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口音不好听吗(潮声口音)

吴语里有个词叫做“洋泾浜”,专门用来形容模仿出来,但又不像的口音今天,作为一名略有三四门语言学习经验的普通留学生,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经历,谈谈我对口音的看法,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东北口音不好听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东北口音不好听吗(潮声口音)

东北口音不好听吗

吴语里有个词叫做“洋泾浜”,专门用来形容模仿出来,但又不像的口音。今天,作为一名略有三四门语言学习经验的普通留学生,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经历,谈谈我对口音的看法。

<1>小学的时候,“方言”这个词还不常说,“吴语”这种词更是闻所未闻。学校角角落落都张贴着“请讲普通话,使用规范字”。“在学校不可以说土话”才是那时候的理念。从练习“zh”“ch”“sh”开始,我们学习另一种“高级语言”。老师上课时强调:“‘音乐’的‘音’是前鼻音,‘应该’的‘应’是后鼻音,考试要考。”尽管,他口中的这两个字,发音没有丝毫区别。还记得那时爸爸学普通话,每次把“火车”读成“斧车”,都能把我笑得东倒西歪,脑海中想象一辆装满斧头的车。爸爸只得尴尬地笑笑,努力模仿。中学的时候,“高级语言”又变成了英语。如果你能和同学就英式发音、美式发音侃侃而谈,总能羡煞旁人。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会嘲笑他人的中式发音,把自己的“地道口音”作为英语水平高超的证明。连我自己,那时也因为担心自己的口音太过中式,一开口就脸红。但是,口音,真的是个问题吗?

<2>那年刚到巴黎,我只学了一年的法语,战战兢兢地和人沟通。能写字,就不面谈。“要是发音发错了别人听不懂怎么办啊!”果然,遇到麻烦了。交房租时,要用支票支付,但银行营业员却反复和我推托,说申请支票本要提前预约,说我的账号不归他们管……我不知所措。房东是一名东南亚移民,听到情况,操着一口潮汕口音的普通话跟我说:“不会的,他们这样不合规定。这样,我明天带你去谈。”现场,将近一米七的我杵在那儿,房东阿姨一米五的小巧身材,却气势逼人。有趣的是,她当时的法语发音,放在国内口语考试,可能拿不到及格分。举个例子,法语有个“r”的小舌音,是很多中国学生的痛点,苦苦练习。而我的房东,每次到那个音,就会直接用短暂停顿来代替。最后,她轻松地帮我说明情况,我也顺利拿到了支票本。

<3>其实,如果你见过其它国家的朋友是如何学外语,就会发现,我们对于“标准化口音”过于执着了。哪怕是非洲一些以法语作为官方语的国家,他们的口音也得让你愣三秒才懂。更不要说东欧人民极其自然地把所有小舌音全都发成华丽的弹舌,再把全部的元音都愉快地更换成另外一批。讲穿了,苛求说标准普通话也好,一心追求标准的英语口音也好,还是因为对家乡文化不自信,内心总觉得别人家的语言更高级,想要抹除来自母语的那些“令人羞耻的痕迹”,才会最终走入标准口音的死胡同。听得懂、能沟通,才是语言存在的意义。学习语言,从来不是为了攀比和炫耀,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为了使用它。从初中开始,我便离开海宁上学,自己的乡音并不见得有多地道。但这并不是问题,用着蹩脚的方言叮嘱爷爷奶奶保重健康,尽力地听懂他们口中那些“老底子的故事”,这份温暖,并不会因你的口音打折。而慢慢的,你会说得越来越地道,听懂得越来越多,而你和长辈的连接,也会越来越紧。想进步,先开口,这对任何语言都是一样的。朋友,如果你还在担心口音不准,而迟迟不敢开口,请你从现在开始,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想想你认识的外国友人,想想他们学习中国话时古怪的发音,你是如何鼓励他的,就要这样鼓励自己。

<4>大约一年前,在一次寻常对话中,我说起了家乡话。一位上海同学煞有介事地点评道:“你的上海话讲得不标准。”“我说的是海宁话。”我认真地和他纠正。“那你要学上海话啊。”我可以肯定的是,他从我的句子中听懂的内容,会比广州,或者中国其它地区的人多得多。假若多听听我的口音,其实很快就能习惯。但是,他显然更希望我能够服从他心目中的“高级口音”。而这样的态度,在吴越地区层出不穷,随便一个视频,就会有人点评:“发音不标准,你说的根本不是xx话。”“别误导人了,你不专业,赶快撤稿…”人总是这样,比起尊重他人的习惯,我们更喜欢让别人和自己一致;比起倾听他人,我们总是更喜欢表达自我。其实,面对口音不同的沟通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双方各退一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了解对方的文化,从接受对方的乡音开始,不是很好吗?在方言危机的今天,很多人并不是完全不会方言,而是因为觉得自己“说不好”而不敢开口。好不容易尝试一次,就被身边人嘲笑“像外地人”“洋泾浜”。他们内心那颗爱着家乡话、迷恋家乡文化的小火苗,被瞬间无情浇灭。而这一切,仅仅因为总有那么一批人拘泥于争出个口音的高低贵贱,想让自己的口音“一统天下”。追求标准化不够,还要强加给别人,呜呼哀哉!

<5>其实,世界上本无哪一种语言高于另外一种,也没有争论谁是“标准”口音的必要。拿方言口音作为比较的资本,真的很没意思。不管带有什么样的口音,都是一个人身上独一无二的烙印,它记录着你成长于哪里,去过哪里,爱过谁。比起忙碌着争吵谁才是标准语言,将其奉为圣典,强加于人,还不如让方言活起来,和生活连接起来。多说,多用,才是解决方言危机最有效的方法。十里不同音,才是方言本来的样子;相互有差异,才是文化本来的样子。口音,只要能沟通,它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END

撰稿 | 柳思言

审稿 | 方正焕/陈熙元

图片 | 柳思言/蒋畑洁/陈熙元/莉莉驾到

编辑 | 陈熙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