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的回答 十万个为什么打道回府

十万个为什么的回答 十万个为什么打道回府(1)

我们在看传统戏剧的时候经常能听到有人喊“打道回府”,然后一群人敲锣打鼓簇拥着主角退场,甚至很多古装电视剧里也有人喊,那么“打道回府”中的“打道”是什么意思呢?真的是敲打道路吗?

对了,“打道”还真就和它的字面意思一样,指的是抽打道路。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打道的,“打道”是皇帝专用的仪式,是在出行仪仗队的最前面,派人拿着鞭子,不停地抽打地面,这是为了告诉别人皇帝来了,让听到鞭声的人自觉避开,以免碰到皇帝。“打道”大概在宋代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朝,它还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做静鞭,也就是提示肃静的鞭子。当然,静鞭也是只有皇帝才能用,一般达官贵人出门,则是派专人在前面喊话清路。除了打道,古代皇帝出门,还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警跸(bì),出门的时候叫“警”,回去的时候叫“跸(bì)”。开始使用静鞭以前,普通人听到皇帝出行的警跸(bì)信号,也要躲起来。对于躲得慢的人,法律上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一般情况下,只是象征性的罚款,但要是这个人倒霉,赶上皇帝心情不好,说要重重处罚,谁有胆子反对呢?但是,还真有这么个耿直的人曾经出来反对过,他叫张释之。

那是在汉文帝的时候,有一次皇帝的车驾经过中渭桥,突然有人从桥下跑了出来,惊了汉文帝拉车的马,差一点把车子也掀翻了。汉文帝勃然大怒,要求廷尉张释之严厉地处罚这个人。张释之为了查出犯人是图谋不轨,还是不小心惊驾的,便仔细审问犯人,犯人哆哆嗦嗦地向张释之申辩:“小人听说皇上的车驾来了,在桥上无处可躲,情急之下就钻到桥底,看不到桥上的状况。等了一会儿,觉得车驾应该已经过去,就跑了出来,没想到正好碰到车驾。小人真的不是故意的,请大人明察啊。”张释之认为此人的行为属于不小心触犯警跸(bì),并不是有图谋不轨之心,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罚金。 汉文帝很不满,觉得此人致使皇帝的御马受惊,险些伤害了自己的龙体,怎么能罚金就算了?张释之却坚持向皇帝申辩,认为法典明文规定了此类行为属于“犯跸”,不能根据皇帝的个人意愿改变法律,因此不肯改变自己的判决。汉文帝无奈之下,知道张释之的话的确在理,只能按着法律判罪惊扰御驾的人了。

内容来源:《中华传统文化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的回答 十万个为什么打道回府(2)

来“八斗国学” 收听更多国学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