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是我们独自研究的吗(52年前东方红一号)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北京友谊宾馆见证了中国航天史上一场著名的头脑风暴,这就是“651”会议。这场会议长达42天,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内容之多,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东方红一号是我们独自研究的吗(52年前东方红一号)(1)

在这次会议上,各个领域的专家们讨论了包括:卫星的重量、卫星的尺寸、轨道的高度、轨道的倾角等等,与新中国首枚卫星有关的细节。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专家们讨论决定将这枚卫星做成72面体的球形。

东方红一号是我们独自研究的吗(52年前东方红一号)(2)

“东方红一号”

这就是“东方红一号”研制完成后的样子,其实在会议上,有人曾提出要做成五星红旗上星星的形状,这样更显得意义非凡,可为什么最后要做成72面的球体呢?

因为72面的球体在旋转过程中,每一个面都可以反光,容易贴太阳电池片。从测控、还有观测等等科研角度来说,72面的球体都更合适。但是在当时的中国,不仅科研基础弱,连基本的物料都很缺乏,而“东方红一号”的成功研制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东方红一号是我们独自研究的吗(52年前东方红一号)(3)

“东方红一号”腰带框

当时“东方红一号”的生产车间条件简陋,外国同行来工厂参观,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卫星的零件都是精密部件,特别是卫星中间的结构框,是支持卫星结构的最重要的部件,人们叫它腰带框,工艺要求极其严格,但是厂房连净化设备都没有。

东方红一号是我们独自研究的吗(52年前东方红一号)(4)

“东方红一号”制造车间

硬件条件差,大家的责任心和创造力却空前高涨。为了加工这个“腰带框” 技术人员和工人在一起,想了很多办法,边干边摸索。当时,卫星总装车间工人之间,有这样一句话深深地烙在每个人的心里。那就是“要做到每拧一个螺丝钉,每焊一个焊线,都要让毛主席放心。”

东方红一号是我们独自研究的吗(52年前东方红一号)(5)

“东方红一号”总装

在卫星总装车间工人的共同努力下,“东方红一号”的零件设备终于完成了。然而,由于在太空中,所有设备都脱离大气层的保护,没有空气、没有动力,甚至还充斥着危险的太空辐射。为了保证卫星上天后正常工作,所有上星设备都必须要在地面,做各种外太空环境的模拟实验,这样才能确保上天后正常工作。振动试验、离心力实验、低温试验,一样都不能少。当时用来模拟太空真空环境的测试设备叫真空罐,测试一开始就不能间断,一次测试十天八天的不能离开,科研人员就直接抱着被子,裹着大衣日夜的守在真空罐,一刻不敢懈怠。

东方红一号是我们独自研究的吗(52年前东方红一号)(6)

飞鱼牌手摇计算机

除了要把卫星造好送上天以外,还要兼顾卫星与地面的联系,这就需要靠精密的计算算出卫星的轨道,然后在地面建立测量站。当年,计算机没有现在这么普遍,最先进的就是图上的飞鱼牌手摇计算机。由于算盘的计算速度有限,年轻的工作人员只能一天三班倒,每天在计算机室里哗哗哗地算,有时候任务急,手摇计算机不够算,连算盘都用上了,那时候光是算出一条轨道都得花上一年的时间。

正是用这种笨办法和土办法,“东方红一号的”测控网才陆续地建立起来。

东方红一号是我们独自研究的吗(52年前东方红一号)(7)

立在发射台上的“东方红一号”和“长征一号”组合体

1969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在研制了12年以后,终于以端正庄严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东方红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后,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明天请继续关注:我们肉眼观察到“东方红一号”,中国科学家是如何做到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