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如何建设(现场我在我思应急避难场所要)

最近,一次关于“应急避难场所”知识的街采结果让我颇感意外随机采访的12个人中,能准确回答“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和用途的只有2个,一个是记者同行,一个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其他人大多回答不上来,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应急避难场所如何建设?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应急避难场所如何建设(现场我在我思应急避难场所要)

应急避难场所如何建设

最近,一次关于“应急避难场所”知识的街采结果让我颇感意外。随机采访的12个人中,能准确回答“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和用途的只有2个,一个是记者同行,一个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其他人大多回答不上来。

应急避难场所,是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定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会选址在开阔空旷的地方,比如公园、学校等等。应急避难场所应该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独立供电系统、消防措施、疏散区、应急供水等11种应急避险功能,是一个集通讯、电力、物流、人流、信息流等为一体的完整网络。

2003年,我国在北京建成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这意味着地方政府部门应对灾害的危机意识在提高,手段和方式在完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不少城市都已经有了为数不少的应急避难场所。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北京已建成的各类应急避难场所有168处,可容纳300多万人避险。在我们身边,不少公园、学校、体育场等都挂有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

然而,从街采的情况来看,这些应急标志并没有显著提高公众的避险避难意识,一些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概念仍处在相当模糊甚者一无所知的状态。我的一个明显感受是,应急场所的建立与百姓知道、了解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脱节。

这种“脱节”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公共管理角度看,应急避难场所标志信息不够全面、定位不够准确,是人们知晓度不够的一个重要因素。采访中,一位老大爷表示,应急避难场所的牌子挂在自家楼下几年都没注意过,标识字太小不说,一个箭头一个小人,很难看出具体是什么意思。一直以来,他都把这个标志误认为是盲道指示牌,直到记者采访才得知是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而对有些人来说,即便认得标识,跟着指示方向可能也较难找到那个场所到底在哪儿。

其次,不少人对于灾害发生后应该去哪里、怎么做,并没有认真想过。很多人都认为应急避难场所很少会被用到,即便危险来临,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也会引领大家疏散。但实际上,灾害往往是瞬息之间的事情,并且可能十分“冷酷无情”。“想当然”、不重视的后果很有可能是惊慌失措,从而陷入危险之中。

再有,相关应急知识的普及工作做得不够,人们在潜意识里并没有形成一根应急避难的“弦”。而在有的地震多发国家,1公顷以上规模的公园都会被建成应急避难场所,由于日常的宣传普及和应急措施到位,公众的“避难”意识和能力都很强,遇到突发情况时反应迅速,死伤率较低。

应急避难场所的存在和完善,事关公共安全和人们的生命财产,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发展进步及人文关怀。我国的应急避难场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人们的“应急”意识也要跟上这样的节奏和步伐。相关方面也要进一步作出努力,比如,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要更加详实清晰,相关知识要走进校园课本,媒体要加大宣传,等等。

只有把应急避难场所建在人们心里,当有一天真的面对灾害时,人们才能有更从容、科学、高效的应对,这是在为自己的生命安全加保障,也是在为公共秩序和安全护航。

应急避难场所应该真正成为公众生命保障之地。(乔然)

责任编辑:曹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