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1)

1937年6月底的某天,一双手,推开了那扇门,那扇淹没在千年历史喧嚣中的门。

“那高大的殿门,顿时就给我们打开了。里面宽有七跨,在错暗中显得更加辉煌无比。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有一尊菩萨的坐像,他们侍者们环他而立、犹如一座仙林。”

这是梁思成日记里的一瞬间!也是与佛光千年邂逅的一瞬间!

从1932年调研蓟县独乐寺开始,梁思成、林徽音二人足迹遍布国内上百个县市、1800余座古代建筑,却终未寻得一座唐代建筑的踪影!也许正是这份执着,冥冥之中注定了这次相遇,佛光寺中尘封了千年的佛光,被再次开启,闪耀在世人虔诚的眼中!

——敦煌觅踪

说起梁林二人的这次发现之旅,可谓曲折。原本他们准备去敦煌,因时局紧张,进而把目光转向五台山。什么原因呢?

这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法国人伯希和。1908年,伯希合到达敦煌,从藏经洞中精选了两千余经卷,带回法国。这也成就了伯希合学者与劫掠者的双重身份。在敦煌期间,伯希和拍摄了大量洞窟照片,集结出版了《敦煌石窟图录》。

此时的梁思成,想从敦煌的文献中寻找唐建踪迹,未能成行,退而求其次,只得转向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2)

其中61号窟中的《五台山图》标明了唐末五代时期五台山周边的寺院分布,“大佛光之寺”赫然其中!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原来它在此山中!梁思成也经由伯希和的镜头,直奔佛光寺而去!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3)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底,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和纪玉堂四位中国营造学社成员,踏上了这次发现之旅。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4)

同年7月5日,远视眼的林徽因,望见大殿梁下隐约存有墨迹,但因千年蒙尘,辨识不清。只得请人搭了梯子,用布沾了水,小心擦拭,最终识读出“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字样。与佛光寺东大殿前的经幢(chuang,二声)题记相对照,“佛殿主”之名既书于梁,双刻于幢,确证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是一座唐代建筑无疑!

这一发现,打破了外国学者:“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的断言!而佛光寺大殿,也被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5)

林徽因与“供养人”塑像合影

宁公遇,一千年前“送供”礼佛的女弟子!

林徽因,一千年后“拂去”蒙尘的女学者!

在不经意的对视中,一眼千年!林徽因亦曾怀着无限的感慨,憧憬为自己也塑一尊像,陪着宁公遇再坐上一千年!

——佛光缘起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6)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2千米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五台山南台西麓)。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7)

当地人也将佛光寺,称为“台外寺”。(上为示意图)

相传,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471~499年),巡游路过此地,“帝见佛光之瑞,因为名”,看到一团佛光,于是下令新建寺院,名为“佛光寺”。公元845年会昌法难,大举灭佛,包括弥勒大阁,寺内建筑全部被毁,仅存一座祖师塔;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大中十一年(857年),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佛光寺。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8)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9)

藏在角落里的“送供者”宁公遇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10)

梁思成手绘的佛光寺建筑布局平面图

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记,被誉为“四绝”!也是我国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记、经幢于一殿的孤例!

——唐建典范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11)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12)

东大殿,坐东朝西,在佛光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大殿面阔为七间,长为34米;进深为四间,长为17.66米。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13)

东大殿,是单檐庑殿顶,殿内由内外两圈柱子构成“回”字形的柱网平面,称为“金厢斗底槽”。佛坛位于内柱围成的内槽空间中,后部内柱间砌有跨五间的扇面墙。内柱与外柱等高,为法式所谓的“殿堂造”。上有小方格平闇(an ,四声,天花板),内槽平闇高于外槽(内外柱之间的空间),营造出更大的中央空间。平闇两侧有斜向的遮椽板,形成了一种梯形的“小穹顶”。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14)

大殿构架由屋深柱网、铺作(斗拱)层和屋顶梁架三部分叠加而成,七铺作斗拱纵横恣肆,威压四方,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15)

佛光寺东大殿在脊檩下使用叉手是现存古建筑使用这种做法的孤例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16)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17)

东大殿斗拱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18)

东大殿,是现存唐代木构中最宏大、最精美、最典型的一处实例!无论是南禅寺还是广仁王庙,在体量和建筑价值上都远不能与佛光寺相提并论。它展现了唐朝国力强大,社会稳定,宗教繁荣,还展现了中国木结构建筑发展的高峰!

——泥塑金身

东大殿内,佛坛横跨5间,塑35尊佛像。正中塑释迦牟尼佛,左塑弥勒佛,右塑阿弥陀佛;左梢间塑骑象普贤菩萨,右梢间塑骑狮文殊菩萨。释迦牟尼前阿难、迦叶,三佛前各塑4位胁侍菩萨、两位供养菩萨,佛坛前塑两尊护法金刚。

殿内塑像,体态丰满,脸呈方圆形,腮部鼓起,脖颈短壮,胸部肌肉隆起,线条平缓。五官独特,眉毛弯弓形,细而长,嘴形端正。主佛和菩萨前额都点一红痣,是唐代装饰的一个重要标志。佛像服饰简洁、利落、干练,衣褶线条流畅,是唐代盛行的手法。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19)

佛坛上中央三尊主像,从南侧看向北侧,最近的即为垂足的弥勒佛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20)

位于正中间的释迦牟尼佛像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21)

北次间的阿弥陀佛像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22)

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在佛坛最南侧,靠墙处为佛殿主宁公遇等身像(图右下角处)。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23)

林徽因漫步于东大殿佛林之中

东大殿,横向空间宽敞,这些高大的塑像林立佛坛之上,营造出宏大的佛国世界。当年的林徽因考察时,漫步于佛林之间,会是怎样一种感受?

这些塑像大都是唐代的,但最近的重装发生在民国,梁思成见时便已如此,感慨“本皆精湛之作,惜经俗匠重装,轮廓已稍模棱,而且色彩鲜缦,辉映刺目,失去醇和古厚之美”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24)

1920 年代小野玄妙所摄的东大殿塑像

在佛坛之外,沿着山面墙与后檐墙有“五百罗汉”像,现存 296 尊,为明宣德四年(1429)至五年(1430)所塑。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25)

明代罗汉像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26)

南边山墙的罗汉像,可以看到上方还有明代塑的悬山

在大殿南尽间窗下还有一尊僧人的等身像。梁思成认为是佛殿主愿诚像。但其所处位置在唐代时为前廊,加之塑像的衣饰更接近明代,故此像更可能为明代修葺大殿、塑罗汉像的功德僧本随。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27)

明代的本随禅师等身像

——古壁画佛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28)

《弥陀说法图》,唐代壁画,在前槽北次间外侧栱眼壁内。题材出自唐代流行的“西方净土变”。中央为阿弥陀佛,结跏跌坐于莲花座上,正在说法,两侧是听法的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周围绘有各胁侍菩萨、供养菩萨,画面顶部还有飘逸的飞天。左右下方两角落处绘有供养人。画中人物身姿优雅,衣饰飘带轻盈柔和,为唐代佳品。

释迦牟尼佛须弥座后侧束腰处有一组唐代壁画。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29)

左侧为《毗沙门天王图》,画面主体为怒目圆睁的毗沙门天王降魔镇妖,旁边有一天女。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30)

中间为《镇妖图》,画的是一身穿豹皮袍的力士擒住了猴妖。右侧是一青面獠牙的神官追赶一小妖。

前槽明间、次间外侧栱眼壁内,各绘有一幅《圆光形佛像图》。每幅绘 8 个圆光,每个圆光中又各绘 10 佛,佛皆结跏跌坐,主色为青绿,梁思成根据题记中的宣和年号断为宋代壁画。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31)

宋代所作的《圆光形佛像图》,一圆光中的十佛

前槽两稍间外侧栱眼壁各有一幅《卷草图》,色彩以青绿为主,颇具动感,与莫高窟中的卷草图案风格相近,应为唐代壁画。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32)

唐代壁画《卷草图》

山面墙后壁有墙皮剥落,露出了两小块白画,画着数层紧密的“千佛”,皆面相鼓圆,双目半启,身着袈裟,袒露前胸。推测为金元时期的壁画。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33)

金元时期的线描千佛图

南北内槽及后槽外侧栱眼壁内有多幅《诸菩萨图》,画中菩萨分上下多层,皆有圆形头光,色彩鲜艳,应为明代所绘。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34)

明代壁画《诸菩萨图》

——题记真身

佛光寺虽然唐风浓郁,但要判定建筑的具体年代,还需要题记“验明真身”!

林徽因在梁上发现的“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题记,与佛光寺东大殿前的经幢题记相对照,十分精确地将建筑年代定位到了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而东大殿内的题记并不只有这一处,“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命名检校部工尚书御史大夫”、“代州都督供军使”、“泽州曹参军”、“河东监军使”等等。由此可见,重建佛光寺,并非单纯民间行为,而是掺杂了政治乃至皇家背景。

唐宣宗李忱评论,“遂乃重寻佛光寺,已从荒顿,发心次第新成。美声洋洋,闻于帝听……”。这样,我们也便不难理解,佛光寺为何能拥有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庑殿顶!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35)

“沙门玄翥咸通七禩”,禩即祀,与年同义

上世纪80年代,东大殿的门上发现了唐人类似“到此一游”的书法墨迹——内容大致是“有僧人玄翥,咸通七年到此一游”。咸通七年正是866年,可见连木门都是唐代构件,而这扇门也成了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门!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36)

五台山佛光寺四绝(梵音悠悠五台山)(37)

公元471年—499年北魏佛光寺兴建

公元845年会昌法难佛光寺被毁

仅余一座祖师塔沿续佛光香火

公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佛光寺得以重建

公元1937年7月5日佛光寺被确认为唐建

公元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

公元2009年6月26日佛光寺列入世界遗产

一千年

于宇宙是倏忽瞬间

于寺庙是物换星移

于人生是沧海桑田

佛心不改!

佛光不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