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什么故事(从创作手法和)

“许多年过去后,人们常说陈年往事可以被埋葬,我却终于明白这是错误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出来。”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在美国销量超过700万册,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已经被翻译成42种语言,这部小说在评论界获得了广泛好评。

网上关于这本畅销书的解读有很多种,但墨客君发现很少有人从“文章的创作手法”和“作者传达的情感与思考”这两个方面来感受经典的魅力。今天这篇文章我将分两大部分来剖析本部作品的精髓所在,并在最后谈谈几点作者想表达的潜在情感及个人感悟。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什么故事(从创作手法和)(1)

内容简介: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

《追风筝的人》是以风筝为主线,讲述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尔和他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桑的故事。在阿富汗斗风筝的传统:风筝线被切断后,谁能追到便属于谁。哈桑是出色的“风筝追逐者”,他擅长判断风筝的落脚点,并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它;阿米尔则是杰出的“风筝斗士”,它擅长掌控自己风筝的线去切断其他风筝的线。他们俩一起长大,虽说是儿时非常好的玩伴,但两人性格却大不相同。阿米尔初始性格胆小懦弱,但哈桑忠诚勇敢。阿米尔的爸爸对俩个孩子都很爱护,但阿米尔懦弱遇事退缩的性格,爸爸不是很喜欢。阿米尔在写作方面颇具才华,但父亲却不支持。爸爸对儿子的要求肯定比较严格,阿米尔却总做不到爸爸的要求,相反哈桑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父亲对哈桑表现的更温柔喜爱些。阿米尔难免心生嫉妒,渴望得到爸爸全部的爱。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什么故事(从创作手法和)(2)

之后一次风筝比赛,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在这次比赛中,哈桑帮助阿米尔把他切掉的风筝追到,如此便获得最终胜利。然而,在哈桑追到风筝后,被心怀种族歧视的阿瑟夫等人赌拦。哈桑不愿失信对阿米尔的承诺,惨遭阿瑟夫性侵。随后赶到的阿米尔看到了一切,可是他却不敢挺身而出,反而选择了逃跑。随后,阿米尔一直无法面对哈桑,内疚加上之前的嫉妒,自私的他用了不光彩的手段:嫁祸哈桑偷盗,逼走了哈桑这对忠诚善良的父子。几年后,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与父亲被迫逃亡美国,开启了新的生活。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什么故事(从创作手法和)(3)

突如其来的一个电话,打乱了生活的平静。阿米尔从父亲的即将过世的好友处得知,哈桑是自己的亲弟弟,是爸爸的私生子!阿米尔虽一时无法接受,但时常想起孩童时与哈桑美好的往事,加上那件事后一直心存愧疚,阿米尔决定重返故乡寻找弟弟哈桑,开启赎罪之路。可战后的喀布尔早已物是人非,忠实的哈桑在保卫阿米尔家时被打死。命运就是喜欢捉弄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在恤孤院被阿瑟夫买走,沦为性侵对象。阿米尔找到后,没有选择逃避,勇敢的阿瑟夫搏斗,最终带着侄子逃脱梦魇,并将索拉博带回美国一起生活,完成了救赎。

此书的巧妙之处在于主角是两个原本性格迥异的孩子,通过阿米尔与哈桑个性与行为的碰撞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刻画人心的同时又让人陷入沉思。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代表友情表、亲情,也可以是善良、诚实于勇敢。对阿米尔来说,作者借“风筝”隐喻他性格中曾缺失的部分,阿米尔最终只有追到了属于他的“风筝”,成为了勇敢有担当的人。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什么故事(从创作手法和)(4)

所以,今天我会结合《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并结合作者对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刻画的写作手法,进一步分析书中带给我们的洞悉与思考。另外,我会基于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分享我的个人感悟。

这本书对起初情节的发展叙述比较缓慢,甚至可能会让很多人失去读下去的动力。随着情节的发展,你就会欲罢不能,可以说作者的创作独自魅力。

第一:先从人物的刻画上说起,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让笔下角色饱含特点。

比如孩时的阿米尔自私懦弱,怂恿哈桑做很多恶作剧,却都让哈桑背黑锅;优秀的哈桑令他心生嫉妒,渴望得到父亲全部的爱;玩的时候如手足,但当阿塞夫质问时,却毫不犹豫的否认说:哈桑不是他的好友;哈桑帮他保护风筝惨遭侮辱,他却选择转身离开;明明是自己对哈桑内心有愧,却不敢面对选择陷害哈桑,将其逐出家门。

哈桑,身份卑微,没有文化,却忠实勇敢,几乎完美的形象刻画形成鲜明对比。他自始至终都表现对阿米尔家的忠诚,一直到死都在保护阿米尔抛弃的家宅。从小为阿米尔两肋插刀、不求回报。背黑锅、追风筝、保名声,即便是被诬陷,仍一声不吭的自愿背负。

作者还在情节的不断发展成长中,令人物的血肉逐渐丰满。脱离战乱的阿米尔已经在美国生活的安稳平静,但为了弥补当年犯下的过错,只身来到危险的阿富汗,在面对儿时的梦魇阿塞夫时,实现了自我突破,完成了灵魂上的救赎。
孩提时代的阿米尔与哈桑形成对比,同时后期幡然醒悟的阿米尔与曾经的自己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这便使整个人物的刻画更加立体形象,也让整个故事的内容更加精彩与充实。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什么故事(从创作手法和)(5)

第二:从情感的表达上来说,作者定下了缓慢沉重而又带有些许痛苦的基调。

每一次对话,都是触动内心,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最让人潸然泪下的一句话便是哈桑对阿米尔所说的话:

“你能再帮我一个忙吗?”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一句哈桑的肺腑之言,而且自始至终哈桑都在帮助阿米尔。哈桑对阿米尔的情感在此表露的真诚而又带些伤感。其实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眼眶红润,文中的阿米尔也同样泪流满面。

“就这样,我哭起来,我呼吸急促,泪水从脸上冲下,刺痛嘴唇翻开的肉”。

这是书中的前半部分的一句话,后来我才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如巨石般压的人无法喘息。
文中也通过一些内心独白营造恰到好处的感情氛围。

“我合上双眼,把脸对着太阳。眼睑后面出现一小片阴影,好像用手在墙上玩影子那样,变成一幅画面:哈桑的棕色灯芯裤扔在那条小巷的一堆旧砖头上面。”

通过这样的内心独白,营造的氛围缓慢沉重而又带些感伤。哈桑的棕色灯芯裤是他为阿米尔付出如血般的真心。阿米尔背叛哈桑之后,在同别人相处的时候,发现自己只有与哈桑在一起,才会无忧无虑,不受拘束。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什么故事(从创作手法和)(6)

第三:通过自然景物及场景的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心理的变化状态,起到了感情渲染的作用。

文章的开头就是一处典型的环境描写

“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营造出一种颠簸流离的感觉,流露出作者对阿富汗人文的悲悯情怀。

作者同样通过另一段描写,酝酿情感,让读者迅速进入角色中。

“太阳已经快下山了,天空布满紫红色的,红色的晚霞,我沿着那条繁忙而狭窄的街道步行,将拉辛汗的寓所撇在后面。那条街是嘈杂的小巷,和那些迷宫似的深巷里闾交织在一起,挤满了行人,自行车和三轮摩托车,它的拐角处竖着各式各样的布告牌,粘贴着可口可乐和香烟的广告,还有罗丽坞的电影海报,展示这一片开满万寿菊的原野。买弄风情的女演员和古铜色皮肤的英俊的男人翩翩起舞。”

手法细腻,描述出灯红酒绿的夜景,整体气氛也是热闹喧嚣,同时又衬托出一种阴沉的氛围,给人有一种情节转换的层次感。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什么故事(从创作手法和)(7)

分析完《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的写作手法特点,笔者将结合书中一些情节分享个人的一些感悟。

① 阿米尔:人物完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阿米尔背叛了哈桑,父亲背叛了阿里。哈桑和阿里即便知晓他们的背叛,却仍然用绝对的忠诚对待阿米尔一家。忠实善良的人内心始终具有宽容与谅解,并无私的从不考虑自己的感受。此时,阿米尔与父亲也一直心存愧疚,承受着煎熬。但两个人赎罪的方式是不同的:阿米尔父亲起初便选择通过行善来洗清自己的罪恶,而阿米尔一开始选择了逃避,但最终决定回到故乡,解救了侄子索拉博。

虽说背叛与诬陷是原罪,但在书中我也看到人性的美好的一面。我不知道,每个人的一生中,是否都有这样的机会,找到那条重新成为好人的路,或许我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当然阿米尔也不是。但是人的一生总会犯一些错误,但是我们要学会承担,学会去原谅自己。正所谓:英雄从来不是不犯错误的人,而是能够勇敢的直面错误的人。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什么故事(从创作手法和)(8)

② 哈桑:真诚与宽容,坚守信念守护友情。

书中哈桑内心与行动一直在坚守一个执念:为你,千千万万遍!他一直在践行这句承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境遇,都在默默地守护着儿时的伙伴。很多人都会觉得阿米尔少爷很幸运,能够拥有这样一个真诚又忠实的朋友,着实让人羡慕。

面对阿米尔“吃泥巴”的问题,哈桑真诚的回答:“如果你要求,我会的”;遭遇强暴,见到临阵退缩的阿米尔,哈桑眼中没有埋怨,他对阿米尔一直充满宽容;对于阿米尔的诬陷,他选择做出牺牲,默默承受一切的离开……

哈桑作为阿米尔的朋友,真诚,善解人意,更懂得宽容。多年以后,哈桑给阿米尔的信中,仍以“真诚的朋友”相称,毫无童年时的怨恨或者不愉快。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什么故事(从创作手法和)(9)

每当我在书中看到哈桑时,内心都会感受到灵魂的涤荡。或许我们很平凡,但是永远不要忘记善良与宽容,同时对待别人要真诚,努力珍惜身边的人,更不要刻意伤害别人。朋友难免会犯一些过错,选择包容,不一定要怀恨在心。有的时候,你的一点点温暖的举动,会感化正在步入歧途的人。

③ 勇于担当,追寻心中的那个风筝。

最后阿米尔在返回阿富汗解救索拉博的过程中,勇敢的与儿时梦魇搏斗,虽然遍体鳞伤,但他内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痛快,伙伴面临危险时的转身退缩,争夺父亲独宠的嫉妒自私,构陷朋友的无情罪恶,所有的过错都在索拉博放飞风筝的时刻得到了谅解,所有的原罪都在索拉博露出微笑的那一刻得到了宽容。
故事的最后,主人公阿米尔选择勇敢地承担应有的责任,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是亲情、友情,也是勇敢与担当,只有追到了属于他的“风筝”,他才能是健全的人。我们也一样,应该真诚,勇于承担责任。面对困难危险,我们不应选择逃避,而要面对它,战胜它!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什么故事(从创作手法和)(10)

结语

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风筝”,我们会义无反顾的追寻,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