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调短调蒙古族民歌形态(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古如歌)

长调短调蒙古族民歌形态(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古如歌)(1)

长调短调蒙古族民歌形态(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古如歌)(2)

“古如歌”也称“古如都”,是 蒙古语 的汉文译音。“古如”在蒙古语里有着“国度”、“朝政”、“大众”之意,在梵语里有着“师祖”之意。“都”也是蒙古语音译,其汉语意思就是“歌”。古如歌产生于蒙古汗国时期,是蒙古皇室贵族在宫廷举行隆重仪式时演唱的大型声乐组曲的仪式歌曲,是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一种。在鄂尔多斯杭锦旗被世世代代传唱。

古如歌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黄河沿岸地区的牧区,即特古日格、希拉召、呼和木独、巴拉亥、巴拉贡、巴音恩格尔及伊和乌素等地区。她如库布其大沙漠中的红柳,从成吉思汗时代的金帐宫廷里顽强地生存下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期,杭锦旗的王爷府内还拥有着古代宫廷的武装部队、乐队编制,以及一直沿袭传承的古如歌艺人。之后,这些艺人散落在草原大漠深处,成为今天古如歌传承的主要传播者之一。

娜仁高娃,出生在鄂尔多斯杭锦旗,是我认识的七位蒙古族高娃中的一位。我的作家十闺蜜之一。在我的电话本里,她名字后面的备注是“高原蒙古娃”。

这个杭锦旗沙窝子里长大的姑娘,有很强的民族情感,她总想为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做点什么。2014年,我在《传承》做编辑时,策划了杭锦旗的专题,我打电话邀请她写关于古如歌的稿子,她兴奋地语无伦次,说:姐呀,我从小就是听着这个(古如歌)长大的,后来一直想写点什么,就是还没有找到切入点。

于是,我们结伴而行,横穿库布齐沙漠,走访古如歌传承人。那次行程高娃拍了几千张资料性图片,写了数万字的采访手记,最后,为《传承》凝练出《古如歌——时空的哈达》一文。也正是此行,在高娃心里埋下了《古如歌》这部电影的种子。

做电影是高娃的梦想,相对于文字她更喜欢画面给她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大概是因为最初学油画的缘故,高娃对色彩构图及其敏感。我特别怕失去她这个好小说家,所以常打击她,对她说电影的坏话,让她好好写小说。可就在这时,她的微电影获奖了,她心里那棵拍电影的小火苗就像沾了氧气,“呼”地一下,熊熊燃烧。

“我要做《古如歌》电影”。有一天,高娃在电话里这样告诉我。

古如歌虽已在杭锦落地生根,但却一直未被广为传唱,了解她的人并不多。在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即使曾经丰满的节日习俗有的都已消散殆尽,有的徒留形式和个别元素,古如歌也是如此,和很多文化遗产一样,濒临困境。

这些年在做《传承》的过程中,我常问自己,我们到底在传承神什么?我也知道人是文化的载体,人在,传承就在。可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人在,但文化消失了。所以,高娃说:要让更多人了解古如歌,这么好的东西……我说:没有人要求你一定要为民族为家乡做些什么。高娃说:有些事,总要有人做,其实我更多是为了自己心里舒服。我喜欢高娃身上这股韧劲,想到了就去做,相信这个世界于自己有关。

我常想起第一次见高娃时的情景。开学典礼上,她穿一件黑色皮西服,里面是一件雪白的衬衣,很干练的样子,见了就让人喜欢。我们俩的友情是在一次一起等公交车之后发展起来,那次她是忙着回家给女儿做饭,她说决不错过任何一个陪伴女儿的机会,看着女儿长大,就像自己又长大一次。后来,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多了,抓住一个话题聊到嗨,聊创作,聊生活,聊爱情。她的。我的。

我不知道从微电影到电影的距离又多远,只知道我们的高原蒙古娃已在路上,这也是我们十闺密的骄傲,陪伴是最好的支持,所以,我们会一直都在。

几年过去了,高娃的电影还没有开机,《古如歌》还在路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