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的温情故事(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家风无言 润物无声

本文作者:姚红欧/长庆二中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就是家风,是指一个家族或者家庭的传统风尚。它是一种无字的典籍和无声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和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人格和心灵。因此,良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家庭积极向上,子女健康成长。

小时候在家乡,父亲虽然有一份很是体面的教书工作,但微薄的工资根本无力支撑我们一家老少8口人的日常开支和生活,而母亲又体弱多病,家里日子因严重缺少劳动力而时常过得捉襟见肘。为了不使我们饱受饥饿和寒冷的困扰,母亲时常拖着病体去别人收割过的庄稼地里捡拾麦穗和柴禾,而且每次捡拾回来总要仔细过滤和搜罗出一些粮食做饭给我们吃。母亲平时虽然特别喜爱干净,但对于家里的旧衣物从来都不轻易抛弃或者丢掉,而是总要将它们进行精心筹划和改良后再继续穿用。所以每当夜深人静时,昏暗的煤油灯下时常能看见母亲为我们认真浆洗和剪裁缝补衣服的身影。而且她还时常劝导我们:居家过日子一定要懂得细水长流,千万不可随意糟蹋物件或者粮食,即便是一寸布、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抑或一根柴禾也要学会物尽其用。

母亲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一直感染和影响着我们姐妹几个,而父亲的勤俭美德更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1960年父亲于西北大学毕业后,成了全村人都望尘莫及的一名人民教师,曾先后任教于西北政法大学、长武县中学、长武县教师进修学校及长庆石油学校。他老人家教书育人38载,不论在教育领域还是学术创作方面都算得上一个很有成就的人,所以曾在好多乡邻眼里,父亲是一个学富五车、见多识广,很值得去投靠和依赖之人。然而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一直非常节俭和朴实,从来都不舍得在自己的衣食住行方面浪费半文钱财。在全家还没有解决城镇户口的时候,为了养活一家老少,远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时常在生活开支上精打细算,悉心筹划,每个月都要将自己仅有的几十元工资克扣出一大半补贴家用。为了减少开支,不论冰天雪地还是刮风下雨,也不论是陡坡洼道还是柏油马路,每次回老家看望我们时,父亲都是从百里之外的学校骑着自行车或者徒步连夜赶回,他宁可顶着严寒酷暑在路上花费长达六七个小时也从来不舍得搭乘班车。后来全家农转非从乡下搬到油田单位居住时,儿女们已经相继长大甚至成家立业,父亲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在几年前单位调整住房时,曾与父亲共过事的好多叔叔阿姨都陆续搬进了带有电梯的新式大房子,父亲都没有为之所动,而是一直坚守着他那套仅有80多平米的旧式三居室直至离世。父亲还曾时常告诫我们,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即便再富有也要永远记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母亲小时候在外祖父的8个子女中排行老大,由于当时家境非常贫寒,所以奉外祖父之命很早便肩负起了照料兄弟姐妹和下田劳动的重任,日复一日的艰苦劳作,使母亲从小便养成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而且当母亲初为人妇时,正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为了不影响正在外地上高中的父亲完成学业,下田干农活和照料年迈多病的祖父祖母的重任自然又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肩上。尽管时常缺吃少穿,但母亲依然无怨无悔、夜以继日地悉心照料了两位老人好多年,直至父亲大学毕业两位老人也相继离世。母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却用最朴实,最简单的行为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真谛,她孝敬公婆的好事迹不仅在家乡十里八村被传为佳话,而且几十年来也一直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我们,至今每每提起,都会令我肃然起敬。

父母亲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了, 但他们的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每遇到什么挫折和麻烦,似乎都能听到父母亲在耳边提醒,鼓励我们坚强些,再坚强些,他们面对所有困顿窘迫时的乐观开朗,他们的家风传承无形之中感染着我们子孙后代,让我们逐渐变成一个个遇事沉着冷静,积极进取的人,他们留给我们的优秀家风, 受用一生,世代不渝。

离开家的温情故事(我家的人世间故事)(1)

本文作者:姚红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