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经典的成语典故(古人经典成语典故鉴赏)

开卷有益----这是一个勉励人读书的典故 典故出宋代王辟之《渑(mian)水燕谈录·卷六·文儒》,说宋太宗虽然日理万机,却每天都坚持读三卷《太平御览》《太平御览》为宋代的类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太宗皇帝曾经通读而改名即使因事耽搁了,日后也总要抽空补上他曾说,只要读书就会有所收获,这实在不算是一件辛苦的事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的句子,意思与"开卷有益"相近后世多用宋太宗典如李蕊《兵镜》卷四:“开卷有益,在乎用心”鲁迅《小说旧闻钞·三保太监西洋记》:“开卷有益,信夫”或作“展卷有益”,如吴乔《围炉诗话》: “展卷终是有益,而应酬简易,此为捷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100个经典的成语典故?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100个经典的成语典故(古人经典成语典故鉴赏)

100个经典的成语典故

开卷有益----

这是一个勉励人读书的典故。 典故出宋代王辟之《渑(mian)水燕谈录·卷六·文儒》,说宋太宗虽然日理万机,却每天都坚持读三卷《太平御览》。《太平御览》为宋代的类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太宗皇帝曾经通读而改名。即使因事耽搁了,日后也总要抽空补上。他曾说,只要读书就会有所收获,这实在不算是一件辛苦的事。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的句子,意思与"开卷有益"相近。后世多用宋太宗典。如李蕊《兵镜》卷四:“开卷有益,在乎用心。”鲁迅《小说旧闻钞·三保太监西洋记》:“开卷有益,信夫。”或作“展卷有益”,如吴乔《围炉诗话》: “展卷终是有益,而应酬简易,此为捷径。”

持之以恒----

【解释】 持:保持,坚持;恒:恒心。有恒心的长期坚持下去。

【出处】;清·曾国藩《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 清·曾国藩《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

专心致志----

【解 释】致:把意志放在某个方面;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出 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原 文】: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典故】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因此很多人都称他为弈秋。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也在听,心里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拿着弓箭去射天鹅.虽然两人在一起学习学棋,第二个人却不如第一个学得好.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第一个人吗?我回答说,不是的。

手不释卷----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故事: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废寝忘食----

出处:《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述而第七》,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

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以后,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纪。’这样的话呢?”

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