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扔垃圾规定(澳大利亚被垃圾包围)

文/ 周郎

如果说“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是一句讽刺的话,那么“外国的空气比较甜”的讽刺意味更加强烈。

上周澳大利亚《新闻60分》做了一期专题报道,报道中告诉澳大利亚的民众们,澳大利亚的垃圾回收系统已经逐渐崩溃了。

在报道的一开始,就给大家展现了垃圾成山,河流污染等许多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回收的垃圾都在最终的回收站堆积着,或者部分选择掩埋。

而这些状况并不是澳大利亚部分地区的特殊情况,而是全国性的现象,因为整个国家的垃圾回收系统已经全线崩溃,政府也在头疼,但目前仍然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法。

然而澳大利亚去年年底才在全国范围推行了新型垃圾回收系统,开始逐渐用管道回收代替垃圾车运送回收垃圾。

澳洲扔垃圾规定(澳大利亚被垃圾包围)(1)

这些管道系统被先行在各种办公大厦和高级公寓社区试用,在每栋楼门口都会安排三个分类垃圾桶,大家投入的垃圾会直接通过管道储存在地下的密封隔间中,直到真空泵在中央废物处理设施中被激活,每天进行两次 。该系统预计耗资约2100万美元,公共区域的垃圾箱也将会与该系统挂钩。

澳洲扔垃圾规定(澳大利亚被垃圾包围)(2)

从澳大利亚之前的宣传来看,记者走上街头采访各地居民,都认为澳大利亚的垃圾回收体系相当成熟,大家都很自觉的做到垃圾回收。

可当记者将真实现状告诉他们时,有些居民甚至惊呼:“闹个爪子嘛,搞半天我们的分类回收都是骗人的?这不白费力气吗!”

“所以澳大利亚的现状是什么样?垃圾回收为什么崩溃了?”

面对部分居民的提问二连,澳大利亚议会垃圾回收委员会会长彼得·什米格尔表示这件事的“罪魁祸首”是中国:“是中国引发了这场危机,而当其他亚洲国家也开始禁止垃圾进口以后,我们的情况变得越来越糟,解决办法也越来越少。”

澳洲扔垃圾规定(澳大利亚被垃圾包围)(3)

所以说,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部分国家,自家垃圾没有处理好,不进一步反思自己,反而来怪其它国家不愿再进口“洋垃圾”,这个思维可谓是清新脱俗,毫不做作呀。

随后澳大利亚最大的塑料制造公司Plastic Forests创始人大卫·霍奇(David Hodge)表示:“一直没有人来建造任何(处理垃圾的)基础设施,澳大利亚政府在这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垃圾处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澳洲扔垃圾规定(澳大利亚被垃圾包围)(4)

(图源:ABC news)

在禁令出台之前,中国是世界上一半以上垃圾的倾销地,也是世界最大的垃圾进口国并且在其高峰期,每年进口近900万吨塑料废料。

此前“洋垃圾”在经过回收处理之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但对当地土壤和河流造成污染。目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再需要做出这种环境牺牲。

自中国宣布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停止进口24种可回收废品后,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媒体网站经常出现关于“垃圾危机”的报道。

此前德国与澳大利亚一样,一直在夸耀自己的垃圾回收系统相当成熟,回收成本低而且再利用率高。

直到中国的禁令一出,德国也慌了,2018年德国向中国出口废塑料量将约为1.6万吨,而2017年该数字还是34.6万吨。用更直白的数据来表示,那就是德国有80%的废料垃圾都出口给其它国家,而中国在其中所占比例极高。

澳洲扔垃圾规定(澳大利亚被垃圾包围)(5)

(图源:纽约时报/WIQAN ANG)

美国在中国出禁令的当下,就极力反对,甚至找来所谓的“专家”战略忽悠,称这些废物再利用所消耗的环境成本比中国自己制造东西的要低得多。

澳洲扔垃圾规定(澳大利亚被垃圾包围)(6)

(图源:纽约时报/WIQAN ANG)

美国的调查记者在访问调查中发现,美国特别是美国的中西部城市的垃圾回收处理对中国依赖极为严重。

以俄勒冈州为例,当地从垃圾回收公司到居民,都已经懒惰到不愿意再花费时间和人力等成本去进行垃圾分类,当地垃圾站都是完全混杂堆放。

原先这些分类成本都直接转嫁给海外,现在不得不再次由美国内部重新消化。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在急切寻找下一个“接盘侠”,目光锁定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但专家们都表示如果这些发达国家再不转变垃圾处理的模式,这些国家的承受能力完全不够。

(视频来源:环球网)

而马来西亚从去年开始已经关闭了至少148家垃圾回收厂,要开始重视自家的环境治理,拒绝为美国等国家支付高额的环境成本。

另外如果不去转变垃圾处理模式,这些“长年累月”积累的垃圾有很大的火灾隐患。西班牙的《国家报》也承认,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曾经都是很大程度靠着中国才能保持的。

现在少了这这些国家当“垃圾桶”,所要面临的问题只会暴露的越来越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