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有闷堵感怎么办(助听器有堵塞感应该怎么解决)

助听器中的堵耳效应堵耳效应是由于外耳道被封闭而造成的骨导听阈变好的现象这一效应在纯音测听中会造成低频骨导听阈下降,还会对护耳器的配戴效果产生影响在助听器配戴中堵耳效应会造成配戴者耳部闷胀、感觉自己说话的声音空洞不适或者响度过大如何将通过骨传导方式到达耳道的低频声音能量有效地降低或通过耳道发散出去是助听器技术面临的一大课题,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助听器有闷堵感怎么办?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助听器有闷堵感怎么办(助听器有堵塞感应该怎么解决)

助听器有闷堵感怎么办

助听器中的堵耳效应

堵耳效应是由于外耳道被封闭而造成的骨导听阈变好的现象。这一效应在纯音测听中会造成低频骨导听阈下降,还会对护耳器的配戴效果产生影响。在助听器配戴中堵耳效应会造成配戴者耳部闷胀、感觉自己说话的声音空洞不适或者响度过大。如何将通过骨传导方式到达耳道的低频声音能量有效地降低或通过耳道发散出去是助听器技术面临的一大课题。

助听器堵耳效应的解决办法

堵耳效应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出现了由堵耳效应引起的问题应按以下方法解决:

1 、首先仔细检查助听器或耳模的耳道部分。制作不好的助听器(耳模)耳道部分可能会比较虚,这会造成助听器(耳模)偏向耳道壁一侧。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由耳甲腔效应引起的。所谓耳甲腔效应,指的是助听器耳道部分与耳甲腔底之间存在一个角度,封闭了耳道。这时要抛磨助听器(耳模)表面来减小其与耳道的密闭程度,防止封闭耳道。

2、增大通气孔直径。通气孔的内径增加,长度缩短,会使通气孔的低频截至频率上移,对低频信号的削减更多。只有当通气孔直径大于3mm时,500 Hz以上的堵耳效应才会明显减弱。有人在耳道式助听器上研究发现,l mm的通气孔仅在200Hz处降低5dB,对于400Hz以上的频率无任何影响。考虏到中国人的耳道较小,通气孔直径往往不能达到3 mm,这一办法在实际中解决堵耳效应的作用是有限的。此外有研究表明,加开通气孔之后真耳堵耳效应在800Hz处反而会提高,这是由于戴上耳模之后形成的外耳道封闭腔与通气孔构成了一个共振频率在800Hz左右的Helmholz共振器。通气孔可使外耳道软骨的低频振动能量释放出去,但也不可避免地将助听器的低频增益降低。思者听自己的说话声变得自然,但听别人的说话声却觉得声音偏小。ReSound公司的ART(tm)采用了开放耳的通气孔设计,使用细声管和圆耳塞代替传统耳模对于高频听力下降者配戴助听器时的堵耳效应有一定缓解作用。

3、延长助听器(耳模)的耳道部分。当助听器(耳模)插入耳道时,与鼓膜和耳道共同形成的密闭含气腔越小,堵耳效应越小。

4 、把耳内式助听器(ITE)尽量做得小一点,从而使其尖端能尽量深地插入外耳道骨部,与骨部紧密配合,其余部分与外耳道松散接触,使耳道保持较大的对外开放的程度,从而软骨振动能量可以通过外耳道放散出去。这称为最小接触技术(minimal contact technology,简称MCT)。

5 、1953年Zwislocki提出了深耳道式助听器(耳模)的概念,即把助听器(耳模)深入到外耳道骨部,使软骨的振动能量仍能从外耳道释放出去,可以明显减弱堵耳效应。目前的完全耳道式助听器(CIC)就体现了这一作用。但由于大多数中国人的耳道较小,考虑到配戴的舒适度,国内制作的CIC往往并不能真正深入到骨部,这使得对堵耳效应的削减作用大打折扣。

6、如果以上方法不能够解决问题,可以使用CROS(信号对传)系统作为替代方法。

7、少数患者对于堵耳效应极其敏感,采用上述措施后改善效果不明显。对于此类患者,只能劝说其逐渐适应。这也意味着堵耳效应是目前助听器技术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