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成功的案例(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解语: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按语:所谓纵着,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随之,故蹑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三十六计成功的案例(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1)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译文:如果把敌人逼得无路可走,就可能会拼命反扑。相反让敌人有路可逃则可消减他的气势。对逃跑之敌要紧紧跟随,不能过于逼迫,借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等到敌人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时再去捕获它,这样就会避免不必要的流血牺牲。总之,按照需卦的原理,善于等待有利的时机,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和诚信们才能取得辉煌的胜利。

这里的讲得“纵”,不是对敌人放纵不理,而是紧随其后,只是稍稍松懈,令敌人有稍稍喘息而已。《孙子兵法》中说“穷寇勿迫”,也有这种意思在里面,对处于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以防敌人做困兽之斗,这里的不追,并不是不追击,而是指不要过分逼迫。三国时,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就是释放后还是紧追其后,如此辗转推进,直到孟获到了山穷水尽。诸葛亮之所以七擒七纵孟获,其意图是为了开疆扩土,在于征服孟获而令其他蛮族臣服蜀汉,这不是用兵的普遍法则。如果单单从战争角度出发,已经擒获的敌人万万不可随意放掉。

三十六计成功的案例(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2)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典故:说起“欲擒故纵”,一般就认为出自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实际上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老子的哲学思想。

注解:“欲擒故纵”字面意思是要想擒获敌人,故意先放他一条生路。实际上是为了抓住敌人更好地控制他,故意先让他逃跑,紧追其后而不采取高压逼迫的态势,避免因为敌人的困兽之斗,增加我方的损失和伤亡,最后以较小的代价擒获敌人。实际上和“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是同一个道理。

“擒”和“纵”是互相矛盾的,“欲擒故纵”看上去是放敌人一条生路,实际上是不断消耗敌人的斗志,最终达到擒获敌人的目的。就战争本身而言,敌人是不能随意放掉,但是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出于政治目的,就像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那样,收服孟获是为了通过其号召力实现对南疆的稳定统治。也从侧面印证《孙子兵法》中“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军事斗争思想。

使用“欲擒故纵”这一计策,必须要有充分的实力和自信,对敌我双方的情况尽在掌握。放敌人逃跑后,有足够的力量能够抓住敌人,否则“欲擒故纵”容易变成“放虎归山”。

三十六计成功的案例(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3)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文言文到白话文,个人可能翻译得不是很准确,请见谅。一家之言,如有不当之处,欢迎留言批评指正,不胜感激。欢迎关注点赞收藏转发。#秋日生活打卡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