做好晚饭,等待男人或孩子回家的主妇们,一边和邻居说着话,一边东张西望着。看到家人回来了,便笑盈盈的和邻居道别,转身走进院儿,消失在大杂院儿曲曲弯弯的过道里,随即院里的窗户便亮起了灯,透出一抹温暖的颜色。我想,这四九城儿里寻常百姓家的日子,几百年来大概都是如此,日复一日,平凡而温暖着,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或许,几辈人都在同一条胡同儿里生生不息的,演绎着不同年代的幸福。说起这幸福,对于咱们普通百姓而言其实很简单,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只要是吃的饱,吃的好就是幸福的了。

护国寺逛吃(舌尖上的老北京)(3)

图文/李昕

护国寺逛吃(舌尖上的老北京)(4)

图文/李昕

吃在护国寺

要说起吃,作为一个北京人,可以说是很有些口福的。先不说过去那闻名京城的“八大楼”“八大居”,因为在老北京,那根本就不是咱普通老百姓能享受的起的去处,不过偶尔奢侈一下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穷人有穷人的口福,虽说那些高大上的咱吃不起,但便宜实惠的各种小吃那可到处都是。说起北京的小吃,在东西南北城儿都有它的聚集地,南城的牛街,大栅栏,东城的隆福寺,西城的护国寺......

护国寺逛吃(舌尖上的老北京)(5)

图文/李昕

提起护国寺,现在几乎成了北京地方小吃的代名词,因为“护国寺小吃”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不管你是地道的老北京人,还是南来北往的游客,要想吃到纯正的北京风味,还真得非护国寺小吃街莫属了。虽说护国寺小吃是家喻户晓,但是护国寺的寺庙却已经名存实亡,貌似目前只剩下了一座大殿,其他的建筑早就灰飞烟灭了。

护国寺逛吃(舌尖上的老北京)(6)

图文/李昕 护国寺仅存的建筑

护国寺曾经是北京的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最早是元丞相托克托的官邸,名叫崇国寺。明宣德年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又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年,曾对寺庙大加修缮,并更名护国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早年间东,西两庙的庙会盛极一时,曾有《京都竹枝词》写到“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而且在我上学的时候,去隆福寺吃小吃,也是我最爱的消遣之一,但是后来的一场大火把隆福寺的人气彻底给烧没了,打哪儿以后隆福寺就从北京人的视野里消失了,再也没火起来。虽说护国寺和隆福寺一样,庙没了,庙会也没了,但是护国寺的小吃在经过多次整合以后却一直兴盛不衰。所以现在只要是我想吃小吃,品味舌尖上的老北京,不是去牛街,就是去护国寺了。

护国寺逛吃(舌尖上的老北京)(7)

图文/李昕

其实现在的护国寺小吃早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加盟店,但是那些店我从来都不会去,只舍近求远,跨大半个京城到人民剧场对过儿的护国寺小吃总店,排着队,抢着坐儿,挤着闹着去吃。也许对于初到北京的游客来说,总店与分店的差别并不大,但是对我来说,那却是一种情结,是一种儿时的味道,一种儿时的温暖。如果推开店门,听到招呼我的不是北京口音,我会转身就走,倒不是我矫情,也不是我排外,只是感觉它缺少了一种味道,缺了北京小吃那特有的味道。在北京吃小吃就像是广东喝早茶,要的是一种感觉,一般胡同儿里卖小吃的北京大哥大姐都热情,爱聊天儿,要是抿着面茶吃两块豌豆黄儿,再跟他们逗两句闷子扯段闲篇儿,或者只是听他们天南地北的侃一会儿,那是一种只有在胡同儿里才能感受的到的北京味道。

护国寺逛吃(舌尖上的老北京)(8)

图文/李昕

护国寺的小吃以清真为主,与牛街的小吃品种基本一致没区别,也许只是口味上的不同吧。但不管是牛街的小吃还是护国寺的,要说身份最高贵的就要数艾窝窝了。有文记载“艾窝窝是北京的一种清真小吃,色雪白,球状,质粘软,味甜香,因明代为帝后所喜爱,故名“御爱窝窝”,后传入民间就把御字去掉了”。北京的小吃有个特点,几乎每一个品种都能讲出一大段的故事,出身高贵的艾窝窝也一样。据说在明朝,皇宫里的皇后每天山珍海味都吃腻了。有一天,一个在储秀宫做厨师的回族厨子,正在厨房里吃从老家带来的土特产艾窝窝,被一个宫女看见并尝了一个,觉得很好吃,就给皇后带了点,结果皇后一尝也觉得非常好吃,当时就下懿旨让这个厨子做给她吃。从此皇后不仅经常自己食用,而且还大加赞赏,常常赏赐给别人,从此艾窝窝就从紫禁城传遍京城,而且一下子身价百倍,成为达官显贵名门大户经常食用的一款风味小吃,流传至今。

护国寺逛吃(舌尖上的老北京)(9)

图文/李昕

舌尖上的老北京

有些小吃别看十分便宜,也很不起眼儿,却是上到皇帝大臣下到贩夫走卒都很青睐的美味佳肴,豆汁儿就是最具代表和最具北京文化特色的一款风味小吃。要说豆汁儿,那我可就得捏着鼻子说了,别看我是北京人,但是我却无法消受这豆汁儿的味道。说实话在我看来,这喝豆汁儿跟喝泔水没啥区别,真是搞不懂这第一个喝豆汁儿的人是怎么想的,这东西都能喝?那一定就是抱着必死的心态去尝试的。而且豆汁儿完全颠覆了我对美食的理解,它跟色香味是一点儿都不沾边嘛。别看我喝不惯,但是爱豆汁儿的人那可是趋之若鹜,甚至有点喝上瘾的意思,每天不喝碗豆汁儿那真是没着没落的,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之一。

护国寺逛吃(舌尖上的老北京)(10)

图文/李昕

护国寺逛吃(舌尖上的老北京)(11)

图文/李昕

在乾隆十八年的夏天,北京的一个作坊偶然发现,用绿豆磨成的浆水发酵变酸后喝起来酸爽可口,熬煮以后味道更好,不就便在京城开始流行饮用。后来这种浆水传到宫里,乾隆皇帝品尝后也很喜欢,还下了一道圣谕“近日新兴豆汁儿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招募豆汁儿匠二三名,派在御房当差”,从此,源自民间的豆汁儿又成了宫廷的御膳。历史上更有很多文人墨客对豆汁儿赞赏有加,并为豆汁儿作诗曰“糟粕居然可做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

护国寺逛吃(舌尖上的老北京)(12)

图文/李昕

豆汁儿不仅作为北京小吃的代表让人所熟知,它更是北京人,老北京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说现在的护国寺大街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模样,但是可以从豆汁儿,从聆郎满目的各色小吃中去品味老北京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更是对老传统的一种继承。不管是什么样的建筑都不能逃脱颓残坍塌的命运,如今护国寺虽然只是一条街的名字,但是围绕着护国寺发展起来的庙会文化,小吃文化,胡同文化,却不会因为寺庙的毁灭而消失。不管过去多少年以后,人们总会从这舌尖上的味道,品味出几百年前的老北京,品味出记忆中的四九城儿。

护国寺逛吃(舌尖上的老北京)(13)

图文/李昕

护国寺逛吃(舌尖上的老北京)(14)

图文/李昕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护国寺金刚殿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全年来玩最佳。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向东向北(李昕) 更新:2017.04.2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