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共三课时(爬山虎的脚第2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原文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共三课时(爬山虎的脚第2课时教学设计)(1)

课文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读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多方式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的细心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 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环境以及叶子的样子。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回答:爬山虎是爬墙的,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二、细读课文,用心“观察”

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又是怎样爬的?作者是怎么了解到这些的?我们就来继续阅读文章,发现秘密。

师:现在我们学习第三自然段:你们自读思考,这段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生:脚的位置、脚的形状、脚的颜色

师:作者的语言表达是这样的准确,比较下面的句子,你还发现了什么?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细丝。细丝是嫩红的。”

生:思考回答。用比喻的描写更形象生动。

师:再次感受作者用表达的准确,用打比方的方法生动描写,先想一想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再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有条理地介绍爬山虎的脚。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自读思考:这段介绍什么?

生:介绍爬山虎的脚是如何爬墙的。

(1)再读第四段,说说哪些词语引起了自己的注意,并在书上标出这些词语。

(2)读一读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同桌中交流为什么这些词语会引起自己的注意。

(3)完成动词填空,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3、体会“一脚一脚”

师:“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能否改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说说为什么?

生:不能,不贴切。

(1)看视频演示“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2)根据这段描写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边读边模仿一下这些动作。

师生共同小结,体会作者怎么把“怎么爬”介绍具体的。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顺利地爬上墙了,那课文的第5自然段作者又想让我们了解到爬山虎的什么信息呢?

生: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相当牢固地巴住墙。

学生自读思考,同桌交流。

三:“回味”观察,拓展观察

1、议一议,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脚写得那么准确生动?

2、作者的观察给自己哪些启示?(细致地连续观察;抓特点观察;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作业布置:观察一种植物写一篇350字的文章,使用修辞手法。

感谢您看到最后,让我的每一个文字都充满了意义,喜欢这篇文章的话,您可以在文章右下角点一下“赞”,您也可以将文章“分享”给你的好友,欢迎“转发”,有用记得“收藏”哦!谢谢您“关注”我,每天分享小学教学知识,感谢您的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