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心像燃起一团火焰(点燃你心里热情和火焰的)

越是在这个变化不确定的世界,越有必要静心思考,夯实认知,好好沉淀自己。

你好,我是「爱思考的大熊」。

今天,我们继续聊一聊,影响我们认知思考的「意图和动机」问题。


这两天,在读理查德·怀斯曼写的《大目标》,很有感触。

这本书,是以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为叙事背景,描述从1961年到1972,美国是如何一步步,实现了人类史上最激动人心的航天大目标的。

这其中,有苏联的挑衅、有肯尼迪的坚持、有一次次失败和成功的回顾...

可谓“史诗般的英雄旅程”。

而开始这个“史诗般的英雄旅程”的第一步,最最重要和关键的,

就是怎么能点燃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人的集体勇气和热情,为了一个大目标,义无反顾。

我把它简单概括为,3个“一”:一个目的地、一句话、一个钩子

让你的心像燃起一团火焰(点燃你心里热情和火焰的)(1)

先说“一个目的地”。

书中提到,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为了挑衅美国,苏联故意把卫星表面高度抛光,让它能最大程度反射太阳光。

这样,每当卫星过境美国上空,地面的人都能看到一个光球快速移动。

事实证明,这招很有效。美国人快疯了。

感觉自己脑袋上时刻顶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监控的“天空之眼”,国家危机要来了。

这个难题,抛给了时任总统的肯尼迪。

此时,迫切需要他找到一个宏伟的事业、目标,把慌乱的国人,重新凝聚在一起。

有些专家建议美国跟苏联直接“硬刚”,尝试发射更大的卫星。

也有人提议建造一个巨大的空间站,让它永久绕着地球运行。

不过,肯尼迪知道,他描绘的愿景必须具备把数百万、数千万人拧成一股绳的力量。他需要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一个更宏伟的构想。

经过长达数月的开会讨论,一个符合肯尼迪心意的想法浮现了出来:世界上第一次载人登月。为了不让苏联人抢占先机,肯尼迪给这个计划设了一个很苛刻的时限,他宣布要在1970年之前让一名美国人在月球上漫步。所有人都被惊到了,这个目标也太大胆了!

在肯尼迪看来,这个雄心勃勃的想法堪称完美,因为它符合所有的要求。人类第一次登月绝对是万众瞩目,而且肯定会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此外,载人登月绝对是一记“绝杀”,能让美国在太空竞赛中反败为胜,赶超苏联。

相比发射更大的卫星、建告一个巨大的空间站,“世界上第一次载人登月”,无疑是一个狂野但绝对令人震憾、无法睡着和忽视的“核弹级”目的地。

我们可能有这种旅行体验,如果是去一个常规或稍远一点的地方,我们可能会期待,但谈不上被点燃,因为还在我们心里射程范围内。

但如果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从未想过,远超我们心里射程范围,但同时对你来讲,又绝对震撼和诱惑,那心里会同时涌起两种声音:这也太远了,不可能吧?!但如果真能去,那太牛逼了,绝对值!

只有引起巨大内心冲突的目的地,长远来看,才是好的目的地。

因为它同时调动了人心底最深的恐惧和最强烈的渴望,它是在试图唤醒我们可能的生命力。

“世界上第一次载人登月”,就属于这一类。它唤醒的,是50-60年代,整个美国人心底最深处的集体生命力。

至此,全美从上到下,从国会到科学家到普通民众,都被带到了这个目的地和故事力场中。

这就是目的地的魔力。

要想发挥它的魔力,目的地必须狂野。

再说“一句话”。

有了目的地之后,更重要的一点,是怎么表述这个目标,让它产生巨大的认同和鼓舞力量。

肯尼迪描述的方式,极其简单,连5、6岁小孩都能理解,但充满巨大的力量:

我们的目标,是在1970年之前,把一个美国人送到月球上漫步,然后再把他安全送回来。

就是这句简洁有力的话语,有两个特点:

1、极富画面感。你想,每当夜晚抬头看到月亮时,美国人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如果我们能把一个美国人成功送到那里,再安全让他回来,该是多么令人震憾的事啊!相比抽象的语言,视觉化想像和画面,是我们人脑认知和理解最高效的方式;

2、指令清晰简单。让全美所有人,都知道接下来国家要干什么,我是否能贡献什么,帮助“把一个美国人送到月球上漫步,然后再把他安全送回来“。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例子。

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在2000年联合国大会上说:

“新加坡努力的方向,就是让每一个公厕都有纸。”

这个发言,秒杀其它长篇大论的发言,让人印象极深。

你看,这一句话,是不是也极富画感,同时指令清晰简单。

它体现出来的是整个国家经济和公民素质的提高。

描述目的地和目标,不在长篇大论。

能用一句话,简单清晰有力地让小孩都能明白,这个目标才有持续的力量。

最后说“一个钩子”。

当一句话说清楚目标后,下一步,是要把Why讲清楚。

《小王子》里有句话: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收木头,或给人分配任务,而是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狂野的目的地、简单清晰有画面感的描述,能给人渴望,但还不够。

人类心底最深层,无时无刻,都在寻找关于why的动机故事。

肯尼迪,在莱斯大学第一次,对美国民众,说明为什么要登月,是这样说的:

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登月?为什么选择登月作为我们的目标?他们很可能还会问,为什么要攀登最高的山峰?为什么要在35年前飞越大西洋?为什么莱斯大学队要跟得克萨斯大学队比赛?我们选择在这10年间登上月球,并实现更多的梦想,不是因为做到这一切轻而易举,而是因为困难重重,因为这个目标有助于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衡量我们的能力,因为这个挑战是我们乐于接受的,因为这个挑战是我们不愿推迟的,因为这个挑战是我们志在必得的。

多年前,伟大的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在珠穆朗玛峰遇难。此前,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攀登珠峰。他说:‘因为山就在那里。’是的,太空就在那里,而我们将要去攀登;月球和行星就在那里;知识与和平的新希望就在那里。因此,在启航之际,我们祈求上帝保佑这项人类有史以来所从事的最危险和最伟大的探险事业。

你会发现,

1、他会把”登月“这个对美国人甚至全人类都是陌生的经验,类比成“登珠穆朗玛峰”、“飞越大西洋”。换句话说,把“登月”这个陌生的事,挂钩到民众熟悉高度认同的已知经验体验上,形成强绑定;

2、把”登月“的价值,上推,挂钩到美国人极其重视的梦想、和平、希望的核心价值观上。

这两种挂钩,非常重要,也很符合人类认知新事物的规律。

当我们在理解新的事物时,常常就是从已知的经验,去理解未知经验。

如果我们能在已知、熟悉和高度认同的经验事件上和未知的事件(登月)之间,建立强关联,就更容易激发人们对未知事件的理解和认同。

因为,我们的大脑会把这两件事,都划为一类事。

当设定好目标后,要记得把这个目标,和你高度认同、熟悉的经验作挂钩,这样更容易让你点燃实现的信心和勇气。

思考清单 - 【意图目标】
  1. 要想发挥它的魔力,目的地必须狂野;
  2. 能用一句话,简单清晰有力的让小孩都能明白,这个目标才有持续的力量;
  3. 当设定好目标后,要记得把这个目标,和你高度认同、熟悉的经验作挂钩,这样更容易让你点燃实现的信心和勇气。

我是「爱思考的大熊」,喜欢琢磨认知和思考的话题,也在不断实践。关注我,我会持续分享认知和思考方面的内容。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长按点赞收藏关注我,后面我会持续分享认知思考方面的思考干货,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