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南京话(老南京话首次有了档案)

陈宗霞在介绍老南京方言 本人供图,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儿时南京话?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儿时南京话(老南京话首次有了档案)

儿时南京话

陈宗霞在介绍老南京方言。 本人供图

本报讯(通讯员 刘珲 融媒体记者 王聪) 硬币,老南京人叫“银角子”,螃蟹叫“八只脚”……19日,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来到鼓楼区档案馆,为居民讲授说好“老南京话”的诀窍。记者也从档案馆了解到,耗时三年多,工作人员记录下陈宗霞的方言语音,归纳她所收集的方言文本,现已建成陈宗霞南京方言档案库。“老南京话”首次有了档案。

今年72岁的陈宗霞出生于城南老门东三条营,祖上来宁已近200年历史。她的祖父、父亲和伯父们,都是编织云锦的手艺人,也都喜欢唱南京白局。

“当时我家住四合院,夏天傍晚,大家闲下来,坐在竹床上,边喝稀饭、边唱《机房苦》等白局,常引得附近工友聚拢过来一起唱。我渐渐也学会了唱白局。”陈宗霞说,自己对于语言学习是有一些天赋的,“老南京话”的发音,一字字一句句,精准地刻在脑海里。她喜欢参加一些活动,推广“老南京话”。

2005年,陈宗霞参加金陵吆喝大赛,获得吆喝表演优秀奖;2010年她参加国家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采集选拔工作,历时近两年,于2012年被国家语委权威专家鉴定为“南京方言发音人”;2014年她的南京方言工作室在鼓楼成立。

“现在的‘南京话’,和‘老南京话’差别不小,说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孩子不爱说‘南京话’,就更别提‘老南京话’了。”陈宗霞说,她个人能力有限,不过,她还是尽自己的能力保护方言。有人认为,南京话不雅致,她非常不认同。在她印象中,祖父辈们讲的“老南京话”是非常讲究的。

“别人问‘吃过了吗’,在‘老南京话’里,我们回答都是‘有偏’,意思就是吃过了,说法委婉。上厕所叫做‘出恭’,‘大解’‘小解’指的是大小便。你看多文雅。”陈宗霞说,除了用词,在语音方面,“老南京话”也很讲究。比如“张”这个音,“老南京话”里是翘舌的,区别于“脏”音,但现在的“南京话”几乎不翘舌。如喊“张老师”,不翘舌的话,听起来感觉对老师不尊敬。

如何系统地留住方言,陈宗霞一直没找到好办法,身患癌症的她,总担心“老南京话”传承不下去。2018年初,鼓楼区档案馆找到她,提出了给方言建档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

鼓楼区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依托南师大专业语音录音设施,采用真人语音与文本相结合的方式,他们建立了方言档案库,形成纸质、文本、音、像、视频等多媒体方言档案记载体系。

到去年年底,经过10次采集工作,档案馆已经录入陈宗霞南京方言音、视频档案1737件,包括方言词语1507个、歇后语110个、俗语短句98个、篇章6段、戏曲白局(儿歌)等文艺作品16段等资料。

鼓楼区档案馆馆长盛捷说,下一步,他们计划引入更多的方言发音人参与,丰富档案库内容;还要借助多媒体传媒平台,让档案库里的方言“活”起来,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

来源: 南京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