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贝多芬的一生(世界不给他欢乐)

论贝多芬的一生(世界不给他欢乐)(1)

1770年出生的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今年迎来了他的250岁生日。

尽管、贝多芬的具体出生日期已经难以考证,但2020年12月17日,将是他受洗日的250周年纪念。

提起贝多芬,我们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个“苦大仇深”的形象,不管你听不听古典音乐,相信你都会被贝多芬的人生所深深吸引,被他的精神所激励。

人生于贝多芬来说,从出生起就是一场残酷的斗争。他的出身并不高贵,父亲是一个酗酒的高音男歌手,母亲是女仆,由于从小便展露出了音乐天分,父亲想要把他当成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去炫耀,于是贝多芬从小就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贝多芬的母亲在他16岁时去世了,这时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他必须兄代母职撑起这个家庭,并且要开始操心家里的经济问题。

后来贝多芬好不容易在音乐上有了成就,最重要的耳朵又不行了,慢慢失聪,他曾经想要自杀,却因为对音乐对创作的爱活了下来。

“要有勇气,不管身体是多么的虚弱,心灵会统治一切”,这是贝多芬在23岁时写给自己的句子。

因为从小身体不好,病痛很多,贝多芬一直保持着超级自律的生活,他经常洗冷水澡以强健自己的身体,坚持每天午饭之后散步,很节制,不贪吃,不酗酒,尽可能多地阅读。

他就是要用强大的理性,和命运斗争到底。

哲学家康德对于贝多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把康德的名句做了一点转化,抄在自己的本子上:“道德法则在我心中,而星光天堂在我头上。”

贝多芬认为,艺术家要把道德放在心里,通过艺术努力接近这样的境界,最美的事,莫过于接近神明而把它的光芒散播于人间。

所以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欢乐来给予世界。

罗曼·罗兰在他的著作《贝多芬传》中说:

“提起贝多芬,不能不提起上帝。贝多芬的力,不但要控制肉欲,控制感情,控制思想,控制作品,且竟与运命挑战,与上帝搏斗。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藉以自慰。”

论贝多芬的一生(世界不给他欢乐)(2)

《贝多芬传》的译者傅雷说: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论贝多芬的一生(世界不给他欢乐)(3)

虽然我们想到贝多芬,更多的联想到“奋斗”两个字,但其实,他的音乐有很多也是平静的,他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且做到了将痛苦升华为真正的幸福。

贝多芬的作品里,不是没有愤怒、痛苦和悲伤,而他可以在承担这些之后,依然在隧道尽头看见光亮,在绝境里看到希望。

贝多芬的一生就是在告诉我们,无论一生经历多少苦难,都应该一心向善、创造希望,在暗夜里抬头,看到星星的光芒。

除了贝多芬,想和你分享一位在贝多芬生命中很重要的人物——鲁道夫大公。

他是利奥波德大公十二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位,曾跟贝多芬学习作曲。虽然他没成为优秀的音乐家,却给了贝多芬很大的帮助,1809年3月,他联合两位亲王,付给贝多芬一笔不菲的年金,支持他的创作。

这个故事被村上春树写进了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

小说中的人物星野走进了一家咖啡店,店里正在播放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听着这音乐,星野想到了贝多芬和鲁道夫大公的故事,心想:如果没有鲁道夫大公的话,贝多芬可能会吃更多的苦,如果大家都是伟人天才的话,那这人世间也会很伤脑筋吧,世界上还是需要鲁道夫大公这样的人,去解决各种现实的问题。

这个桥段成了小说的一个转折,星野决定让自己成为鲁道夫大公这样的人物,改变身边人的命运,于是后来也改变了小说主角田村卡夫卡的命运。

经过努力,或许我们还是不能成为贝多芬这样的天才人物,但是我们应该都有能力成为别人的鲁道夫大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