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流火中的火指的是什么(七月流火这些常用语)

1."七月流火"并非天热

"七月流火"一词,最早出自《诗经》中的《国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指的是农历,公历大约是九、十月份。"火"是星名,指大火星,此处的"流"不是流星的流,而是水向低处流的流,即"下坠"。我们的祖先早就在几千年前观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大火星会落向夜空的西边,是天气逐渐转凉的征兆。

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的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

2."衣冠禽兽"是夸奖

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人表面上文质彬彬,收拾打扮的整整齐齐,可人品极差,会用"衣冠禽兽"这个词语,但其实"衣冠禽兽"在以前是个褒义词。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代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绣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

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秀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虎,四品绣豹,五品绣熊,六品、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到了明代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衣冠禽兽"才开始有了贬义。

3."万卷"书多不多?

在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说"读书破万卷",实际上"万卷书"根本没有多少内容。

古代是把字刻在木片上的,然后用绳子串上并卷起来, 一卷也就是一握大小. 传说李斯给秦始皇上万言书,足足用牛车装了一车,计58卷之多,如此算来.一卷大概在一百七十多个字左右,相当于现代书的一章或者一节。

成语"学富五车",说的就是这种竹简书。不管多大的牛车、马车,装满五车,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如今一个普通大学生所学过的教材那么多了。

4."呆若木鸡"境界高

形容一个人惊呆、痴呆、发呆的样子时,我们可能会用"呆若木鸡",但其实"呆若木鸡"是一个褒义词,反而境界很高才能做到"呆若木鸡"。

出自《庄子·达生篇》。

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每隔十天周宣王都会问斗鸡训练的如何。

第一次纪子说斗鸡表面气势汹汹,其实没底气;第二次纪子说鸡还是紧张,仍旧好斗;第三次还是不行...终于第四次纪子说斗鸡已经训好了。

比赛场上一看,这斗鸡呆头呆脑、不动声色,像只木头鸡,可是别的斗鸡一见它却掉头就跑。

其实"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这就跟"大智若愚"的道理是一样的。

5."跳槽"原是青楼语

跳槽这个词在如今的意思是指人们对自己现下的工作不满意,选择新的工作,即换工作的意思。其实跳槽的"槽"指的是青楼女子,而"跳槽"指的是顾客一天、三五天换一个青楼女子。

6."五毒"其实是良药

说起五毒,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五种毒虫或者毒药,但其实五毒指的是五种良药。

《周礼·天官》说:"凡疗伤,以五毒攻之"。"五毒"指的是丹砂,石、磁石、雄黄、石胆,通过加工以后,药性及其猛烈,变成以毒攻毒的良药。

7."劳燕"为何会"分飞"

出自《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

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认,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意思,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8. 究竟何为"平天下"

我们总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人会望文生义,认为"平"是带有武力的征服,或是带有"踏平"的意思。但其实"平天下"是指"使天下平定",更接近于一种治国之道。

《说文解字》解释平字为"亏八"也,亏为亏损、消除,八就是分别,因此"平天下"就是天人合一,消除一切分别,达到大同世界的理想。

9. "慈母"本来不慈祥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本是一幅温情的画面,但是"慈母"并不是指"慈祥的母亲"。

"慈母"最早出现于《仪礼》。《仪礼》对成为"慈母"的条件作了诸多令人张口结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

意思就是说,要想成为"慈母",必须是小妾身份;必须没有生育过(至少无男孩);丈夫必须还有妾,这个妾刚好一命呜呼留下了个男孩;丈夫下令让没有生育的妾把这个失去了母亲的孩子养起来。满足所有条件,此女子才是一个"慈母"。

10. "三教九流"指哪些人?

我们形容各色人等时,会用"三教九流",或者是在白话小说中看到用"三教九流"形容闯荡江湖的各种人,往往是带有贬义。

但其实"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

"九流",指的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来,"九流"被用来代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在"九流"中,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后来佛教、道教日渐昌盛迷信,人们就用"三教九流"来泛指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人。

11. "长袖善舞"不跳舞

水袖是演员戏服衣袖前端的白色部分,原是代表古人衬衣的衣袖。一般戏曲服装上的水袖,长度仅为五十多厘米。在戏曲中的许多剧种里,不管是京剧、豫剧、越剧等等,演员水袖功夫如何,往往代表着其表演水平。但是,我们绝不能把戏曲演员精湛的水袖表演称之为"长袖善舞"。

"长袖善舞"一词语出《韩非子·五蠹》,原句为"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意思是说,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范雎、蔡泽两人的传记时曾引用过这个词语。

因为两人都是极有口才、能言善论的说客,所以他们取得了秦王的信任。所以,司马迁评论范雎和蔡泽两人就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经商者有更多的本钱一样,他们有比别人更强的辩才。对这两人施展手段因而吃得开的行为有所讽刺。

12. "首当其冲"最先遭殃

我们所认为的"首当其冲",是冲在最前头,其实是比喻最先遭受攻击或灾难。

"首当其冲"原为"当其冲",出自《汉书·五行志上》:"郑以小国摄乎晋、楚之间,重以强吴,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将斗三国,以自危亡。" 而"冲"指的是战车,"当其冲"就是首先遭到战车带来的伤害。

意思是说郑国是个小国,身处晋、楚、吴三个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困难,一旦国与国之间有冲突,首先要遭殃的就是郑国。

看了这十二个文学常识,是不是发现我们平时常用语的背后古时还是有挺多呢?想知道更多生活中的文学常识,请关注"诗文典藏"!

7月流火中的火指的是什么(七月流火这些常用语)(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