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酷暑中辛苦的建设者们致敬(致敬奋斗者王晓兴)

向酷暑中辛苦的建设者们致敬(致敬奋斗者王晓兴)(1)

几经变更采访时间后,4月23日晚上八点十分,记者拨通了王晓兴的电话。“很抱歉!刚刚回到家。”王晓兴连连为此前的推迟采访致歉,语气间犹带着几分奔波所致的急促。他向记者娓娓道来了这一周的行程:周一在中山市推进屋顶光伏项目,周二在惠州,周三至周五则在梅州市出差。接起电话的前几分钟,王晓兴方从梅州驱车回到珠海市家中。

五天之内,辗转四个城市,这对国能(广东)综合能源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王晓兴而言,已是不能更熟悉的工作常态。“习惯了,我们都习惯了。”王晓兴笑呵呵地回应,这句几乎成了他采访中的口头禅。

从电厂里一名一线值班员,到安全生产相关部门主管,再转型到新能源部门担任技术副总监,王晓兴的职业生涯始终围绕“能源”二字展开。如今,四十不惑之年已过,日复一日的风雨兼程里,王晓兴的人生规划勾勒得愈发清晰:“我希望能穿越更多崇山峻岭、蜿蜒乡径,将新能源项目带到更多偏远乡村。”王晓兴说,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穿越崇山峻岭

微风淌过林间,树木簌簌作响。已是初秋九月,位于广东省西北部的连南瑶族自治县仍是一派盛夏光景。王晓兴拭了拭额头的汗珠,决定倚着树干略作小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眼下,王晓兴正身处被当地人称为“蜈蚣岭”的群山之中。这里山脊如刀,山石嶙峋,植被茂密非常,丛林之间时见虫蛇,野猪也不时出没。“很累,也有些紧张。”王晓兴向记者回忆了他当时的心境。但他必须前行。翻过一座山,再穿越两条深且长的峡谷,王晓兴就能抵达他此行的目的地,完成查勘地面光伏的任务。

地面光伏,即指与公共电网相连接、共同承担供电任务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其查勘地点通常在郊外。王晓兴解释,查勘是建设一个新能源项目的起始步骤。“要到现场去看、去观察,才能判断这里是否具备建设项目的可行性。”

向酷暑中辛苦的建设者们致敬(致敬奋斗者王晓兴)(2)

为建设项目,王晓兴常常需穿越山路。受访者供图

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遇上无法驱车直达的地方,王晓兴下车之后,还需徒步数公里方能抵达,期间不免穿越高山峻岭、平原溪流,或是坎坷泥泞的乡间小道。“有些路甚至都没有人走过,方圆几里之内荒无人烟。”王晓兴说。

风吹、日晒、雨淋,这亦是王晓兴熟悉的工作环境。时隔半年,王晓兴仍能清晰地回忆起去年在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查勘细节。“傍晚原路折回去的时候,突然下了一场大暴雨。”夜间山间多有凉意,加上暴雨奇袭,身着短袖的王晓兴不住冷得发抖,只好在芭蕉叶丛下躲雨。“简直像落汤鸡。”谈及往事,王晓兴不住发笑。

挑战并不止来源自然。在踏勘光伏项目的过程中,王晓兴还需面临沟通不畅、反复洽谈的问题。

“比如有些村民还不了解光伏项目的概念,需要挨个挨个解释清楚,打消他们的顾虑。再比如有些村民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只回家几次,但项目建设需要与每户村民沟通,我们得等他们返乡的时候才能把项目敲定下来。”他解释。此外,王晓兴还需倾听不同人群的诉求。“比如建设屋顶光伏时,有的业主关注电价让利幅度、租金,有的业主关注拆迁、渗漏水等各种问题。”

这是一件繁冗而又琐碎的工作。常年踏勘三百余个光伏项目下来,王晓兴的沟通能力已然精进不少。通话过程中,王晓兴的语调总是不疾不徐,不紧不慢。

“确实需要接触很多人,手机基本全天在线。”王晓兴坦言。去年年末,王晓兴应邀去中山市一家外企洽谈屋顶光伏建设项目,从光伏原理、经济性到施工全过程,王晓兴一一给出了解释。他回忆,“前前后后谈判了十几次,合同反复逐字修改。”所幸,项目最终顺利落地。“敲下合作的时候,对方评价我们‘很专业’‘对合作很满意’。能听到这些反馈,我们也非常欣慰。”

半路“出家”

“这个辐照量数据用Meteonorm数据,不能用NASA数据”“必须现场实地观测阳光的照射情况,有没有大型遮挡物,几点背阴”,言谈之间,王晓兴对专业术语几乎信手拈来。而事实上,眼前侃侃而谈的王晓兴并非新能源“科班生”。

王晓兴的职业生涯始于传统火电行业,那时他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是一名再寻常不过的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就进了国能台山电厂工作,在运行部干了6年。”王晓兴回忆。6年之长,足以奠定王晓兴的技术基础,机、炉、电、化、热控等专业知识在日复一日的值班中逐渐扎实。2010年,王晓兴顺利调至生产技术部担任安全生产主管。3年后,王晓兴再迎职业变动,被调至安健环监察部担任一级体系主管。

向酷暑中辛苦的建设者们致敬(致敬奋斗者王晓兴)(3)

王晓兴在项目现场,右为王晓兴。受访者供图

从技术岗再到管理岗,王晓兴的职业之路已勾勒得颇为清晰。然而,下一个三年后,也即是2016年,王晓兴再遇岗位调动,这一次,这个岗位贴有“新能源”的标签。

对在传统火电条线工作多年的王晓兴而言,“新能源”恰如它的“新”字所述,是一个全新且充满未知挑战的领域。“相当于从零开始,心理压力确实不小。”他坦言。来到新岗位,王晓兴需要负责经济性评价、立项、可行性研究、预算管理等一系列工作。而最初,王晓兴对于这些内容的了解几乎可称为一片空白。

焦虑感挥之不去,王晓兴试过很多办法来跳出情绪的牢笼,比如游泳,让水暂时封闭五感;比如音乐,塞上耳机让世界只留音符缭绕。又或者做饭。择菜、热油、下锅,于王晓兴而言,这是一件既能抚平心灵焦躁、又能抚慰味蕾的事情。

捡起大学时的书籍,重新细致地读一遍;自学经济学领域的书籍,从增值税抵扣看到资本金收益抵押;与行业知名公司的专家交流,去新能源项目公司的项目现场实地调研……而今,王晓兴已对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全流程了如指掌。“除了建设外,余下十余个流程我基本都会参与。”也正因如此,王晓兴于去年公司年会上获得了一个特别的奖项:“踏破铁鞋开发奖”。获奖的理由很简单:2021年全年,王晓兴穿坏了四双皮鞋。

这既是殊荣,也意味着责任。改道入行新能源行业多年,常年穿梭于山野间,王晓兴有更多体悟。

“建设项目的过程,也是助力乡村振兴、见证乡村振兴的过程,这是一件令我心潮澎湃的事情。”王晓兴说。谈及具体落地,王晓兴难掩语气的激动。“怎么结合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开展我们的工作?怎么让光伏项目与农村的发展结合起来,带动共同富裕?”

“一定要把光伏和农业、旅游结合起来,不能单纯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王晓兴侃侃而谈。“比如光伏板下面可以种植中药材和一些附加值比较高的经济作物,建设生态农业大棚,努力实现发电、种植、旅游,实现真正的一地三用。”

这是王晓兴对这个职业最深的理解,也是对他对未来最清晰的规划,他将穿越更多崇山峻岭、蜿蜒乡径,“我希望自己继续投身于这个行业,将新能源项目带到更多偏远乡村,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作出贡献。”他坦言。“这不仅是做一个个项目,也是在造一座‘丰碑’。”

监制:刘丽君

策划:谢江涛 左志红 高春明

统筹:林少娟 刘婕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林少娟

设计:郑柏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