鸩毒现在有么(鸩毒真的存在吗)

萋斐成锦,谓谮(zen4)人之酿祸;含沙射影,言鬼域之害人。针砭所以治病,鸩(zhen4)毒必至杀人。

今天是《幼学琼林》人事卷第十一段的最后两句。

01

萋斐成锦,谓谮人之酿祸:出自《诗经》:“萋兮菲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太甚”,意思是五彩丝啊色缤纷,织成一张贝纹锦。嚼舌头的害人精,坏事做绝太过份!整首诗很有趣味,是怒斥“造谣者”的,后来产生成语“贝锦萋菲”。所以咱们以后再见到它,起码明白了,它从字面看来很美丽,但其实意思是“造谣、谗言”。

另一个词是“谮人”,指造谣者。我前文中提到过“僭越”,指越阶办事。这两个字很像,在历史剧中经常读错,“谮”(zen4)指谗言、中伤、说别人坏话;“僭”(jian4)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礼仪和器物。我记得古天乐版的《寻秦记》这个词用的很频繁,每次宾客相见,主家说请坐,客人如果是小辈或等级低就一拱手“臣僭越了”,但我奇怪的是每个角色发音都不同,大家不对台词吗?

鸩毒现在有么(鸩毒真的存在吗)(1)

02

含沙射影,言鬼域之害人:含沙射影是说恶人暗中攻击或陷害他人。“含沙射影”这个成语也很有意思,这四个字直接就是一篇小故事。出自《搜神记》卷十二,“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传说江淮间出产一种很特别的甲虫,名叫蜮,又有人称做射工、射影、短狐、水狐。这种虫常常伤害人,形状很是奇怪,背上长着硬壳,头上有角,身上长有翅膀,可以飞到上空,在人的头上施行袭击。它没有眼睛,但耳朵听觉特别灵敏,口中有一横物,形状像弩,只要听到人声便知道人的所在方向和距离,然后用口中所含的沙当作矢,向人射击。被蜮射中的人,会染上一种毒质而生疮;就算人的身体能够射避,而影子被蜮射中,也会生病。后来用“含沙射影”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也可指说话暗中讽刺别人。

当然这种动物属于传说中物种,现实不可能存在。但有一种鱼比较接近“射”的状态,古人是否看到射水鱼的精准射击而脑洞大开想象出了子虚乌有的“蜮”呢?

鸩毒现在有么(鸩毒真的存在吗)(2)

射水鱼

03

针砭所以治病,鸩毒必至杀人:针、砭都是古代的医疗用具,用它可以替人治病;鸩羽有毒放在酒里,足以致人于死命。

“针砭”前文中详细介绍过,从中医用具、治疗方法引申为批评,如“针砭时弊”。在此略过。主要讲一下鸩毒。

鸩毒:毒酒,毒害,谋害多所鸩毒。中国古代的毒药中,最有名的应该是“鸩”这种毒药,成语中的“饮鸩止渴”便是源自于此。

用毒药致死人命是谋害人或惩罚人的重要手段,而常用的毒杀手段是鸩毒。鸩毒是满清十大酷刑之一,常用于赐死情况。这种刑法常用于达官贵人或身份尊贵之人,也是满清十大酷刑中比较人道的一种。

1、鸩是一种毒鸟,相传以鸩毛或鸩粪置酒内有剧毒。泛指饮毒酒所致中毒者。传说鸩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比鹰大,鸣声大而凄厉。羽毛紫黑色,长长的脖子,赤色的喙。因食各种毒物,所以其羽毛有剧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毒性很大,几乎不可解救。久而久之鸩酒就成了毒酒的统称。雄鸟名叫运日,雌鸟名叫阴谐,江南人还把它叫做同力鸟。

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这种鸟有剧毒。《辨证录·中毒门》:人有饮吞鸩酒,白眼朝天,身发寒颤,忽忽不知如大醉之状,心中明白但不能语言,至眼闭即死。据传说,鸩鸟专门吃毒蛇,毒蛇的毒性渗透到鸟体的各个器官,不仅肌肉、内脏有毒,连喙和羽毛都有毒。鸩的屎拉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腐烂如泥;鸩的巢下数十步之内寸草不生;鸩鸟饮水的小溪,各种虫类都会被毒死。鸩鸟的毒来自毒蛇,但又可以以毒攻毒,化解毒蛇的毒性。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人如果被毒蛇咬了,就把鸩鸟的角质的喙刮下少许粉末,敷到伤口上,可以立即止毒,很快痊愈。而正常的人误食鸩鸟的肉或内脏,就要送命。如果把鸩鸟的羽毛在酒中浸泡一下,这酒便成为毒酒,就是人们常说的鸩酒,人饮少许这样的酒,就会很快被毒死。

鸩毒现在有么(鸩毒真的存在吗)(3)

鸩鸟

2、历史上用鸩酒来杀人的有过不少记录,如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企图谋杀太子申生,太子侥幸没喝;吕后屡次用鸩毒谋害非亲生儿子;王莽毒死平帝等。

鸩毒毒性很大,致死所需时间短,正如东汉霍谞所言“未入肠胃,已绝咽喉”,中毒致死如此迅速,即使有解药也来不及救命。传说服鸩毒而死,七孔流血。死状恐怖。

由于鸩毒害人非常残酷,所以古代有人早就反对使用鸩毒。战国时,楚国的使者驸马共前往巴国,途中看见一个人挑着一担下了鸩毒的酒,问他担这毒酒干什么,那人说是用来鸩杀人的。驸马共请求买下他的毒酒,那人同意出卖,驸马共带的钱不够,就把车和马都给了他,买到这些酒之后全部倒到江里。原来驸马共买它就是为了销毁这些毒品。这个故事,被作为古代宣扬仁慈的例子广为流传。到了晋代,朝廷曾下令禁止鸩毒,并且规定鸩鸟不许过江。石崇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时,曾捕获一只鸩鸟雏,交给后军将军王恺养护,司隶校尉傅诋告发了这件事,朝廷下诏宽宥了石崇,命令把那只鸩鸟雏在街市当众烧死。东晋升平二年(358年),佽飞督王饶向朝廷进献鸩鸟,晋穆帝司马聃大怒,下令把王饶鞭打二百,另派中御史某把那只鸩鸟烧死在京城里的十字路口。但是,需要说明一点,晋代禁绝用鸩毒,并不是禁绝一切毒死人的做法,那时常用的杀毒人的方法是饮金屑酒。晋惠帝皇后贾南风就是被赵王司马伦用金屑酒毒死的。

3、晋代以后,毒杀人的方法越来越多,更为常见的是使用信石(即砒霜)。由于鸩毒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的方法,所以即使使用其他毒品谋害人命,也习惯地称为鸩或鸩杀。如《水浒传》第二十五回“王婆计啜西门庆,淫妇药鸩武大郎”,说是鸩杀,其实潘金莲使用的是西门庆生药铺里的砒霜。当然,鸩毒这传统的方法也没有丢弃,直到清代仍有人使用。如明末著名奸臣阮大铖的女儿阮丽珍本来嫁给了杨龙友的儿子杨作霖,入清后她流落到某亲王府中,这位亲王的福晋(太太)非常妒忌,就用鸩酒把他毒死了。

鸩毒现在有么(鸩毒真的存在吗)(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