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江满族村有翘嘴吗(琴江孝友坊满汉交融)

琴江满族村有翘嘴吗(琴江孝友坊满汉交融)(1)

琴江孝友坊

清同治元年(1862年),为旌表福州驻防军正黄旗通奉大夫赖通照的“孝友淳笃”,经当地官员逐级呈报奏请,一座雄伟壮观的“孝友坊”矗立在长乐琴江村的旗营大街上,至今仍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据《琴江志》所载,赖通照字天华,后人尊称为封翁,生活于乾隆、道光年间,是雍正年间从福州抽调至长乐琴江三江口水师旗营满人之后。赖通照生前家境一般,从未当官,其死后被旌表并被朝廷诰授为通奉大夫,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他生前待人谦恭,急公好义,家贫却能奉亲至孝,在乡里留下了极佳的口碑。二是其子嗣多有显贵,在赖通照死后不久,其子赖安青云直上,官至正四品的护兵备道一职,孙辈也“接踵显贵”,四代之内为官者达10余人。三是官方认可赖通照“孝友”品性,以其道德典范引领社会价值,涵养当地淳朴民风,进而达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

“孝友坊”建筑样式为仿传统木构建筑,立面是典型的四柱三间形制,每根柱子底部均夹有两块起稳固牌坊作用的石碑。牌坊建筑材质皆为石料,柱子等承重构件为质地坚硬的白色大理石,柱梁之间的空间多由青斗石材质的构件填充,故整座牌坊叠砌平整,青白相杂,富有层次感。

牌坊从上至下可分为三层,建筑构件装置中间高、两边低,前后两面内容对称雕刻。牌坊上层主要为旨牌空间,其中心为“双龙捧旨牌”,上书“圣旨”二字。旨牌两边分布一对盘龙柱,旨牌底下的横梁则为“双龙戏珠”图案,龙为螭龙卷草样式,火珠则象征太阳,这些有关龙的元素都有天子降恩的隐喻。

旨牌上方为坊顶,仿照传统建筑屋顶样式雕刻,就连屋顶的瓦当也都予以雕刻显示。屋顶瓦当之下有如意云头和仙鹤的组合图案,天高云阔的意境意在突出坊顶位置之高。坊顶中间为宝葫芦,屋脊两侧为鸱吻样式的双鱼,波浪满布其间,皆取镇火之寓意。坊顶的立柱上有浮雕人物造像,两侧各立一只威猛的石狮,作辟邪之用。

牌坊中层为“孝友”牌,为旌表主题内容。中间刻“孝友”两个大字,两边文字石刻则说明了旌表人物及立坊时间。左边方形石板上书“福州驻防军正黄旗通奉大夫赖通照立”,右边则书“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七日蒙礼部题请旌奖”字样。

牌坊下层为三组人物主题雕刻。中间长幅石雕刻有官员、侍从、士子以及普通百姓等各色人物,形态不一,中间建筑书“至公堂”三字,显示雕刻主题场景是在科举试院中的大堂,这是一幅表现科考取仕的主题图稿。由于历史原因,牌坊曾遭受破坏,原构件的人物头像皆有损坏,影响了图像辨识。局部建筑构件是在2001年以后修复,左右两边的石雕就是当代新作,明显带有机器雕琢的痕迹。左图突出“孝”的主题,为二十四孝之一的晋朝吴猛“恣蚊饱血”的故事;右图突出“友”的主题,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的故事。

在牌坊底部横梁也雕刻了十分精彩的祥禽瑞兽图案。中间横梁为“龙凤呈祥图”,两边巧妙各雕一个张嘴的龙头,中间则有凤凰飞翔在中间,居左者为单尾翼的雄鸟“凤”,居右者为多尾翼的雌鸟“凰”,造型优雅,动态自然。两侧横梁前后各雕一图,均是一走兽配以一飞禽,分别为“麒麟蝙蝠图”(象征降瑞赐福)、“梅花鹿凤凰图”(象征官禄吉祥)、“狮子喜鹊图”(象征喜事连连)、“宝马锦鸡图”(象征金马玉堂)。另外在4个柱子的柱头还刻有“琴”“棋”“书”“画”的“四艺”图案。

牌坊的宣教作用还可以从四对柱联装饰中呈现。后面两对柱联分别为:“潜德必彰,达乎朝廷,始乎乡党;令名无忝,泐之金石,永之云礽。”“移孝可作忠,孙子各登循吏传;因心惟克友,里闾长仰义门风。”对联表明赖通照因高尚品德,受到朝廷表彰而流芳后世;家族忠孝传家,睦邻友好,子弟人才辈出,门风受到本乡推崇。

正面牌坊两副柱联则为:“至性九重知,剑屿特旌新绰楔;清风千祀永,琴江犹照古衣冠。”“簪绂衍余庆,善气驻田荆谢树;丝纶褒内行,天恩及孟笋姜鱼。”前一则对联夸赞琴江自古地灵人杰,民风淳朴,如今又有品德高尚之人受到旌表,新添牌坊;后一则对联则突出了“孝友”主题,说明在祖德皇恩荫泽下,百姓都能既“孝”且“友”。其中“田荆”“谢树”“孟笋”“姜鱼”都用了典故。

“田荆”取自“田真分荆”的典故,西汉田真兄弟三人分家,庭院中紫荆树因而枯萎,兄弟感动遂不分家,紫荆树复荣如初;“谢树”取自“谢家宝树”的典故,指东晋谢玄回答谢安家族子弟成才原因的故事。这两个典故与家族兄弟、子弟有关,故突出“友”的主题。

“孟笋”“姜鱼”分别取自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哭竹”和姜诗“涌泉跃鲤”的典故。之所以不用“孟竹”“姜鲤”,而用“孟笋”“姜鱼”,显然是为了与上联中的“田荆”“谢树”作平仄对仗之故。

琴江“孝友坊”不论是旌表事迹、对联文字,还是建筑装饰主题,都突出了以“孝友”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内涵,宣扬了官方所秉持的治理社会的理念,也体现了琴江满族人对儒家思想文化的高度认同。

琴江“孝友坊”所体现的文化交融和故事文化,说明博大精深、开放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挖掘和讲好“孝友坊”故事,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