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客家围屋的历史(守护围龙屋传承客家魂)

关于客家围屋的历史(守护围龙屋传承客家魂)(1)

仁厚温公祠位于梅县区丙村镇群丰村,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为躲避战乱、灾荒,客家人经过五次大迁徙,从中原迁至广东、江西、福建等南方地区,途中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困难,为了团结本族,抵御外敌,他们建造了围龙屋。

这种富有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

千百年来,围龙屋历经岁月洗礼,风雨摧残,陪伴客家人蜕变和成长。如今它“摇摇欲坠”,唤醒了客家人的保护意识。梅州市首部保护客家古民居的法律,《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将于3月1日起实施。为深度挖掘客家围龙屋的价值,献策围龙屋的保护和利用,本报推出“围龙屋前世今生”特别策划,敬请垂注。

今年3月1日,《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将正式实施,条例从客家围龙屋的定义、各级政府职责、客家围龙屋保护规划和开发利用方式和有关行为的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明确,意味着客家围龙屋的保护正式纳入法律轨道。

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从千年前的唐宋时期一直陪伴客家人至今。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围龙屋在文化、建筑美学、社会等各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对客家围龙屋保护和利用,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围龙屋正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保护客家围龙屋迫在眉睫。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陈萍 李春江

现状

全市现存5000多座围龙屋堪称博物馆

碧波荡漾的半月形池塘、宽阔平整的禾坪、肃穆庄严的祠堂、聚集风水的半月形化胎……走进一座围龙屋,彷佛走进一座客家“博物馆”,围龙屋里的一砖一瓦,每一个雕刻,每一个图腾,都蕴涵着客家民系千百年来的人文积淀。

客家围龙屋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它融合了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工艺。据了解,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围龙屋一般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主体结构大多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气势恢弘,占地面积广。普通的围龙屋占地面积8-10亩,大的围龙屋占地面积在30亩以上。

围龙屋凝聚了客家人的无穷智慧,它所包含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

有关“围龙屋”最早的文字记载散见于粤东客家族群聚居区的各姓氏族谱中。1933年,罗香林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首次将“围龙屋”作为客家民居的一种类型加以论述,从而确定了围龙屋作为客家民居的代表性建筑。

从建筑学上讲,客家围龙屋被认为是最有客家文化韵味的客家古民居,规模宏大,能够聚族而居,防御功能完备,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被中外建筑学界合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梅州拥有数量众多的围龙屋,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根据2017年11月各县(市、区)文物部门统计,全市客家围龙屋有5000多座,主体建筑保存较完好的有1000多座。

在梅州,有许多的“围龙屋之最”和“唯一”。有500多年历史的梅县区丙村镇仁厚温公祠,是唯一被收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位于五华县水寨镇的鑑公祠占地近3万平方米,是规模最大的围龙屋;蔡蒙吉故居——科甲中贤建于南宋1185年前后,是梅州建筑年代最早的围龙屋;培元堂(丘逢甲故居)是文物等级最高的围龙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兴宁被评为“中国围龙屋之乡”,当地围龙屋数量多且分布密集,建筑形式多样,围龙屋的建筑面积在南粤客家围屋中堪称第一。而梅县区的侨乡村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31座清末民初兴建的围龙屋,这些建筑极具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群体聚落。

行动

出台条例将围龙屋保护纳入法治轨道

围龙屋对于客家人而言,是家,曾经是客家人防风避雨、防御外敌及野兽袭击的家,是艺术品,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智慧,更是这个民系的根,千千万万的客家人从这里出生、成长,曾经每个家族的婚丧嫁娶都在围龙屋里上演过。

一个地方的建筑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围龙屋便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沉默”的历史见证者。它的存在对于客家文化,对于梅州来说是一种可靠、坚实的力量。即使现代建筑如何干练和坚固,它都不能代替任何一个因为保护不周而断瓦残垣的土胚屋。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人们从围龙屋里走出来,住进了新房,古老的围龙屋人去楼空,一些在风雨中被侵蚀,面临坍塌的境地,一些则消失在拆迁中。

近年来,为了保护围龙屋,梅州市做出许多尝试和努力,曾通过评选“十大客家古民居”等活动,或是结合旅游开发等形式来保护和开发围龙屋。

2007至2008年,为进一步提高客家古民居的影响力,梅州开展了“十大客家民居”评选活动,评选出南华又庐等“十大客家民居”;2011年又评选出了80座“市级客家古民居”,每座给予1万元奖励。与此同时,兴宁市、梅江区、大埔县等也进行了“十大古民居”、“特色古民居”等评选活动,这些活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效推动了古民居的保护工作。

据统计,目前,梅州各级文保单位中属于客家围龙屋的有81座,其中: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0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座。

政府为保护围龙屋出台相关的政策,力度也是一加再加。除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保护之外,梅州2009年还出台了《梅州市保护客家古民居的若干意见》。2015年,梅州市政府又印发了《梅州市保护历史建筑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历史建筑保护范围、标准、系列、措施等,将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及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建筑纳入保护,梅州文保体系进一步完善。

今年3月1日起,梅州将施行《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这是梅州运用地方立法权保护客家围龙屋迈出的重要一步,将围龙屋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对围龙屋的保护范围更广、力度更大。

承载着一个民族记忆的传统古建筑不应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保护客家围龙屋刻不容缓。相关专家学者表示,梅州以法律形式规范保护行为,是可行之策,通过立法,将激发各界人士保护、利用、开发客家围龙屋的积极性,形成良好氛围。

建议

极具价值的围龙屋要抢救性保护

从天空中俯瞰五华县坝美村的璼公祠,好似一条巨大的卧龙盘旋在大地上。这个目前为止发现的梅州市最大围龙屋,距今已经600多年的历史,曾住过1500多人。

远看气势恢宏,近看却有些破败。这座年久失修的老屋外墙石灰已脱落,墙旁是倒塌下来的泥砖,碎不成形,一群鸡在断壁残垣间上蹿下跳,鸡粪、垃圾随处可见。

实际上,像璼公祠般被人遗弃的围龙屋在梅州不算少数。一个地方如果古民居渐失,意味着承载传统文化的平台被人们丢弃了,历史文化脉络也逐渐被割断了。

虽然在保护和利用围龙屋上,梅州已做了相当多工作,但梅州围龙屋数量众多,仅靠政府力量很难实现保护全覆盖。

“此外,围龙屋已与现代人的居住方式和习惯有所不符合,对于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围龙屋以及虽未列入,但具有价值的围龙屋必须保护,而价值较低,且已经成为危房的围龙屋不必过多保护,资源和财力有限。”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建议,梅州应尽快对全市围龙屋进行梳理,盘点有价值的围龙屋进行抢救性保护。

目前,就梅州全市而言,兴宁市因申报“中国围龙屋之乡”名号(2009年申报,2012年获批)需要,对县域内围龙屋做了比较详细的普查,其他各县(区)的普查工作则略显薄弱,对围龙屋的普查显得尤为紧迫。

汤国华认为,可以先由文化部门牵头,确定它的历史文化价值,然后明晰其产权,再由企业以买或租的形式进行开发保护。“省内的话可以借鉴佛山新天地的经验,实施连片开发。”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专注于客家民居研究的谢小康,现在是梅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他认为,围龙屋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结合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将围龙屋融入到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既可留住老“家”,又可以留住“乡愁”。“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具体体现,将它融入乡村建设中,可谓一举多得,符合‘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除了商业用途外,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认为,最好的保护模式,还是将围龙屋做公益性用途。“将围龙屋开发为公共文化空间,例如梅州不少村庄把围龙屋打造为村民的文化俱乐部,废弃的围龙屋重新拥有活力。”肖文评说。

从全国来看,古民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对其保护和开发具有关键性作用。其实,梅州早在2009年已启动客家围龙屋“申遗”工作。2016年2月,梅州市政府再次发出《关于印发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的通知》,并明确了时间表——计划于2017至2018年争取完成客家围龙屋列入《中国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工作,力争2019年提名推荐给世界遗产委员会。但由于各种原因,该项工作一直进展比较缓慢。

“客家围龙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比开平碉楼和福建土楼更具备‘申遗’条件。”肖文评说,承载着客家历史、文化、客家人记忆的围龙屋不应就这么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保护客家围龙屋刻不容缓。”

■链接

细数客家围龙屋之最

梅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谢小康,基于长期对梅州围龙屋的考察,在阅读相关文献基础上,梳理了梅州现今保护较为完好的26个围龙屋单体和群落,并冠名为围龙屋之“最”。这些围龙屋因其显著特征,有的已被有识之士认知并一定程度上加以开发利用,有的因坐落在“中国(广东)古村落”或“中国传统村落”内而备受游客青睐。

类型屋名特征位置
规模最大璼公祠建筑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五华县水寨镇坝尾村
建筑年代最早

科甲中贤

(蔡蒙吉故居)

建于南宋1185年前后梅县区松源镇金星村
海拔最高王姓祠堂坐落于铜鼓嶂山腰,海拔1100米丰顺县砂田镇铜峰村
建筑时间最长东升围建于1127年至1279年,历时152年兴宁市宁新街道办东风村
围数最多琵琶塘老屋七围龙结构,详情待考兴宁市叶塘镇
规模最小鲁国堂面宽25.7米,进深35.1米,房间31间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
建筑年代最新河南堂2013年原址改建梅县区大坪镇育豪村
形状最“完美”式好庐既有后围龙,又有前后围梅县区梅西镇丰田村
最无奈仕德堂 善庆堂碍于地形无法建后围龙,只能建前围龙(垫脚屋)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
最教科仁厚温公祠唯一入编《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围龙屋案例梅县区丙村镇群丰村
最奇葩大夫第只建半边,形似牛角,故称牛角屋梅江区西阳镇新联村
最“旅游”承德楼最早开发为旅游接待点(星园酒楼)梅江区三角镇富奇路
最传奇世德堂相传为明太子朱慈行宫梅县区松口镇铜琶村
文物等级最高

培元堂

(丘逢甲故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蕉岭县文福镇逢甲村
最和睦刘叶祖祠两姓祖祠共一围龙梅江区三角镇上坪村
最“包容”忠厚传家一后围龙拱卫四座围屋五华县河东镇高榕村
最亲密“天光云影”四面围四座围龙屋环抱一池塘梅县区雁洋镇松坪村
最“受宠”德馨堂亲情电影《孝女彩金》主景地梅县区南口镇侨乡
最人文济济楼开辟为梅县客家文化博览中心,共分8个展区,藏品上百万件梅县区程江镇车上村
最“可观”同裕庄一凉亭可侧观围龙屋全貌梅县区雁洋镇南福村
最幸运丰泰堂被选为1994年第十二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梅州)宣传画册封面照片平远县东石镇凉庭村
最景区

光禄第

(张弼士故居)

以光禄第为核心的车龙村成功获评3A级景区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
最中西合璧万秋楼国外名建筑师精心设计,融中西建筑于一体梅县区程江镇扶外村
最威武的围龙屋群

李威光故居

建筑群

李威(1735-1795),是广东历代5名武状元之一,也是梅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
最村落邹家围一“围”成村丰顺县丰良镇璜溪村
最具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的群体聚落侨乡村围屋群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31座清末民初兴建的百年客家围龙屋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