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中小学教师管理(中小学教师要慎言)

如何做好中小学教师管理(中小学教师要慎言)(1)

最近,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狠抓”一词,从社会层面逐渐渗透到学校生活中。在学校里,到处可以听到“狠抓”这个词,尤其是在各种考试结束之后的各学科教师分析会上,“狠抓”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高频词。

狠抓课堂听讲,狠抓作业质量,狠抓课下落实,狠抓练习改错,狠抓书写,狠抓计算,狠抓默写,狠抓审题……好像没有什么是不能狠抓的,不但要“抓”,而且务必要在“抓”之前增加一个修饰副词“狠”,那个抓的劲头儿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狠抓”颇有一点儿“磨刀霍霍”的画面感。

作为一线老师,我每每听到“狠抓”这个词,都要在头脑中打一个问号,因为我的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告诉我:中小学教师要慎言“狠抓”,与其狠抓学生,不如狠抓自己。

首先,从狠抓的结果来看。

为什么学生还是那批学生,却每次都要大谈特谈狠抓呢?谓予不信?不用数量太多的样本作对比,只要把一个学年四次大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每一学科的“改进措施”横向纵向对比一下,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来了。

当每一次都大谈特谈狠抓时,完全可以逆向思考,推导出一个结论,狠抓可能并无太大效果,或者至少并不长效持久,甚至常常可能陷入“一抓就灵”,一松就散的怪圈。如果狠抓真的有效果,并且这种效果可以长效持久,那么,这一次狠抓之后,那下一次或者下下次就不用再狠抓了。

其次,从狠抓的过程来看。

学校中各种“狠抓”的落实,在过程中常常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主要体现在两个增加上,即增加学习任务,增加学习时间。须知,对一个学生来说,学习任务和学习时间不可能无限量增加,而必然有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个最高限度,就会边际效应递减,最终即使投入再多,也不会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有任何帮助。

通常,我们狠抓的又是那一批相对来说学业水平较差的学生,就是所谓“学困生”。这些学困生,常常不是一科学困,而是科科学困。在统计每一学科的学困生名单上,某些学生那简直就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然后这个学科老师也来抓他,那个学科老师也来抓他,结果大概率就是把这个学生抓得无所适从,甚至千疮百孔。

如果你把手攥得越紧,那么,沙子从你指缝之间溢出的就越多,留在你手中的就越少,教育也如是。“亲其师信其道”,这是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一旦狠抓把学生抓得反感了,抓得厌学了,结果就一定是南辕北辙,越用力距离正确的目标越远。

再次,从狠抓的目的来看。

狠抓,在学校中无非就是指向两点,一个是“育人”,一个是“育分”。但育人也好,“育分”也罢,“狠抓”从来都不是唯一的选择,更不是最优的选择。

就育人而言,要让一个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行动。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浸润。《弟子规》有言:“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师不仅仅要在理上服人,还要把各种为人的道理从不同角度反反复复讲通讲透,更要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者,效也”,要让学生效法老师,然后才能做得更好。

就“育分”而言,正确的理解是充分运用的前提。可是,学生的头脑如果没有发育到那种程度,在理解能力不足时,非要在某个阶段让他掌握某种知识,具备某种能力,那就只能狠抓,而狠抓只是表面上的暂时的掌握,并不是深层的长久的理解。“学者,觉也。”我们应该耐心等待孩子能力具备时再传授给他们相关的知识,或者通过行动促进其头脑发育成熟,而不是拔苗助长。

可能读到这里,有人会问,如果老师不狠抓,那怎么能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呢?不要曲解我的意思,我反对狠抓,但不是不抓,不过抓之前要想清楚想明白了再抓,而不是还没想清楚想明白就开抓。

一定意义上来说,我倒是建议老师要把“狠抓”的对象调整一下,不要把狠抓的对象指向学生,而是要指向自己。与其狠抓学生,不如狠抓自己。

首先,老师要狠抓自己,加强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理解。

从根本上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实际上是一个“道”的问题,如果偏离了这个最根本的“道”,而去追求那个教育教学之“术”,很可能就会走到歪门邪道上去,去寻找那些终南捷径去了,而那些歪门邪道,那些终南捷径,常常既对教育教学有害,也对学生成长有害。

老师不能嘴巴上嚷嚷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却把自己等同于生产线上的工人,把学生当成生产线上的产品,巴不得越快地生产出成品越好,产出越多的标准件越好,那就在教育的邪路上狂奔,一去不复返了。

其次,老师要狠抓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稳定地确立了教育教学之道的基础上,要扎扎实实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个能力的提升是无止境的,同时,又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选择。因为你一个人的提升,可以带动更多学生更快更好地提升。

教育教学本身是一个智慧活动,要更多地学习,“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千万不要让教育教学活动沦为一个体力活动,那最终只能是不但消耗自己,更耽误学生。

再次,老师要狠抓自己,提升自己指导学生备考应考的能力。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老师的一个非常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备考应考,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这个过程,不应卷子满天飞,而要真正研究透彻考试,摸清考试的规律,要带学生“少刷题,多得分”,要举一反三,甚至闻一知十。而能达成这一理想效果的唯一路径就是多研究,而不是死揪。

老师应该要以学渣思维,而不是学霸思维去教学生,要真正俯下身来,静下心来,琢磨学生思维的那个坎儿到底在哪里,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自主越过这个坎儿。而不是把他们背过去,抱过去,更不是生拉硬拽地把他们扯过去。

如果一个老师在狠抓自己这个问题上,能做到以上几点,那就是老师在解放自己,而在解放自己的同时,其实也解放了学生。如此,则老师幸甚!学生幸甚!

【后记】

我相信一定有同行看到这篇文章之后,会说“大环境如此,我能怎么办”?我想说的是在教育KPI的碾压之下,我们能否发挥一点儿主观能动性,少一点儿被PUA呢?只有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师,才有可能教出来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生,一个跪着的老师,永远无法教出站着的学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