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变得不黏人了(孩子黏人不听话)

记得沐宝满十月龄的时候,我去医院做入职准备,大概两周的时间。在此之前我几乎一直陪伴他。但好的一点的是中午有两个半小时的时间,我来回路上1小时,也就是说在家还能陪他吃顿午饭,玩耍一会儿。但尽管如此,我第一次听到了“你不在,孩子很乖,怎么你一回来,他反而哭的厉害……”

见到如此情形,听到这些话,心里似乎溢满了委屈…

孩子突然变得不黏人了(孩子黏人不听话)(1)

当时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自从听到朋友甚至小区里好几位妈妈也有类似情况,比如:上班回来孩子就闹腾,被家人责怪,甚至有了让孩子睡着自己再回家的念头;还有朋友说她家孩子最近太粘人,去趟厕所都在外面哼哼唧唧;还有说今年假期超长待机,本想好好陪陪孩子,谁想她似乎性情大变,天天在我面前“作妖”,喂饭要追着她,不好好睡觉,隔一会儿抬头看看,不满足要求就跟我哭喊……

这开始让我下决心从网上、书籍中找找思路。

一探究竟后,失落的心情反而被些许小激动所代替!

孩子突然变得不黏人了(孩子黏人不听话)(2)

原来,孩子看起来黏人不听话,是阶段性的,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

一、宝宝黏人不听话,是“心理发展”在作祟

01、 孩子的心理发展期及特点

自我发展心理学家玛格丽特 · 马勒曾提出:6 个月到 2 岁的宝宝,正处于分离个体化时期。

而其中又有三个小阶段。

① 6~10 个月左右为孵化期。这阶段的宝宝,开始可以分清妈妈和陌生人,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并很渴望与新鲜的世界建立联系。

② 10~16 个月左右为实践期。这时的宝宝开始学说话、学站学走路,他们会与外界有更多的互动。

③ 一般16 个月后,进入整合期。宝宝们的感知觉,运动和认知能力都会快速发展,探索性的活动也会越来越多。

这些变化都会让宝宝产生一种感觉:可以离开妈妈独自探索啦。

但从 6 个月到 16 个月,不到一年的时间,如此快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也会容易让他们产生越多的焦虑,经常纠结,有时候既想要要立,却又希望和妈妈永远在一起。

这种矛盾和纠结,往往会表现在行为上:自己能独立,但也更粘妈妈,甚至哭闹着不想和妈妈分开。

似乎正如陈奕迅歌中所唱: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妈妈在,也才敢放心闹腾!

02、孩子为什么只喜欢黏着妈妈?

这里有一个心理学原因,叫做「社会性参照」。

科普中国中如是说:社会性参照(social referencing)指的是发展中的个体利用他人对某一情境的理解形成自己认识的过程。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或作出相应的反应。

也就是说,宝宝很会「察言观色」。

一般在宝宝 9 个月之后,他们会慢慢的根据妈妈的一颦一笑来接触、探索新事物,这种复杂的心理技能,也是宝宝情绪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就像科罗拉多大学医学中心教授索兹 · 詹姆斯等人,曾做的「视崖」实验,也充分证实了妈妈是宝宝深度知觉发展的“重要社会性参考”。

他们把 1 岁的宝宝放在视崖装置(即用 1 米左右的桌子搭的人工悬崖,桌子的一边是安全区域,另一边是透明玻璃)玻璃一边,他们会觉得那是深渊,不敢往前爬。

孩子突然变得不黏人了(孩子黏人不听话)(3)

而在宝宝的对面(安全区域一边),妈妈会对宝宝做出不同的表情,有时高兴,有时激动鼓励,有时生气,有时惊恐害怕。

实验结果发现,如果妈妈是高兴、激动鼓励的状态,大部分宝宝会再次检查「视崖」并顺利爬过去。但如果妈妈是害怕或者生气的样子,宝宝也会待在原地焦虑。

宝宝会根据妈妈的表情和状态,对不确定的外界环境,做出不一样的反应。

但如果妈妈不在,宝宝就可能失去信任的参照对象,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无法预计,所以可能会努力成为「谨慎」的乖宝宝,以免触碰到对方底线。

但只要妈妈在,宝宝都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即使不乖,妈妈也会一直陪在我身边的。

从亲子关系上来说,这正说明了孩子和妈妈关系健康又亲密。

看到这,是不是要忍不住又偷偷乐了~

但俗话也说“孩子看到娘,无事哭一场”,至于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止是孩子一味的{察言观色},也完全不是有些老人归结的是妈妈太惯了或者孩子不喜欢妈妈之类的话。

二、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孩子说不出口的苦衷,当妈妈的要早知道

01、想要从妈妈身上获取安全感

除了上述实验外,我还想说,“妈妈在孩子不乖”, 其实也是孩子安全感充足的一种表现。

0-3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期。这时候宝宝的安全感就是一种让孩子感到安心和放松的感觉。

而宝宝对妈妈的信任感是天然存在的,他在妈妈的肚子里安心的渡过了十个月,当降生在这个美好世界的时候,又会常常和妈妈亲密的依偎在一起,饿了的时候妈妈给他喂奶,不舒服时有妈妈温暖的怀抱……

甚至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只愿被妈妈一个人抱着,这样才能缓解他的不安和焦虑感。而这种信任感一般是没有人可以代替的。

但是,如果妈妈因为工作或者别的事情外出,没有告诉孩子,或者悄悄“消失”,结果,孩子一回头发现妈妈不见了,以为妈妈"消失"了,内心很恐惧。

等妈妈回来,孩子生怕一不小心又见不到妈妈了,分离焦虑,让他们感到恐惧和痛苦,所以要一直跟着。

尤其是,一直都是妈妈带大的孩子,会更在乎妈妈的行迹。

02、 向妈妈释放情感

① 需要发泄:一般表现在妈妈长时间外出或者去上班,他在这一天中和其他人一起度过时遇到的不顺心,或者一些他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当妈妈回来时,他才会把这些喜怒哀乐发泄出来。

这些情绪可能是对妈妈的想念,或者是对妈妈责怪,不理解妈妈为什么不陪自己等。

其实这和我们这些成年人的心理也差不多,比如我自己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往往不太会向一般的朋友同事发火或者闹脾气,只会对自己最亲的人宣泄,因为他们是我们充分信任的人。

再大一点的孩子,比如经常也会听到嫂子说,她5岁的女儿在幼儿园听话独立,但是一回到她身边都会变得调皮粘人,很不乖。

其实这也正是因为孩子只会在最信任最亲近的人面前放下戒备,做个释放真实、任性的小孩。而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妈妈。

② 孩子感受不到其他人的亲切爱意:比如有时候我在忙,会让他爸爸带他,但几分钟后,爸爸可能就会说 "我们去看看妈妈在干什么" "走,爸爸带你找你妈妈去"……

我想这可能就是爸爸不太会顾孩子,只顾自己的感受,让宝宝觉得自己不被爸爸"需要"和"照顾",没有和妈妈在一起的亲切和爱意,自然就更愿意黏妈妈了。

另外,有些爸爸或家人可能会时不时的挑孩子的小毛病,说他胆小、不准他哭、训斥他……

所以,孩子也可能因为害怕,只有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他才“恃宠而骄”!

③ 妈妈过于严格: 如果妈妈从小对孩子过于严格,大一点的孩子可能觉得自己和其他小朋友比没有自由,这时候往往就想要挣脱这种束缚,只好冲妈妈发火。

爱默生说,“被了解是件奢侈的事”。

因此对孩子来说,很希望得到父母理解,尤其是4到5岁的孩子,心理学家认为这阶段是孩子情感表达的敏感期。

03、孩子会用“不乖”来试探妈妈的底线

《美国育儿百科》中提到:

妈妈不在家,保姆或者家人告诉你孩子表现的像个天使时,不要偷着开心觉得孩子终于长大了。孩子并没有长大,而是他们对别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现在想来,孩子的心理发育确实很有意思,想当时宝宝大约9个月的时候,会经常严肃的告诉他“不要爬到厕所去”,当偶尔忘记关门的时候,他会爬到门口,然后回过头,对着你坏笑。

朋友说她家三岁的姑娘平时爸爸和奶奶在家时,大人们在客厅看电视,她能自己玩给洋娃娃换装游戏一个小时,还会自己翻绘本看,完全是个天使宝宝。

可周末她在家带孩子时,既要寸步不离陪着玩,还要追在屁股后面喂饭,跟她总是唱反调。

孩子在妈妈面前会想被偏爱,也会用各种行为去试探妈妈的底线,来证明自己就算再不乖,妈妈也还是爱自己的。

美国心理健康专家表示,人和朋友、家人在一起时,会表现得更真实。因为知道他们是爱你的,所以有时可能会表现得更糟糕。

尤其对于3-4岁的孩子而言,他们已经逐渐开始试探做事的规则和边界了。因此这时候的他可能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去试探妈妈,看看妈妈的反应,以此来判断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

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不能只是一味地纵容孩子,因为没有界限感的孩子,容易喜欢破坏规则,也可能因此产生行为偏差,不尊重别人,不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

04、引起妈妈的关注

有时候我们可能因为太忙忽略孩子,他们会孤独会伤心;有时候我们也会误解孩子,他们会难过会愤怒,当他们从我们这里得不到安全感时,他们会害怕会焦虑......

因此,孩子其实和我们大人有一样的心理,但他们可能不会正确表达,以至于出现黏人、哭闹、发脾气等表现,为的就是引起我们的注意,让我们给他做情感疏导。

不管孩子怎么“作妖”,如果你理解他,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他的可怜。

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被忽略是很可怕的,他们甚至觉得宁愿被骂,也比没有关注的好。

“我要等到妈妈回来唱给她听。” 感觉这句歌词就是孩子心理写照,他们有好东西也愿意第一个和妈妈分享,遇到什么事情也希望和妈妈说一说,他们会时刻关注妈妈,当然也希望妈妈能时刻关注自己。

《小王子》里有这样一句话:“大人怎么也不能明白我们的意思,而我们也懒得给他们解释。

对此大人却觉得,孩子不解释,我们怎么明白呢?”

所以,当孩子用各种方法去吸引你的注意力的时候,不管是哭闹、黏人,或者具体到自己会吃饭还让你喂他等,都对他耐心一点,否则,不理解他可能真的会被他们的这些行为弄得抓狂。

孩子也是会“吃醋”的,如果妈妈不能认真地陪伴他,他很可能会以为妈妈不爱他了,所以才会选择用激烈的方式,去引起妈妈的关注。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心理动机。

妈妈们也是需要自己的独立空间的,面对“看到自己,有事没事哭一场的娃”,老母亲纵然是满心再欢喜,但也着实扛不住啊

三、面对心理发展期的宝宝妈妈们该怎么做呢?

孩子不乖时,确实是妈妈最容易暴躁的时候,却也是孩子最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只要我们处理得好,就能帮孩子收获新的成长。

下面这4招教给你:

01、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给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

在孩子与你产生亲密的情感关系后,面对分离他们往往会有伤心、痛苦、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就是分离焦虑,常见于婴幼儿及学龄前期。

因此,妈妈们需要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的训练孩子,让他逐步适应。

比如:

先从近距离的离开他上厕所开始,孩子很小的时候,要离开他去上厕所,就对着他一直说话,不断地告诉他妈妈的动作,让他听到我们在另一个房间,听到冲水的声音等,不断地重复,这样他就有了妈妈有其他事情要做的概念。

再长一点时间的外出,我们都可以在暂时离开的时候告诉孩子,最好能和他约定好,什么时间出去,什么时间回来,比如告诉他:"宝宝,妈妈现在出去取一个东西,等你把玩具都放框子里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

对大一点的宝宝也可以说"现在时针在“8”上,等时针到“1”时,妈妈就回来了"。

或者当我们要长时间离开的时候,可以告诉他,到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

这种把时间量化的方式,会让孩子"心里有数",知道妈妈会在某个时候回来,不会让他觉得你是突然“消失”,产生不安全感。

另外,我们也可以借助游戏,比如:在家里玩躲猫猫或追逐游戏。对宝宝来说,找到我们或抓住他,让他再次奔跑,或者假装抓不到他,这种体力游戏,其实也是在锻炼分离。

只有在孩子小时候,父母给了足够的爱与回应,让他们内心充满安定,宝宝对你的「爱的主动索求」才会减少。

有心理学发现小时候更粘人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更有能力应对压力和挑战,心理也更健康。

正如菲利普·西德尼爵士所说:

我的爱占据了我的心灵,

而我也占据了他的心灵。

我拥有他,

而他拥有我,

没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了。

02、理解并接纳孩子的真实情绪,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面对孩子的黏人、哭闹甚至“作妖”,妈妈们请先不要指责他,不要推开他,学会理解他的情绪!

成年人的世界确实没有容易二字,有太多繁杂的事情,因此很多时候对于孩子的黏人、哭闹可能也有点“烦”。

但是,请你记住:学龄前孩子的世界里却只有我们,在你发火前,深呼吸绝对有用!

也可以试试,孩子吵闹区域隔离法(注意观察,而不是无视)、注意力转移法。

冷静下来,也许你会发现他正是因为想念你,担心你,一直关注着你才会哭闹着黏你。

所以当你回来时,可以试试告诉孩子:“我知道宝贝是因为看不到妈妈很担心,所以才哭着找妈妈的。妈妈要是看不到宝贝也会担心,会想你的哦。”也许 这一句“我知道”比给孩子讲一百句大道理还管用。

所以,理解并接纳他的情绪,请不要推开他,宝宝跟你撒娇,不妨满足他:多给他抱抱和关注,陪他玩玩游戏,珍惜孩子对你的依恋,以免孩子隐藏了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和你产生距离感。

妈妈从来不是孩子不乖的理由,而是亲子关系依恋的源头。

耐心点给他时间,让他勇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吧。

高质量的陪伴,是构建亲密亲子关系最有效的方法。

帕蒂·惠芙勒在《倾听孩子》一书中说:

“孩子喜欢在家里,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他能被倾听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高质量陪伴并不是你玩着手机、打着游戏、刷着视频,头都不抬的一直陪在他身边,而是需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倾听他、理解他,甚至只是和他慢慢建立互道早安、一起读绘本、做游戏、讲晚安故事等亲子时光。感知他的需求、理解他的喜怒哀乐,才是更和谐、更有意义的陪伴。

孩子突然变得不黏人了(孩子黏人不听话)(4)

也许很快你就发现他长大了,他也会有自己的圈子,你可能到时候还会怀念这种依赖!

03、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有时候面对大一点孩子的执拗,我们也不能忽视,有可能他现在没有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我们要学会引导。

可以通过帮助他反思自己这些行为是否达到了他想要的结果。 比如,当他想跟你玩一直不愿意睡觉时,你就可以告诉他说:“宝贝是不是想跟妈妈多玩儿会啊,妈妈也想多跟你待会儿。但真的很晚了,宝贝不睡觉明早就很难早起,就不能和妈妈一起刷牙了哦。或者当他玩游戏不愿意吃饭时,告诉他说:“如果宝宝按时吃好饭,妈妈就能早一点收拾好厨房,做完自己的工作,下午就有时间陪你去游泳。”

总之,换个和气的方式告诉他他真正想要的。

但有时候面对孩子无理取闹的哭闹,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包容,爱他没错,但也得让他知道我们的底线,给他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

尤其是2岁左右的孩子,这时候可能进入他们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开始有自己想法,不想啥事都听父母的。

同时,他们也开始进入规则敏感期,会常常跟你唱反调等,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给他树立一些规则意识了,比如:

  • 哪些是禁止碰的——不能玩插座、不能玩火、不能往嘴里乱吃小玩意儿等涉及安全的事情;
  • 哪些行为不合适——咬人打人、抢别人东西等伤害他人的行为;
  • 哪些事可以争取他们的意见——买哪个颜色的衣服、今天想吃什么、周末想去哪儿玩等。

有的时候我们也要有勇气做一个“坏妈妈”,坚守住自己的原则底线,给宝宝从小建立规则意识,但也不能完全忽略孩子的感受,当他在作妖、任性的时候,记得告诉他,你爱他,让他真切的感受到你的爱是值得信赖的。

3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越发强烈,好奇心又旺盛,在探索新事物的时候,也会运用自己的力量,所以,往往这时候黏人现象会慢慢减弱。

04、爸爸和家庭其他成员要多参与陪伴孩子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养育孩子,家庭成员也应该积极参与,尤其是孩子爸爸,这样会更有利于家庭和谐,孩子心理健全成长。

妈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她们也需要鼓励和帮助,在累的时候有肩膀可以依靠,这样也才能更有劲儿去关注孩子。

不要因为工作忙而找借口推脱,让爸爸这座脊梁发光发热吧!

武亦姝,是从《中国诗词大会》里走出来的状元,她的诗词力量,她的自律能力,也和父亲每天放下手机不看电视,认认真真的陪伴是分不开的。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还是有的,记得给孩子高质量陪伴,不求每时每刻,但求无愧于他。

孩子突然变得不黏人了(孩子黏人不听话)(5)

黏人哭闹的时候终将会成为过去,到那时,就算想让他们黏着,也不再可能了。所以,现在多给孩子一些陪伴和关注吧,希望我们的孩子慢慢长大。

参考文献

[1]王秀红. 宝宝黏人应对策略[A].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3年7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3:1.

[2]池瑾、王耘: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发展研究的进展.1999.02

[3]郑庆友,卢宁.幼儿父母陪伴自尊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01):71-73 77.

[4]何燕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园合作的策略[J].甘肃教育,2019(16):37.

[5]刘亚红.父母陪伴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价值及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25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