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风寒的典型脉象(外感风寒疼痛宿食常见的这种脉)

中医诊脉真的很神奇,比如你一不小心外感风寒了,可能你自己还没感受到明显的症状,而脉象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变化,比如说外感风寒时,你的脉象就会变得浮而紧,对于浮脉可能很容易理解,但紧脉似乎并没那么好理解。那么,紧脉究竟有何玄机呢?我们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它。

紧脉是28脉之一,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脉象,也是一种奇妙的脉象,很简单,外感风寒的情况实在太多了。当然,紧脉并不仅仅只是外感风寒才会出现,它在很多病症里均会出现。对于紧脉来说,了解其脉象的真谛尤为重要,而且这种脉象的脉象并不太好辨认,但尽管不好辨认,也是有迹可循的。

一、历代医家对紧脉的认识

外感风寒的典型脉象(外感风寒疼痛宿食常见的这种脉)(1)

对于紧脉来说,中医文献记载的很早,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不过在当时记载的比较简单,主要以“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来形容。直到后来张仲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认为紧脉“如转索无常”,这种说法将紧脉的形态与绳索转动结合了起来,刚劲而紧绷。

在中医脉诊的开山祖师王叔和那里,将紧脉形容为“数如切绳”,这种说法在《黄帝内经》以及张仲景的认识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与他们的学说是一脉相承的,不过王叔和所说更接近紧脉真谛,因为他提到了是几根绳索转动的感觉。

但是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张仲景、王叔和,他们对紧脉的描述仍然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始终是看破不说破,大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样子,那层窗户纸偏偏不戳破,但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却一语道破天机,他认为紧脉是“如纫箄线,譬如以二股三股纠和为绳,始得紧而成绳”,此话一出,紧脉之态可谓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朱丹溪此语最接近紧脉真谛,其他后世医家对它的描述无法超越,这种认识把紧脉的形态十分明确的阐述出来了:紧脉在指下的搏动,令人有一种左右旋转而紧急的感觉,好像摸到无数次转动的绳索,又好像是在按切绳索;又好像摸到联缀竹木筏的绳索那样地紧急有劲。也就是说,紧脉不仅来往有力,还有绷急、绞转,枭动夭矫的形态。

二、紧脉与其他脉象的鉴别

外感风寒的典型脉象(外感风寒疼痛宿食常见的这种脉)(2)

紧脉的脉象主要形态是刚劲、紧绷、绞转的特点,与此有点类似或者需要鉴别的主要有几种脉象,最为紧密的是弦脉、长脉,多少有点瓜葛的有动脉。由于每一种脉象都有它独特的个性,所以只要仔细观察,还是能够分辨出来的。

要说到紧脉的刚劲有力,弦脉和长脉与之类似,但是弦脉的有力是端直以长、如张弓弦、如按琴弦,长脉的有力是首尾端直、过于本位,而紧脉旋转绞动的感觉是弦脉和长脉不具有的。再说说动脉,动脉主要是形态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但没有紧脉的绷紧绞转之感。

三、紧脉的临床意义

外感风寒的典型脉象(外感风寒疼痛宿食常见的这种脉)(3)

紧脉在卦为震、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常与弦脉兼夹出现,一般紧脉的病机是天地肃杀之气、阴凝收敛,寒邪最容易作祟,侵袭人体,所以紧脉的主病中,寒邪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紧脉第二大常见主病则是痛证,虽然痛证也多与寒邪有关,但痛证终究不仅仅是风寒那么简单,所以应该独立来看。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紧脉主病中,第三大病症便是食积宿食。张仲景早有“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的认识,而《黄帝内经》也有“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的说法,这个脉象盛坚与紧脉有着很大的关联,所以,宿食不化、停滞中焦、气机失调引起的宿食食积证,多与紧脉有着莫大的关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