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一级爬行保护动物是什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爬行纲

四爪陆龟

四爪陆龟又叫草原龟,以哈萨斯坦南部荒漠地区和天山山前地带为多,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也有分布。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霍城县境内,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四爪陆龟背甲长12-16cm,宽10-14cm。背甲中部略微扁平,看上去其背甲基本上呈圆形。头部与四肢均具黄色,它的头比较小,顶部有对称的大鳞;喙缘锯齿状。

四爪陆龟生活于海拔700-1000m的黄土丘陵草原半荒漠地区,常在在蒿草丰富、土质湿润、螺壳较多的阴坡凹地栖息。四爪陆龟习惯隐匿于洞穴中,白昼外出活动,行动快捷。四爪陆龟以野葱、蒲公英、木地肤、早熟禾、顶冰花等10多种植物的花果和肉质的叶为食,偶尔吃蜥蜴、甲虫等动物性食物,也喜欢饮水。

我国国家一级爬行保护动物是什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

鼋(读音:[yuán] ),是龟鳖科中的一属,特点是体型大,体重可达100公斤。该属共有3种,其中2种生活在新几内亚岛,另外一种生活在亚洲,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以及印度东部和南部、孟加拉、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吕宋岛和棉兰老岛),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爪哇、和苏门答腊岛),由于过度捕杀,已经极度濒危。中文又名沙鳖、蓝团鱼等、癞头鼋。

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为80~120cm,体重约50~100kg左右,最大的超过100kg。可在水里和陆地生活,脊背隆起与龟类似,甲壳的边缘有肉裙。没有耳朵,全凭眼睛。雌型体积一般比雄性大,部分可以达到一倍以上差距。栖息于江河、湖泊中,善于钻泥沙。以水生动物为食。行动迟缓,代谢低,耐饥能力很强,温度过高、过低均进行休眠。

我国国家一级爬行保护动物是什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

鳄蜥

鳄蜥:是爬行动物中比较古老的一类,体长15-30厘米,尾长23厘米左右,体重50-100克,身体可以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尾5个部分。头部较高,头部和体形与蜥蜴相似,颈部以下的部分,特别是侧扁的尾巴,既有棱嵴状的鳞片,又有许多黑色的宽横纹,则又很像扬子鳄,所以被称为鳄蜥。

生活在山间溪流的积水坑中,晨昏活动,白天在细枝上熟睡,受惊后立即跃入水中。每年6-8月份繁殖,卵胎生,11月至次年3月冬眠。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蝌蚪、蛙、小鱼、蠕虫。产于广西大瑶山。瑶山鳄蜥为中国特产。

我国国家一级爬行保护动物是什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

巨蜥

巨蜥是巨蜥科巨蜥属的一种动物,包括所有蜥蜴中最重的科莫多龙及最长的萨氏巨蜥。巨蜥体长一般为60~90厘米,最大的可达2~3米,体重一般20~30千克,尾长70~100厘米。以陆地生活为主,喜欢栖息于山区的溪流附近或沿海的河口、山塘、水库等地。

巨蜥是现存蜥蜴类中体形最大的种类,也是世界上较大的蜥蜴类之一。尾部则为黑黄相间的环纹,同时黑色环纹上常有小黄斑;四肢强壮,趾上有锐爪;其背面有小黄斑,故称“五爪金龙”。 巨蜥性好斗,较凶猛。昼夜均外出活动,但以清晨和傍晚最为频繁。善于在水中游泳,也能攀附矮树。能在水中捕食鱼类,也可爬到树上捕食鸟类、昆虫及鸟卵,此外也吃蛙、蛇、鸟、各种动物的卵、鼠及昆虫等。

巨蜥分布于中国的广西、广东、云南的南部、海南等地,大部分为野生。国外分布于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

我国国家一级爬行保护动物是什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

蟒蛇是蟒科,蟒属大型爬行动物。最大体长约3.5米,头颈部背面有一暗棕色矛形斑,头侧有一条黑色纵斑,头部腹面黄白色,体背棕褐色、灰褐色或黄色,体背及两侧均有大块镶黑边云豹状斑纹。

栖居于热带、亚热带低山丛林中。善攀援,嗜昏睡,夜行性、杂食性捕食时常慢慢爬行接近猎物,迅速咬住后用身体缠绕致死,并压扁成长条形,整个吞食下。可吃山羊、鹿、麂、猪等动物,常食鼠类、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除猎获物的兽毛外,皆可消化,但饱食后可数月不食,冬眠4-5个月。

该种分布于中国、印度、柬埔寨、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等亚洲国家。

我国国家一级爬行保护动物是什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

鱼纲

新疆大头鱼

扁吻鱼俗称新疆大头鱼,是中国的特产鱼类,也是世界裂腹鱼中的珍贵物种, 起源于3亿年前,有着古鱼类活化石之称。仅一属一种,在世界上的分布,仅存于塔里木水系,已在原最大产地博斯腾湖绝迹,它在中国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鱼类部分中,属一级保护动物,与陆上大熊猫同属一个级别,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

体长一般约为80—94厘米,体重12—14千克,体重最大的可达50—60千克。身体肥大,呈长梭形,稍微侧扁。头部所占身体的比例较大,吻部扁平,呈楔形。扁吻鱼是随着青藏高原的抬起而逐渐定居于西北地区的物种,生活在海拔800—1200米之间,地处干旱荒漠、水位变化较大、水温较高的静水水体或缓流的湖泊之中。

我国国家一级爬行保护动物是什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

中华鲟

中华鲟:体长平均约40厘米,最长达130厘米,体重最高达600千克。 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

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 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

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和观赏价值。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朝鲜。

我国国家一级爬行保护动物是什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

达氏鲟

达氏鲟是一种淡水定居性鱼类,常在江河中下层活动,喜栖息于流速较缓、富腐植质和底栖生物的沙质底或卵石碛坝的河湾或深沱中。

达氏鲟亦称“长江鲟”。硬骨鱼纲,鲟科。体亚圆筒形,体长达1.1m。灰褐色或灰褐色,腹部白色。吻端尖细。口腹位,口前有2对较长的吻须,须长等于须基距离口前缘的1/2.体被5行骨板,余皆裸出。以水生昆虫、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等为食。为纯淡水定居型鱼类,最大体重15kg以上。雄鱼4-7龄性成熟,雌鱼6-8龄性成熟。仅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支流。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我国国家一级爬行保护动物是什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

腹足纲

库氏砗磲

库氏砗磲:为双壳类中个体最大的贝类动物,被誉为双壳贝类之王。贝壳特大,壳质厚重,两壳相等,壳面有强大的放射肋,肋上常有鳞片或棘。外韧带,通常有一个大的足丝孔。铰合部有一个主齿和1-2个后侧齿。外套痕完整,前闭壳肌消失,后闭壳肌近中央。幼体时,其壳顶前方凹入的部分有强壮的足丝伸出,成体时足丝孔封闭。外韧带狭长,为棕褐色,几乎与贝壳后部等长。

库氏砗磲寿命很长,有的可活到一个世纪。生活于热带珊瑚礁浅海区,是高盐度狭盐性贝类,喜栖息于低潮线附近的珊瑚礁间。通常以足丝附着在珊瑚礁上生活。外套膜内有大量的虫黄藻,借助膜内玻璃体聚光,使虫黄藻大量繁殖而作为自身养分,二者形成互利共生的特殊关系。分布于印度洋东部和太平洋西部的热带区域。中国海南岛以及南海诸岛海域均有分布。

我国国家一级爬行保护动物是什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

头足纲

鹦鹉螺

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共有2属、6种,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外套位于外壳内。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鳃2对;具63-94只腕,但无吸盘;眼简单,无晶状体;无墨囊。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 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鹦鹉螺是肉食性动物,食物主要是小鱼、软体动物、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经人工驯化后可在白天喂食,吃食冷冻的鱼肉、鱿鱼及虾等。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珊瑚礁水域。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在现代仿生科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我国国家一级爬行保护动物是什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

昆虫纲

金斑喙凤蝶属凤蝶科喙凤属,体长30毫米左右,两翅展约110毫米左右,前翅上各有一条弧形金绿色的斑带,后翅中央有几块金黄色的斑块,后缘有月牙形的金黄色的斑,后翅的尾状突出细长,末端一小截金黄色,它常飞行在林间的高空,也时而停在花丛间。其姿态优美,犹如华丽高贵、光彩照人的“贵妇人”,因此被称为“蝶中皇后。”为世界珍贵蝶种。

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西、海南等地,仅有5个亚种,作为中国的特有珍品,被誉为“国蝶”、“蝶之骄子”。它珍贵而稀少,是中国唯一的蝶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排世界八大名贵蝴蝶之首,又有“梦幻蝴蝶”和“世界动物活化石”之美誉。

我国国家一级爬行保护动物是什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

中华蛩蠊

中华蛩蠊是中型昆虫,体细长,无翅,暗灰色,触角丝状,复眼小,尾须长,颇似双尾虫。多栖于1200米高山的苔藓、石块下和土中,种类极少。

1985年我国昆虫学家在长白山区首次发现蛩蠊目昆虫,并被命名为“中华蛩蠊”,为我国两种一级保护昆虫中的一种。中华蛩蠊体长形,长约10毫米,头宽3毫米。背面和头部棕黄色,较暗,腹面、足、触角晓瑰色,较淡。体表被细毛,腹部两侧和足着生稀疏深棕色刺状毛。

国内分布于吉林长白山、新疆阿尔泰山的海拔2000米处,近湖沼、融雪或水流湿处。此类昆虫生活于高山和高原。休息时隐匿于石头下、朽木下、苔藓上及洞穴中。

我国国家一级爬行保护动物是什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

珊瑚纲

红珊瑚

红珊瑚:营群体生活。个体直径一般为0.5mm~2cm,每个个体具8个羽状触手。隔膜8个不成对,隔膜肌向腹生长,隔膜丝单叶状。仅有一个口道沟,位于腹面。骨骼多在体内,或由体内发生后伸向体表。具有钙质中轴骨,呈树状分枝,但不在一个平面上,骨骼呈淡粉红色至深红色。除中轴骨外,均有钙质骨针分布在中胶层中,常与造礁珊瑚生活在一起。骨骼质地坚密、色泽鲜艳,常作宝石或雕刻材料,生长在温度高于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古代皇帝的朝珠即由红珊瑚制成;也可入药,有定惊明目之功效。由于大量开采,数量急剧减少,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分布于地中海西部和东部:从希腊和突尼斯到直布罗陀海峡,包括科西嘉岛,撒丁岛和西西里岛。大西洋东部:葡萄牙,摩洛哥,加那利和佛得角群岛。

我国国家一级爬行保护动物是什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

肠腮纲

多鳃孔舌形虫

多鳃孔舌形虫属柱头虫科、舌形虫属。 多鳃孔舌形虫身体柔软、细长,呈蠕虫状。体长35~60厘米。1965年由中国生物学家张玺等人发现,它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无脊椎动物。在分类上属半索动物门,系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一类动物,对研究动物的系统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及潜在的利用价值。1988年这种动物同时被确定为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濒危动物。

多鳃孔舌形虫在我国分布于山东青岛胶州湾内的薛家岛、黄岛、沧口、楼山和前海的栈桥、汇泉浴、石臼所,以及江苏的大丰、东川,河北的北戴河等地,但数量很少,所以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我国国家一级爬行保护动物是什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

黄岛长吻虫

黄岛长吻虫,属玉钩虫科。黄岛长吻虫的身体柔软而细长、呈蠕虫状,体长约为290毫米。吻长为领长的3.37~8.5倍,所以得名长吻虫。躯干部又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雌性为淡黄褐色,雄性淡黄或橘黄色。后躯干部为黄色,扁平呈管状,内部充满沙粒。腹部表面内具有两条纵走的肌肉索。

黄岛长吻虫穴居于中潮区和低潮区的细沙滩和泥沙滩中,穴居的深度通常为50~20厘米。黄岛长吻虫行动缓慢,以沙泥中的有机质及微小生物为食。致危原因主要是栖地消失和环境污染。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胶州湾附近海域。

我国国家一级爬行保护动物是什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

图片和文字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欢迎联系,仅作为学习参考,增长知识,呼吁大家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多样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