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质量发展常州(常州天宁上好学)

来源:【常州日报-常州网】

如何对待儿童和女性,如何关爱老人和弱势群体,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

常州市天宁区从细处着手,用一个又一个落地的细节夯实行动,为儿童、女性、老人和弱势群体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散发温柔而坚定的力量。

从好上学到上好学

近日,雕庄街道居民陈曦将两岁半的女儿送到了离家一路之隔的一家托育机构,这是夫妻俩多方考察的决定。“这是一家普惠式托育机构,学费上我能承担,而且半天班、全天班可以自由选择,家里老人解放了,我们上班也定心。”

陈曦所选择的,是天宁区根据《“十四五”常州市天宁区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结合新建小区,率先落实的普惠型托育机构之一。

坚持高质量发展常州(常州天宁上好学)(1)

天宁区卫健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俞霞芬介绍,目前天宁区已经建成了8家普惠型托育机构,这当中有依托幼儿园的托班,也有社会力量办的普惠型托育机构,还有探索性的社区普惠托育点。

近日,天宁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意见》,作为全市唯一试点区,天宁区通过打造“服务市场全链条、资源供给全模式、能力建设全方位、政策支撑全要素”的照护服务体系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并在托育市场规范化、服务品质化、体系标准化等方面提供示范可复制经验。

让家长少为孩子上学发愁,一直是天宁教育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天宁聚焦高均衡,聚力高质量,对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先行先试,打造优质均衡的“天宁模样”。

批量化改造,“硬”实力提档升级。2021年秋季开学以来,天宁区共有4所新建校投入使用。“十三五”期间,天宁区新建、改扩建学校48个,投入达46亿元。“十四五”期间,天宁区还将投入44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41个,预计新增学位约3.4万个,形成布点更科学、规模更合理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集团化办学,“软”实力逐步增强。从2012年起,天宁区着手对全区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进行顶层设计,采取“一体化”和“联盟式”两种办学模式,通过“合—分—带”方式,培养更多的区域集团核心校,深入推进全域集团化办学。

集团办学不是简单地把学校“捆”到一起,而是实行“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评价考核”一体化,抓住编制、经费、绩效等“七寸”,倒逼名校下“真功夫”,带动集团内学校共同发展,把名校“复制”到老百姓家门口。

除了聚焦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天宁还不断深化教育内涵发展。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深入实施新一轮34个幼儿园主动发展项目。去年新增市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1个、市优质园2个、通过省优质园复评4个,“天宁经验”在全市推广。

从好就业到就好业

李新芝做梦也想不到,如今她已再就业2年,除了缴纳“五险”,每月还领着3000多元的工资,“家里负担重,是人社的同志让我参加免费的中式面点师培训班,我才有今天的变化。”

李新芝说的培训斑,是天宁区举办的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之一,而她,只是通过培训走上就业岗位的4000多名妇女之一。

为提升女性就业技能,天宁探索推行了“企业点单、机构出单、政府买单”的职业培训模式,针对社区失业女性的特点,选择一些容易学、上手快、市场有需求的,如育婴员、茶艺师、中式面点师等培训项目,提高劳动者技能与现代产业岗位所需的匹配度。2021年,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中女性有4446人,占比达40%。

坚持高质量发展常州(常州天宁上好学)(2)

此外,去年以来,天宁还依托“六个一”助企用工留人专项行动,对登记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全过程动态管理,特别对“登记失业3个月以上人员及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就业意愿调查,运用“线上组群、线下走访”等方式,宣传落实岗位推荐、社保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2021年,全区共有11359名失业妇女实现再就业,实现女性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980人,占援助对象总数的84%,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

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也是天宁区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

26日上午,记者在茶山街道红梅村“残疾人之家”看到,3位残疾人正埋头制作外贸企业的产品,工作间窗明几净。

像红梅村这样的“残疾人之家”,天宁区目前共运行15个,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近年来,天宁区残联将“残疾人之家”的工作重心从新建转向管理和运营,去年5月,在茶山街道红梅村成立区级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中心,启动“残疾人就业服务进社区”项目,通过引进优质辅助性就业项目,丰富辅助性就业项目种类,多方向开发符合残疾人特点的就业项目,促使各类残疾人找到合适岗位,帮助残疾人在家实现就业增收。目前全区各机构共有辅助性就业项目13项,在运行5项,容纳辅助性就业180人,残疾人人均月增收200—2000元。

进入“十四五”发展新阶段,天宁区残联将打造残疾人之家2.0版 ,持续以“残疾人之家”为主要平台,市、区共建基本公共服务监管一体化平台,汇聚基层各类助残服务力量,延伸服务半径、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基层残疾人服务“综合体”与残联工作的基层枢纽,实现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品质化服务。

从好养老到养好老

每天,退了休的张阿姨都会到天宁区茶山街道富强新村社区睦邻中心报到。这里的养生操、K歌、烘焙、义诊、心理咨询堂堂爆满。各类活动已经融入了老年居民的生活,大家喜笑颜开,逢人就赞。

作为居家养老中心的升级版,睦邻中心不仅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检测、专业照护、生活照料、膳食餐饮等30余项“一站式”便捷服务,还增加了生活便民服务,包括配钥匙、修剪衣服、修家电、家政服务等,聚焦老年人走出去难、不会用手机等问题探索与专业社会机构对接,承接帮办代办、水电费缴纳等,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住在自家,活在社区”的幸福晚年。

坚持高质量发展常州(常州天宁上好学)(3)

近年来,天宁区委、区政府着力弥补部分镇、街道在机构养老、家庭养老方面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强化街道(镇)级社区居家养老基础保障,连续多年将“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纳入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着力发展“家门口养老”。目前,全区7个镇(街道)全部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2个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服务覆盖100%。

这些“家门口养老”通过“社区管理、社团运作、公益为主、市场为辅”的运作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常规服务类、主题服务类、助残服务类、生活照料类、康复护理类、精神慰藉类、问候提醒类等7大类46项服务,以及无偿、低偿、有偿的日间照料服务。针对空巢、独居、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理发、剪指甲、体检、经络按摩、心灵慰问等上门服务。

据天宁区民政局副局长蒋静介绍,天宁区在旧城改造项目中把养老服务站作为标配功能元素进行合理规划,近三年,共提升改造街道(镇)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5家,新改造的中心(站)颜值高,功能全,服务好,成为了辖区老年人娱乐休憩的福地。“2022年,‘家门口养老’还要继续高标杆打造。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将进入实际建设阶段,同时,继续把提升改造7个街道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列入了为民办实事项目。”

未来,天宁将扩大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服务供给,打造没有围墙的社区“养老院”。

(记者 宋婧 凃贤平 董逸 罗翔)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