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山下的楼观台(天地之中之观星台)

秦岭山下的楼观台(天地之中之观星台)(1)

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东南13公里告成镇,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八大景区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组成部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岭山下的楼观台(天地之中之观星台)(2)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登封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在世界上也属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秦岭山下的楼观台(天地之中之观星台)(3)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6月,为配合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报上级部门批准,对元代大殿基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2010年8月1日,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围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秦岭山下的楼观台(天地之中之观星台)(4)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恢复农牧业生产,任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等进行历法改革。首先,让郭守敬创制了新的天文仪器,然后又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在全国二十七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登封观星台就是当时的中心观测站。

经过天文台几年的辛勤观测推算,终于在公元1281年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

《授时历》求得的回归年周期为36.2425日,合365天5时49分12秒,与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阳历,格里高里历,一秒不差,但格里历是1528年由罗马教皇改革的历法,比《授时历》晚三百年。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期相比,《授时历》仅差26秒。

观星台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由台身和量天尺组成,台身形状是覆斗状,其作用是“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

观星台不仅保存了我国古代圭表测影的实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测影以来测影技术发展的高峰。

除了测量日影的功能之外,当年的观星台上可能还有观测星象等设施。元初进行“四海测验”时,在此地观测北极星的记录,已载入《元史•天文志》中:“河南府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

主要展览

综述

观星台包括各种天文仪器:周公测景台、浮漏,正方案,仰仪,景符,日晷等。

秦岭山下的楼观台(天地之中之观星台)(5)

秦岭山下的楼观台(天地之中之观星台)(6)

秦岭山下的楼观台(天地之中之观星台)(7)

秦岭山下的楼观台(天地之中之观星台)(8)

周公测景台

周公测景台,学名“八尺表”,俗名“无影台”,最早是西周(约前1037年)为测日影定地中而建的土圭,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天文官南宫说奉诏在其旧址仿旧制建成了留存现在的石圭测景台,是古代测量日影,验证时令季节,计年的仪器。

周公测景台用青石制作,分台座和石柱两部分;台座上小下大,呈梯形锥体,四边稍有偏斜,各边宽窄不等,台底最宽面1.88米,最窄面1.68米,台座上沿四边宽在0.96米左右,台座上面成正方平面,石柱置中间,高1.96米,宽0.46米,厚0.22米,连同台座通高3.91米,石柱为表,台座为圭,石表南边刻有“周公测景台”五字,正楷书,大小尺许,石表距台座北沿连同台底边在内约0.7米,是中国古代立八尺表,土圭测景的遗制。

元代大殿

观星台元代大殿考古挖掘出土有陶器、瓷器等。陶器均为建筑用陶,有砖、板瓦、筒瓦、瓦当等;瓷器,主要器形有碗、盘、杯、盆、罐、缸类,釉色分白、青、黑褐三种。

文化活动

观星台的选址,与中国古代所谓的“地中”观念是分不开的。地中观念首先是一种地理概念。中国古人长期认为地是平的,大小是有限的,这样,大地表面必然有个中心,这个中心就叫“地中”。“地中”观念在中国存在时间很长,一直到明末清初,传教士传入了西方的地球学说,“地中”观念才逐渐销声匿迹。受“地中”观念影响,中国人逐渐形成了自己位于“天下之中央”的传统认识,“中国”这一国家名称的形成与此不无关系。所以,“地中”观念在传统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秦岭山下的楼观台(天地之中之观星台)(9)

轶事典故

观星台用以观测每天日中日影的长短变化、从而找出季节的变化、服务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把表影最大的那天定为“冬至”;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把一年中的日中影最长的一天到下一年日中影最长的一天的周期定为一个回归年”。在一年中把两个日中影长相等昼夜时间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秋分”,加上“冬至”、“夏至“就是一年。

周在灭商之后,建立了周王朝,俗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周王朝因此要在中原建都,也就是洛阳,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也为了寻求营建东都洛阳的准确天文依据,周公姬旦才修建了“测景台”。中国传统的节气划分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正是周姬旦通过在测景台的实地观测划定的,从而使“春”“夏”“秋”、“冬”四时得以划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