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贽有哪些品质(通鉴版和陆贽原文版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对比解读)

陆贽有哪些品质(通鉴版和陆贽原文版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对比解读)(1)

接上期《李怀光决意反唐的政治斗争和经济背景

目录

1小议《通鉴》录取名人奏章

2本奏章的政治斗争背景

3《通鉴》节略版的核心思想

4从欲恶到人心的宋代理学先声

5德宗如何能够取信于天下——违欲恶而行

6上下之情不通的问题

7君主该如何听取意见?

8奏章的结尾部分——道学先声

陆贽有哪些品质(通鉴版和陆贽原文版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对比解读)(2)

接下来,《通鉴》大段大段的录选了陆贽的奏章。我的印象中,名臣文章录入通鉴的,陆贽可能是最多的。

1小议通鉴录取名人奏章

以当时的名人的文章经过编辑后录入《通鉴》,是《通鉴》写史的一个重要方法。这种写法,有几个好处。第一个就是以当时人的文章来体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具有极高的可信度。特别是都是大臣的奏章,可以弥补正文缺乏丰富和详尽的社会背景资料。第二个,就是行文可以节约文字,否则大量的社会背景记录会占很多内容。第三个,就是这些文章大多不是为了弥补背景而录入的,乃是有着切实的政治斗争背景,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一部分内容。比如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晁错和贾谊的文章的录入其实就是七国之乱前的汉王朝内政和外交斗争的一部分。我们前面其实已经录入了陆贽的大段的奏章了,而这后面就掩盖了大量的没有被记录在案的政治斗争,但是当我们看到陆贽给德宗的奏章的时候我们就该感觉到有政治斗争发生了。因此,我们不能将《通鉴》的选入的文章单纯看成是文章。我们要善于从文章后面发现更多司马光编辑团队想让我们看到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动脑筋想一想了。第四个,就是这些文章都经过司马光团队从新编辑了。所以编辑后的文章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司马光团队的思想,甚至是宋代的思想。同时,司马光的编辑有时候与原文的差别很大,所以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对照原文看看,否则司马光带私货可是常见的。这也是读《通鉴》比较难的地方之一。《通鉴》作为信史是没有说的,可是其不可信之处,出于为自己的政治目的考虑而大幅度修改原文的情况也是常见的。这点对于陆贽则是尤为明显。第五点,专门谈下陆贽的文章为什么选这么多。首先当然是陆贽的基本政治立场是和司马光一致的,这点无需怀疑。其次,我有个特别的感觉,就是我觉得司马光在疏离陆贽的文章的时候,非常注重陆贽的哲学思想。让我感觉,陆贽的思想才是唐宋理学的开山祖师,而非韩愈。还有一点是德宗时期,个人感觉,欲知辽宋,应从德宗时代读起,政治,军事,哲学,文学,经济,宋辽之萌皆出见于此时!德宗时代比玄宗时代更具转折性,是李唐真正之折点!而陆贽的政论文正是这个重大的转折时代的反应,因此,也是宋代政治家们治国理政思考问题的时候的源头。他们很多问题都要到陆贽这里来找原因。这点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当然,德宗和陆贽的奏对当中反应的很多问题,也是北宋中期司马光时代所面对的问题。他们必然来这里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作为参考。当然,陆贽作为对于宋人来说是近代史的人物,其留下的作品也多,这是可以录入的客观原因。

陆贽有哪些品质(通鉴版和陆贽原文版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对比解读)(3)

2本奏章的政治斗争背景

从《通鉴》的内容看,上文写了的是李怀光礼泉之战解了奉天之围。同时正式向德宗表示了必须罢黜卢杞的政治诉求。可是,德宗让李怀光去和李晟解决收复长安问题,没有让他进奉天,所以,罢免卢杞、白志贞和赵赞的政治压力就暂时给滑了过去。

但是,罢免这三个人,是当时大士族共同的心声,可以说是当时政治斗争的核心问题。因为,消除了这三个人,就意味着,唐德宗可以被架空了,士族们可以全面掌握政权了。而最后的所谓的全国性的藩镇叛乱其实也都是从这个问题演化而来,因此,罢免卢杞就是这段的全国所有斗争的核心。而《通鉴》下面的这段的陆贽的奏章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编录的。因此,首先说这封奏章的内容是这个斗争的一个代表。

当然这篇奏章的内容与陆贽文集中的原文比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在陆贽文集的原文中,这篇奏章有个专有的名字《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这是当今陆贽文集通行本的名字。

另外,还得交代下,通鉴其实是将这篇奏章和另外一篇结合了。另外的那篇名字是《奉天论前所答奏未施行状》。两篇,在通鉴这里综合了一个思想:德宗应该和大臣们交流、交心,要多听意见、发扬民主。

陆贽有哪些品质(通鉴版和陆贽原文版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对比解读)(4)

3《通鉴》节略版的核心思想

通鉴开头,德宗提出了问题“当今切务”,就是当今最关键的是什么工作,德宗要抓眼下最关键的工作,要通过抓关键工作来推动全局工作。

陆贽的回答是:“贽以曏日致乱,由上下之情不通,劝上接下从谏”。陆贽认为是德宗皇帝和群臣缺乏交流,其实就是说德宗不听从大家意见。这是字面意思,其实真正的意思是不听从他所代表的一派的意见而已。

《通鉴》这里的文稿开头是

臣谓当今急务,在于审察群情,若群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恶者,陛下先去之。

这是《通鉴》的回答,意思是说要德宗了解当下实际的情况。这里仿佛是在说德宗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对外面的情况不了解。其实不过是没有满足陆贽一派的看法。而陆贽这里就是要求先满足他这一派人的要求,那些“群情之所甚欲者、所甚恶者”都是陆贽一派的看法而已。当然这一派人很多。当然这里说的非常的委婉所欲者是什么,所恶者是什么都没有明确说出来。但是彼此都心领神会的,只是苦了我们后代读书的,不知道他要说什么。这里实际上就是要贬黜卢杞三人而已。

陆贽有哪些品质(通鉴版和陆贽原文版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对比解读)(5)

4从欲恶到人心的宋代理学先声

接下来一句是强调这样作的重要性:

欲恶与天下同而天下不归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

这算是给德宗一个甜头,一张空头支票。你只要听从我的看法,那么天下就会大定各种麻烦就都能解决。也就是你的希望和你所讨厌的都要和天下所有人相同,那么,天下都会跟随你,听从你。在这里,陆贽又将自己的思想和派别等同于“天下”,他成了天下代表了。

以欲恶治天下的理论让我们看到了陆贽的理论与北宋理学大家程颢的联系。

程颢的主要成就是他的理学主张。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

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因此从司马光这短暂的梳理其实背后就隐藏着“理”的这个宋代学术概念。

上文谈的是“欲”和“恶”,接着从此导出更抽象的更进一步的概念:“心”。逻辑上来说“欲”和“恶”的本质就是“心”。以“欲恶”治天下,其实就是以“心”治天下。这里司马光通过陆贽的嘴明确地说了出来:

理乱之本,系于人心”。

这就得出天下安定还是大乱系于一心的看法来。这里的“理乱”就是安定和混乱的意思。而心就成了一切的根源。

从逻辑上看倒是有陆九渊的心学的导师的味道。不过,陆九渊虽然是陆贽的后代族人,可是陆九渊是南宋人,司马光时期还没有出生。从当代大众的哲学史宣传资料看,程颢才是北宋的心学之祖。而程颢作为程朱理学的开山始祖之一,和司马光才是同时代的人。因此,司马光对这里的梳理其实就是在为北宋的心学寻找更早的理论源头。从理论看,司马光和他的团队其实也可以明确算作是北宋心学的创始人之一。只不过司马光是以梳理陆贽奏章的形式出现的。但是要尤为注意的是此处的心学是作为帝王术提出的。所以我们说心学这种学问普通老百姓是学不好的,跟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毛主席曾批判程朱理学没有角,说的是程朱理学缺乏斗争精神,现在想来,这就是宋代儒家们要皇帝不要有斗争精神,是首先给宋代皇帝的精神毒药、精神鸦片,目的就是让他昏昏沉沉的,是宋代大地主阶级的软刀子、捆皇帝的绳子。所谓的软刀子才是真正的硬刀子。

司马光借陆贽的嘴对德宗说的那些话,不过都是司马光想对北宋皇帝说的而已。

再提出“理乱之本,系于人心”,接着又说了些空洞的废话:

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况乎当变故动摇之时,在危疑向背之际,人之所归则植,人之所在则倾,陛下安可不审察群情,同其欲恶,使亿兆归趣,以靖邦家乎!此诚当今之所急也。"

这里是让德宗在大变动的时候,一定要听从陆贽们的见解,否则就是不与天下同好恶。否则,人民就不归顺你,家国就不能得到安定。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威胁。特别是提出一个“急”字,凸显了他们的急迫,基于打压卢杞等三人,架空德宗的阴险政治目的。

到此,《通鉴》版和陆贽的原文大体吻合。我们删除了陆贽原文的开头的一段空话没有讲而已。

与天下同欲恶,是这段的核心。

陆贽有哪些品质(通鉴版和陆贽原文版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对比解读)(6)

5德宗如何能够取信于天下——违欲恶而行

在原文中,还提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何以作到?因为宗旨和最终落地实行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原文下面就是谈德宗怎么作,才能让天下相信你是真的与天下同欲恶。也就是要你实际的行动。但是,司马光这里删去了原文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论述,这段论述就是对当时德宗处于左右两难的境地的描述。

然尚恐为之不易者,盖以朝廷播越,王命未行,施之空言,人或不信,何以言其然。

陆贽说

今天之下所欲者,在息兵,在安业;

天下之所恶者,在敛重,在法苛。

上面两条是一条是所欲,一条是所恶。

陛下欲息兵,则寇孽犹存,兵固不可息矣;欲安业,则征徭未罢,业固未可安矣;欲薄敛,则郡县惧乏军用,令必不从矣;欲去苛,则行在素霁威严,言且无验矣。

只是无论是所欲,还是所恶,现实中却都是难以作到的。这里特别提到了寇孽犹存,不能罢兵;顺带而来的想安心务农、做生意过日常生活也不可能,普通百姓的徭役还有,因为要送军粮等。自然对老百姓的赋税的征收也就不能减轻了,对于老百姓苛责限期交付公粮等的专制手段也不能减少,这样民心对朝廷就不能无怨。这里军事原因、经济原因、法制原因,都非常要言不烦地提到了。总之是左右为难的。

此皆势有所未制,意有所未从,虽旋於德音,足慰来蘇之望,而稽诸事实,未符悔祸之诚。

这里是说现实的发展情况是朝廷所不能控制的,决策者的意思自然难以跟随人们的心中所想了。这是因为现实不允许皇帝满足人们的要求。可见,陆贽是非常清楚当时的情况不足以德宗答应的。可是陆贽就是无理取闹地要求德宗满足他们的罢免卢杞的要求!完全是如小孩子不顾母亲没有钱,非得要吃冰棍一般。

来蘇,谓因其来而于困苦中获得苏息。语本《书·仲虺之诰》:“攸徂之民,室室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 孔 传:“ 汤 所往之民皆喜曰:‘待我君来,其可苏息。’” 晋 潘岳 《西征赋》:“激 秦 人以归德,成 刘 后之来苏。” 唐 李白 《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横制八极,克復两京,俗畜来苏之欢,人多徯后之望。”

接下来话锋一转,来一段心灵鸡汤:

且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这里是说想打动人,不是靠说说而是靠行动。想来德宗没有少用嘴糊弄这些腐儒!

盖以言因事而易发,行违欲而难成,易发故有所未孚,难成故无思不服。

这段是逻辑的关键。是前后文的承接部分。上面既然说只有行动才能获得人心,可是行动如果是因为违法自己的欲望就难以成功,而你只有干那些难干的事情,下面的人才会认为你是真心的。注意,这句话是对德宗皇帝陛下说的。上面陆贽已经说息兵、安民在现实中难以做到,现在就是要求德宗作现实中难以作到的事情,因为陆贽老先生提出了一个理由就是你作了难以作到的事情,大家就会服你。这里的核心就是“违欲”。

今陛下将欲平祸乱,拯阽危,恤烝黎,安反侧,既未有息人之实,又乏於施惠之资,唯当违欲以行已所难,布诚以除人所病,乃可以彰追咎之意,副惟新之言。

若犹不然,未见其可。

这部分是相当于总结了。实际上是强调。在文意上多少有些啰嗦。核心就是陛下想平定祸乱等等可是一方面做不到,一方面又缺乏实行的条件,这个时候想取信于人只能干你不想干的了。干你不想干的事情,就是“诚”,就是让大家看到你的真实想法。如果你不这样,就不知其可了,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了。

话说得非常的啰嗦,可以说是空洞无物但是又满布杀机的一篇文字。

到此是第一段文字结束,核心是让德宗干掉卢杞他们——违欲的潜台词。

阽危,

[拼音] [diàn wēi]

[释义] 面临危险、临近危险。

烝黎zhēng lí,意思是百姓;黎民。

陆贽有哪些品质(通鉴版和陆贽原文版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对比解读)(7)

6上下之情不通的问题

下面开始提到上下缺乏交流的问题,算是本奏章的核心内容。《通鉴》版:

顷者窃闻舆议,颇究群情,四方则患于中外意乖,百辟又患于君臣道隔。郡国之志不达于朝廷,朝廷之诚不升于轩陛。上泽阙于下布,下情壅于上闻,实事不必知,知事不必实,上下否隔于其际,真伪杂糅于其间,聚怨嚣嚣,腾谤籍籍,欲无疑阻,其可得乎!"

这部分与陆贽奏章原文比起来基本一致。

百辟,有诸侯、百官之意。这里是百官的意思。

这个段落的意思是上下不通气,皇上没有给下面的人恩惠,下面的情况,皇帝也不知道,皇帝知道的情况不是真正情况。而上下情况不沟通,自然就产生了怨言,各种舆论纷纷了。但是这里我们注意的是,陆贽是把责任推到德宗头上的,他首先说是“百辟又患于君臣道隔。”又说“上泽阙于下布”、“朝廷之诚不升于轩陛”。这都是赤裸裸地攻击德宗皇帝。

轩陛指殿堂的台阶。意思是朝廷的诚意没有展示出来。

可是前面分明是在说朝廷当时有难处。现在又抨击朝廷缺乏诚意。这种违背逻辑,前后矛盾的话,也就是在朝廷暗弱的时候干肆无忌惮的说。如果朝廷可为而不为,那么,你说朝廷缺乏诚意,那么就是对的,是真正的批评,是实事求是。可是,他的批判完全是违背事实和可能性的。作为一个政治家,对德宗皇帝提出违背可能现实性的要求,这就不是正常的进谏,而是在落井下石了。

陆贽的奏章的无理取闹,是他自己知道的,所以他在奏章的原文中接着说了这么一段话:

物论则然,人心可见。盖谓含宏听纳,是圣主之所难;郁抑猜嫌,是众情之所病。

这里是说听取意见,是皇帝很难办到的。而“郁抑猜嫌”则是一般人都爱有的毛病。郁抑,意思是阻遏或忧愤郁结;忧懑压抑。。猜嫌,是指猜忌嫌怨。一个是皇帝固执己见,一个是群臣心眼多多。这下,顶牛了,怎么办?

伏惟陛下神无滞用,鉴必穷微,愈其病而易其难,如淬锋溃疣,决防注水耳。可以崇德美,可以济艰难,陛下何虑不行,而直为此懔懔也。

这是空洞的华丽的废话的典范。什么叫“神无滞用,鉴必穷微”,这是说皇帝的思维不该,也不能被任何事物所阻挡,可以思考一切问题。这当然是在说皇帝不该固执己见,要广泛吸取各方面意见。而鉴必穷微,就是 能够看到任何细微的地方,自然天下群臣的思想也就能够被看到,既然看到了,就不能在固执己见了。从而治好了自己的毛病——不听意见的毛病。同时将以前认为是难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容易的。

淬锋,金属或玻璃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保温,随即快速冷却(通常在水、油或空气中冷却)。一般用以提高硬度和强度或改变其它物理与化学性能。制造刀剑必须淬火和磨砺。这里是说用锋利的刀去割掉溃烂的脓疮、打开堤坝放水流出那样的痛快,总之,效果是立竿见影,杠杠滴。总之,是好处很多啊。

陆贽有哪些品质(通鉴版和陆贽原文版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对比解读)(8)

7君主该如何听取意见?

下面接着题了很多具体的,简直是繁琐的意见:

臣谓宜因文武群官入参之日,陛下特加延接,亲与叙言,备询祸乱之由,明示咎悔之意,各使极言得失,仍令一一面陈。

这是要德宗亲自听取百官的意见,言外之意,此时奉天城内大部分官员,特别是武将,都应该倒向了陆贽一派,以致于李晟都没有能够到奉天来救驾。最忠唐的李晟不能进奉天,绝不是没有深刻的背景的。

军务之际,到即引对,不拘时限,用表忧勤。周公勤握发吐餐,而天下归心则此义也。

这是要求德宗全天候工作,不限时间。军情紧急,这点,我想不用说德宗也必然会如此。所以这是废话。

又当假之优礼,悦以温颜。

这是要求德宗态度要和蔼可亲。下面提到是更为具体的做法。

言切而理者,必赏导以尽其情;

语言激烈,但说得对,也要奖赏,让他们高兴。

识寡而辞拙者,亦容恕以嘉其意。

见识少,而说的也不大好的人,应该宽容他们,对他们进谏的态度要表示肯定。就知道多少来说说废话的人吧。都是靠着各种关系升到可以和德宗对话的职位,那种脑残愚蠢的人自然少不了。而且由于他们背后的社会关系,这些人很多都不能得罪。

有谏诤无隐者,愿陛下叶成汤改过之美,裦其直而勿吝其非;

叶(xié)”是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甲骨文的“叶(xié)”是上下结构:上部是表示众人的“十”,下部表示言语和谐的“口”来会意,本义为众人协同和谐。

裦,读音是bāo,释义古同“褒”。

这里自然是说德宗对那些说话直率的人也要宽容,要褒奖他们,如同成汤那样。刀子嘴豆腐心,固然是直率的一种,可是破口大骂的欺君,也可以说成是直率,这里完全是看你怎么解释了。

有谋猷可用者,愿陛下体大禹拜言之诚,奖其能而亟行其策。

这是说的对的,就赶紧运用。

至於匹夫片善,采录下遗,庶士传言,听纳无倦。

这是更为严格的要求,对普通人的意见也要听取,总之是什么人来说,皇帝都要听,都要好好地听从就是了,仿佛皇帝是录音机一般。

是乃总天下之智以助聪明,顺天下之心以施教令,则君臣同志,何有不从,远迩归心,孰与为乱?

这是总结了,或者说是提升到理论:就是“总天下之智以助聪明”,达到“顺天下之心以施教令”的目的,进而达到天下归心、无人反叛的最终结果。“总”、“顺”两句,《通鉴》的节略本也收取了。可是,试问,我德宗皇帝陛下,听从卢杞的建议有什么违反你陆贽的看法呢?陆贽的观点中包含着自相矛盾的地方。包含着他的言论和他的实际的动机目的矛盾冲突的地方。这是陆贽一篇虚伪的真实证据。

接下来是更为详细的效果:

化疑梗为合,易怨谤为讴歌,浃辰之间,可使丕变。

把怀疑和隔阂(梗塞)化作欢欣和好,将怨恨诽谤变为讴歌。

訢合:1谓受感而动﹐和合融洽。 2.引申为情意投合。古代以干支纪日,称自子至亥一周十二日为“浃辰”。 《左传·成公九年》:“浃辰之间,而 楚 克其三都。” 杜预注:“浃辰,十二日也。” 丕变,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大变。

陆贽的行文是有些啰嗦的。读来如蹩脚的初三乡村教师反复唠叨教育要好好学习的初中生。唐德宗38岁登基,此时已经42岁,何劳如此?不过是世家大族要强化对皇权的控制,让皇权为己所用。

接下来又是一串啰嗦的要求叮嘱的话:

陛下傥行之不厌,用之得中,从义如转圜,进善如不及,推广此道,足致和平,其於昭德,塞违,恐不止当今所急也。

昭德,塞违:彰明美德,杜绝错误。出处:《左传·恒公二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孔颖达疏:“昭德,谓昭明善德,使德益彰闻也;塞违,谓闭塞违邪,使违命止息也。”

这是在重复,当然是在强调德宗要听从大臣的意见,发扬民主,最后就能致太平。

陆贽有哪些品质(通鉴版和陆贽原文版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对比解读)(9)

8奏章的结尾部分——道学先声

虑有愚而近道,事有要而似迂,冀垂睿思,反覆详览,必或无足观采,舍弃非遥。谨奏。

这是最后的陆贽原文的话。要求德宗皇帝接受批评,可是自己却可以吹嘘,说自己的文章看着是愚蠢的话——陆贽当然明确知道德宗讨厌这些空洞的废话——却说自己的话“近道”。一近道,就了不得,就得听了。还特别谦虚说地说自己的文章很重要,但是显得很迂腐,也是自谦其实是自傲的词。我说的就是废话,可是你德宗陛下就得听啊。这两句《通鉴》的节略版也收取了。这里,陆贽已经将儒家的理念放到了“道学”的基础上了。可以说北宋儒家的程朱学说的核心概念,在这里已经有了轮廓。我想,司马光在这里就是将陆贽当作北宋理学的唐代祖师看的。

还希望皇帝要反复看,别给扔到一边。最后还满怀担忧地说,如果感觉不好也可以扔掉。

这篇可以说是充满杀机,又逻辑不同、无理取闹、落井下石的奏章只是当时奉天城中,战火之外的另外战场的一个缩影,而奏章后面的紧锣密鼓的势力从新组合,与对皇权的控制打压就都全都遮盖了。

当然,《通鉴》下面还接着编辑了另外一篇,作为德宗当时所谓“上下不通”的证明。不过,我们这篇就先解读到这里。毕竟太长了。原文又不是十分精彩,只是嵌入到奉天之难,和中唐转折的时代其思想价值和了解历史政治斗争背景价值很大罢了。

当然,陆贽的这些话,其实都是司马光的团队想对宋朝的皇帝们说的。后来司马光推翻王安石改革的很多倒行逆施的做法的根源,其实《通鉴》中已经有明确的解释。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非常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司马光也坚决推翻,其实不过是不符合司马光所代表的大地主阶级的利益罢了。国家的政策,从来不是基于什么百姓的利益,而是基于统治集团的利益,甚至是统治集团中处于统治地位的那个集团的利益。这是阶级斗争学说在我国历史上最为鲜明生动的印证。

陆贽有哪些品质(通鉴版和陆贽原文版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对比解读)(10)

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