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常识第二十一期(国学知识简介十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发出这句感叹,已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事情了。光陰如白驹过隙,在同样的春夏秋冬中,人类走过了不同的悲欢聚散,最后沉淀下来的,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历史。

华夏子孙世代相传,从古至今没有改变的是对文字的热忱和尊重。从史官秉笔直书,到文人惜墨如金,是我们对古老的文化与生俱来的信任和崇拜。时间留给中国人的财富,就是沉甸甸的五千年历史。而在这历史的河床之下,就酝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国学。

国学小常识第二十一期(国学知识简介十一)(1)

两本《五代史》:用心深浅见高下

【五代史其书】

写史书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历史上独自编史的人很少,尤其是政府有了专门的编书机构之后。但是宋朝欧陽修却自己编了一本历史书,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两本《五代史》。

宋朝建国后不久,薛居正主编了一本《五代史》,六十多年之后,大文学家欧陽修就在新资料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了一本《五代史》,也就是《新五代史》。

欧陽修感叹:“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他所要做的,就是将那些“寡有廉耻”的现象写出来,让后人明白是非曲直。在欧陽修去世一个月后,朝廷下诏命他的家人奏上史书,然后收藏在国家图书馆。到了金朝章宗时,欧陽修的《新五代史》才逐渐代替了旧史。

【五代史名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解读:具有忧患的意识、辛勤的操劳可以让国家兴旺;安逸的生活环境和犹豫不前的做法只会让自己深处险境之中。这句话出自欧陽修的《伶官传序》,是欧陽修在总结前朝皇帝既得天下,后又失天下的原因时所说。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可以使人成功;居功自傲、贪图享乐则会使人失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解读:失去了这样的好机会,就再也难以找到了。这句话出自《旧五代史》。抓住一个好的机会胜过长时间的出谋划策,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要重视机遇,但也要知道,机会只照顾有准备的人。

未有去仁而兴、积仁而亡者。

解读: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无道而兴旺、积德而治国的。这是欧陽修对历史的一个总结,也是他著书立说的立场,他就是为了告诫后人,要以德治国,国家才能长久。

惟庐陵欧陽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

解读:只有庐陵的欧陽修先生,敢于担当书写历史的重任,静下心来钻研了好几年才写出一本《五代史》。欧陽修的新史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因为他下了很多工夫。

世乱识忠臣,诚哉!

解读:只有在乱世才能辨别出谁是忠臣,真的是这样的从古至今,越是在危难紧急的时刻,越能够体现出一个人气节的高低,因此,欧陽修专门写了《死节传》,表扬乱世忠臣。

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

解读:历史上有才德的人,常常是中庸而不高调的,要么隐居在陋巷之中,要么藏身于草莽之间。所以有很多真正了不起的人物,我们现在并不知道。

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

解读:一,是所有事物的本源,能够领会一的奥妙,才能去治理天下。“一”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自然的规律,只有符合自然,合乎生命的本性,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当我们困惑的时候,想一想自己是否能“守一”。

【五代史故事】

史学家评《五代史》

历史学家钱穆评价欧陽修的《新五代史》,说这本书“文比《史记》,义近《春秋》”

文比《史记》,是因为欧陽修本身就是一个大文学家,他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他不仅在文学上深有造诣,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政治上还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而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欧陽修在诗、词、散文上均为一时之冠,他的文章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说他义理可比《春秋》,是因为他对历史的觉悟,著书以惩恶扬善激浊扬清为宗旨。也就是既有精彩的史情,也有诚恳的史意。“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他常用这样的感叹开头,这其中正流露出他的一片忧国忧民之心。

两本《五代史》的不同之处

《旧五代史》主要是跟着前朝的正史路数,收集了众多的材料而成。但只归纳材料算不上历史,在这堆材料的背后,还应有一定的评价观点。

比如五代中的梁帝朱温,原本在唐朝时被赐姓为朱全忠,后来篡位做了皇帝。旧史中一开篇就是他的本纪,称之曰“帝”。而欧陽修认为,他在何种阶段就应该有何种称谓,于是一开始称他朱温,到了唐朝被赐姓以后称为朱全忠,到了梁朝才称为“帝”。

像这样的不同之处,两本《五代史》中还有很多。读这两本书,可以看出两位作者的立场和志趣所在。

谦虚的欧陽修

欧陽修曾和宋祁一起编修《新唐书》。其中“志”和“表”都是欧陽修所写,也最受后人的称赞。

完成之后,照理应该署上一个总编撰的名字,就像《隋书》署了魏征之名,其实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但是他官最大,就归在他名下。《新唐书》的署名,欧陽修坚持分开,因为他说宋祁的年龄比他大,作为后辈,他不敢独享此书。结果,《新唐书》就分开署名,谁写的就署上谁的名。宋祁说,欧陽修是他见过的最谦虚而又尊重别人的人。

国学小常识第二十一期(国学知识简介十一)(2)

二十四史:在回旋中上升

【二十四史其书】

有人统计,如果一个人每一天读3万字,读完《四库全书》大概要216年半的,更不用说读《史记》以后的所有书籍了。读书是为了明理达用,并不是每一本书都要细读,而是要有选择地读书。就拿正史中的二十四史来说,也不是每一本都要仔细琢磨的。

二十四史是我们常说的“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了“二十四史”,包括汉·司马迁《史记》、汉·班固《汉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晋·陈寿《三国志》、唐·房玄龄等《晋书》、南朝梁·沈约《宋书》、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唐·姚思廉《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北齐·魏收《魏书》、唐·李百药《北齐书》、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唐·魏征等《隋书》、唐·李延寿《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宋·欧陽修、宋祁《新唐书》、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宋·欧陽修《新五代史》、元·脱脱等《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明·宋濂等《元史》、清·张廷玉等《明史》。

二十四史记叙的时间,从《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包括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3

【二十四史名句】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解读:学习,不担心能力上不行,而担心没有远大的志向,出自《晋书》。志向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只要能够为这个社会创造美好,任何志向都是了不起的,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没有志向,只是盲目地服从别人的安排,得过且过,这样的人生是没有希望和欢乐的。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解读:怎么做取决于自己,得到怎样的名声则取决于别人,出自《北史》。“行生于己”,所以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去做好一件事情或者做坏一件事情;“名生于人”,别人说什么是无法强求的,我们也可以不去理会。

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

解读:先谋划好再行动的人会很从容,先行动后才想起计划的人多会失败,出自《旧唐书》。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孙子每次去打仗的时候,都会先算一算自己的军队有多少胜算,是不是天时地利人和,是不是准备充分,等等。当他觉得有把握的时候,才会开战。这就叫做“先谋后事”。

廉者憎贪,信者疾伪。

解读:清廉的人憎恨贪婪,诚实的人厌恶虚伪,出自《新唐书》。一个人只有有自己的原则,才能是非分明。如果自己做不到诚信,也就无法真正批评虚伪的人。

人谁无过,当容其改。

解读: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要给别人改错的机会,出自《新唐书》。如果自己犯了错误,内心期盼别人的谅解,别人犯错误的时候,也和我们是一样的。宽容地对待他人,别人也就能宽容地对待你。

不自满者受益,不知足者博闻。

解读:不骄傲自满的人会得益,不自以为是的人能博闻,出自《隋书》。学海无涯,任何时候要懂得谦逊,哪怕自己对一个领域已经有所了解,也要明白自己了解的只是皮毛而已。

天下之务,当与天下共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

解读:天下的事情,应该与天下人共同商量,哪里是一个人的智慧就能解决的,出自《梁书》。我们常常以“为你好”这样的借口而伤害别人或者被人伤害,所以在合作的时候,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团队、家庭、国家才能和谐安宁。

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无也。

解读:一个人一生中没有明了胸襟博大的含义,他就算活了一百岁也等于短命,出自《南史》。人能相互体谅、相互帮助,人生才有价值,如果心中只有自己,不知道宽容、接纳,这样的人生孤独而乏味。

国之宝器,其在得闲。

解读: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莫过于贤明的君臣了,出自《北史》。一个贤明的人领导人民,人民就会得福,因此中国历史,都是歌颂贤者。成为一个贤明的人,历史就会记住他。

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

解读:虽独行独寝,也不做亏心之事,出自《宋史》。一个人要表里如一,就应该不论在人前人后,都遵守自己的原则。“身正不怕影子斜”,这样的人才是坦荡荡的君子。

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

解读:君子有三件事情是非常可惜的:一是一生不学习,二是浪费时光,三是以失败的结局结束人生,出自《明史》。只有勤学、惜时,人生才不会遇到“一败”的结局,这是陈陈相因的。

【二十四史故事】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

毛泽东很喜欢读书,他就曾经研读过“二十四史”。并且将“二十四史”的重要部分,反复读了三遍以上,有的书都翻烂了。

有一次别人请教他是怎样读历史的,毛泽东回答道:“读中国史,应当特别留心兴亡之际,因为这个时候容易看出在太平时代看不出来的问题。比如说,读西洋史应特别留心法国大革命。”“留心兴亡之际”是毛泽东读“二十四史”的基本方法和侧重点。

对“二十四史”中的很多人物,毛泽东都在一边写下了自己的评价。通过这些人物,他总结历史上的治国经验和朝代的败亡教训,以作为管理国家的参考,并借以教育队伍。

国学小常识第二十一期(国学知识简介十一)(3)

喜欢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