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毒哪些食物不能大量食用(这5类常见食物会让人中毒)

预防中毒哪些食物不能大量食用(这5类常见食物会让人中毒)(1)

预防中毒哪些食物不能大量食用(这5类常见食物会让人中毒)(2)

上周,我们聊了白果和白果中的毒素。

其实,天然毒素存在于很多植物内,其中不少就是我们日常在吃的。

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这些有毒的日常食物,以及降低风险的措施。

四季豆/腰豆/黄豆/豆浆

豆类食物中含有植物血球凝集素皂苷等物质。

其实,这些物质在其他植物中也广泛存在,但豆类食物中含量比较高,比如植物血球凝集素,它会刺激消化道黏膜,引起恶心、腹泻等症状。

预防中毒哪些食物不能大量食用(这5类常见食物会让人中毒)(3)

有时我们为了让四季豆颜色好看、口感脆嫩,没等到它彻底熟透就出锅了,这可能也是吃四季豆容易中毒的原因。

为了安全,做四季豆的时候还是多煮一会儿,尽量煮熟、焖透。

如何降低风险?

●自制豆浆时,确保豆浆煮沸

●把干豆浸透后,然后用高温彻底煮熟

预防中毒哪些食物不能大量食用(这5类常见食物会让人中毒)(4)

●四季豆尽量买鲜嫩的、不要老的

●先在沸水中焯烫2-3分钟,再炒就容易熟透了。焯烫后快速过冰(冷水)也有助保持漂亮颜色。

亚麻籽/白果/竹笋/木薯

这些食物中都含有氢化物

作为各种剧集和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作案工具,氰化物存在于2000多种植物中,最常见的就是桃、杏、李、苹果等水果的种子了。

预防中毒哪些食物不能大量食用(这5类常见食物会让人中毒)(5)

▲ 苦杏仁,古装剧常用的自杀道具图源:电视剧《甄嬛传》

植物中的氰化物通常以氰苷的形式存在,氰苷本身没有毒性,但与胃酸反应会生成剧毒的氢氰酸。

如何降低风险?

●不要生吃竹笋,用水焯烫可以大大降低竹笋中的氰化物含量。

预防中毒哪些食物不能大量食用(这5类常见食物会让人中毒)(6)

●不要吃生白果,熟的也适量吃。

●木薯:食用前需要去皮浸泡、切成小块、彻底做熟。

水果的籽和果核中氰苷的含量很低,不要刻意去吃就可以啦;榨汁的时候别忘了把籽去掉;不过还是希望大家少喝果汁,直接啃!

预防中毒哪些食物不能大量食用(这5类常见食物会让人中毒)(7)

至于亚麻籽,虽然干燥加热的方法不能有效降低氰化物含量(得用沸水煮);但一般是少量进食,比如沙拉、或者面包上撒一点,所以健康风险还是低的。

黄花菜

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鲜黄花菜中含量较高,干黄花菜中含量较低。

预防中毒哪些食物不能大量食用(这5类常见食物会让人中毒)(8)

秋水仙碱本身无毒,但进入人体后会氧化成二秋水仙碱,产生剧毒。成年人一次吃50-100g左右鲜黄花菜(0.1-0.2mg秋水仙碱)就可能引起中毒。

如何降低风险?

●鲜黄花菜用开水烫后,再用浸泡2小时以上,炒熟后吃#黄花菜炖肉,别有一番滋味#

●直接买处理好的干黄花菜

● 少吃,一次不要吃太多

葫芦/丝瓜/西葫芦

葫芦、丝瓜、瓠子、苦瓜等葫芦科的植物中含有「葫芦素」,尤其是果蒂部位含量比较高。

误食过量葫芦素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有个中药方叫「瓜蒂散」,用的就是这种催吐的作用。

预防中毒哪些食物不能大量食用(这5类常见食物会让人中毒)(9)

如何降低风险?

●发苦的葫芦、丝瓜和瓠子就别再吃啦。毕竟也不太好吃。

马铃薯

土豆、番茄、茄子等茄科类植物含「茄碱」(又叫龙葵素)的化学物质。变绿的土豆、未成熟的土豆、蕃茄中茄碱的含量很高,容易引起中毒。

跟氰化物不同,茄碱比较顽固,不但不溶于水,在高温环境下也不能完全去除,所以不管你是沸水煮、还是用热油炸,都不能分解毒性。

预防中毒哪些食物不能大量食用(这5类常见食物会让人中毒)(10)

#水煮无法去除发芽土豆中的龙葵素#图:@christimmons@giphy.com

如何降低风险?

●不吃未成熟的、青皮的马铃薯、蕃茄

●买回来不马上吃,放在阴凉处避光保存。光线照射会让马铃薯有叶绿素的部分产生大量茄碱。茄碱集中在薯皮下,起保护作用。#我要发芽咯#

●长出少许嫩芽的土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丢了吧。

预防中毒哪些食物不能大量食用(这5类常见食物会让人中毒)(11)

▲ #长这样也不忍心吃啊啊#图片By Anicius Olybrius - Flickr

●茄碱含量高的土豆会有苦味,觉得味道不对就别吃了#不吃也罢#

看完之后,是不是都觉得无法愉快的吃东西了?

其实只要不乱吃不认识的、变质的、没熟的、味道奇怪的食物,就能躲过大部分的毒。不管食物本身是否含"毒"。

大家都要注意食品安全

别让「美食」成了「毒食」

参考资料

[1]https://www.cfs.gov.hk/tc_chi/programme/programme_rafs/programme_rafs_fc_01_17_report.html

撰文 | 臭豆腐

设计 | 柚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