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短故事(八十二勇士壮烈殉国记)

来源:【人民周刊】

关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短故事(八十二勇士壮烈殉国记)(1)

荣誉战旗名称:刘老庄连

授旗时间:1943年3月

授旗领导机关:新四军3师7旅

授旗前后主要战斗序列沿革:前身为1938年11月江苏丰县第4区组建的一支地方武装;1939年10月,改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1大队3营10连;1940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1支队1团3营10连;10月下旬,改为八路军115师教导1旅1团3营10连;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1946年10月,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16师46团2营4连;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127师379团2营4连;1961年8月,改为广州军区直属独立第127师379团2营4连;1968年重建第43军时,为第127师379团2营4连;1985年8月,改编为第54集团军第127师379团2营4连;现为中部战区陆军第82集团军某合成旅合成2营4连。

荣誉战旗精神: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苏北淮安,有个叫刘老庄的地方,一座静谧肃穆的烈士陵园里,安息着82位新四军指战员的英灵,他们来自同一个连队。在1943年那场与日伪军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中,他们奋起抗敌,顽强坚守到最后一刻,直至打到最后一人、最后一粒子弹,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殉国!一人之勇,谓之“孤胆”;众人之勇,称之“群英”。“孤胆”不易,“群英”更难。八十二勇士同壕而战,同日殉国,同穴而葬,同旗映耀,无一苟且。生为猛士,死亦英雄。中华大地唯此一例,世界战史绝无仅有。

在烈士陵园门柱上,赫然镌刻着时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手书的一副挽联: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到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精准呈现了这支英雄连队走过的战斗历程及其与日寇玉石俱焚的死战过程。

烈士陵园的纪念馆内,陈列着一支被战火焚烧得严重扭曲已成弓形的步枪,似乎在向人们默默诉说着当年那场令山河失色的悲壮战事。1943年,华中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侵华日军第17师团侦知我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在淮阴六塘河北岸,即在3月中旬出动重兵对苏北淮海、盐阜区频繁“扫荡”,一路烧杀奸淫,我军民处境十分险恶。伴随着讲解员含泪的解说,那个硝烟弥漫的血色黄昏在人们的视线里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1943年3月17日深夜,驻扎淮安的新四军3师7旅19团团部气氛紧张。通讯员小胡被从梦中叫醒,见胡炳云团长一脸严肃,便知情况紧急!胡炳云交代:“把这封信火速送到古寨南边刘老庄的2营4连。鬼子正经宝应泾河镇向北出击,进行梳篦‘扫荡’,叫他们赶快‘跳出圈子’!”小胡临出发时,老红军还拉着川腔不放心地再次叮嘱:“信一定要送到,否则砍你的脑壳!”小胡深知责任重大,一个立正敬礼,疾速消失在茫茫夜幕中。

天蒙蒙亮时,小胡费尽周折总算摸到了4连连部。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这会儿也已经起身,神色紧张严肃,正在召集连队人员。其实他们一直都在与鬼子周旋,队伍走了一晚上,后半夜才进入刘老庄村西宿营,疲倦不堪的战士倒头便睡。没多久,带哨班长就匆匆跑来,喊醒了连长白思才,报告说老百姓在“跑反”,鬼子已经到了前面五里地的地方了。于是全连又迅速收拾装具准备战斗。连长顾不上多言,快速浏览一遍小胡手中的信,签上了个“知”字,猛一摆手。小胡知道情况紧急,转身便跑步离开4连。回程中,隐约看到百姓在田野中慌乱跑着,有的拉着牲口,有的带着包袱,有的抱着小孩,仓仓皇皇、蹒蹒跚跚。不久,敌人的枪声就在不远处响了起来,一阵紧似一阵。

临近团部的河滩上,胡炳云急得满头是汗,正眼巴巴等着回信。远远见到小胡身影,大步迎了上去。当看到信上的“知”字后,悬着的心才放下一点,但依然嘟囔道:“砍脑壳的,枪打得这么紧,4连能不能‘跳出来’?”

胡炳云的担忧不幸成真,4连最终除了副指导员左书明挑着伙食担子、带着几个伤员和小战士先行一步外,其余82名指战员全部陷入日伪军的重围……

通过陵园纪念碑上李一氓主席撰写的碑文,连同后人从不同角度的追忆和补遗,大致勾勒出了这场血拼的轮廓……

这是何等力量悬殊的殊死恶战啊!3月18日拂晓,日军17师团54联队的3个步兵大队、1个骑兵大队及伪军共3800余人从淮阴城开出,配有野炮中队、重机枪中队和步炮小队,过了老黄河、盐河,梳子般向刘老庄“扫荡”过来,企图突然合围淮海地区党政领导机关,并寻歼新四军主力部队。刚刚宿营在刘老庄的4连应急处置,迅速跳出了庄子,进入一条2米宽、1人多深、向西蜿蜒伸展的交通沟,伏在沟崖上开火阻击敌人。他们一次又一次打退了30余倍于己之敌的疯狂进攻,为人民群众和其他连队安全转移争取了时间。最后时刻,身负重伤的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组织全连仅剩的20多人,烧毁地图、文件,端起刺刀,一起扑向敌群……当战场完全寂静下来,心有余悸的日军官兵,才小心翼翼地走近那条支离破碎的交通沟。只见中国勇士血洒疆场,手中的步枪、机枪,全部被砸断、炸碎,弹药射尽,手榴弹掷光……让本想捞点“战利品”的日寇指挥官平岛周平联队长目瞪口呆,除了自己100多具尸体和200多名倒地呻吟的伤兵外一无所获。这就是英勇的4连官兵:生前,令日军胆寒;死后,仍令日军惶恐!

这是何等惊天地、泣鬼神的顽强抵抗啊!一马平川的平原上,没有工事,没有树木,甚至没有坟堆,唯一能够隐蔽的交通沟偏又是“断头”,这就意味着阻击很难打,突围的路也被堵死了!面对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在没有友邻部队配合的情况下,4连仅凭一己之力孤军作战,硬是坚守了12小时。在弹尽粮绝情况下,1排排长、老红军尉庆忠主动带人冒着枪林弹雨到鬼子的尸体上抢回了一批弹药,自己却不幸中弹牺牲。从拂晓到黄昏,日军连续5次冲锋未果,派出一个叫申得瑞的汉奸翻译官喊话劝降也无效,于是恼羞成怒,改变战术,集中所有的野炮、小炮、掷弹筒……发疯似的向4连阵地倾泻炮弹,以致日本《步兵第五十四联队史》中还做出了“严重浪费弹药”的检讨。之后,敌骑兵又发起了冲击。一时间,弹如雨下,铁蹄践踏,烟尘滚滚,大地颤抖,血流成河,却阻止不了4连的反击。据日本这部战史首次透露,指挥冲锋的日军9中队队长船越正大尉,就是在挥刀冲进交通沟时被4连击伤毙命的。

这是何等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勇敢军队啊!明明知道没有胜算,明明知道只能“绝望地牺牲下去,亦英勇地牺牲下去”。在交通沟中和日军拼刺刀,无一人退缩,无一人苟且。抵抗,抵抗,顽强抵抗到最后的牺牲。战斗结束后,烈士的遗容、身姿仍然令敌人胆战心惊:八十二勇士有的怒目圆睁,俯卧在战壕边;有的紧握枪刺,弓着前腿靠在大树旁;有的双手狠狠掐住敌人的脖子;有的死死咬住敌人的耳朵……一个个栩栩如生,依然保持着搏斗的姿态。看去就像生命定格一样,睁大着眼睛,紧握着拳头,好像如果有人说一声“敌人又上啦”!他们便会一跃而起,齐声呐喊:“我们来了,杀呀……”

这是何等痛彻骨髓、难以释怀的巨大悲恸啊!敌人撤走后,硝烟未散,寒星惨淡,刘老庄的乡亲立即从四面八方涌来,淮阴县张集区区长周文科和民兵队长周文忠兄弟也第一时间赶到。地方干部和乡亲们流着泪分开战士们与敌人紧抠在一起的手,收敛烈士的遗骸。没有裹尸布,他们拿出了家里的被子和土布,每埋一名,就在小碗里放上一颗玉米粒,最后碗满了,共有82粒。意外的是,死人堆里忽然传出一丝动静,大家七手八脚从血泊里扒出一位身负重伤的战士,他胸前有3个枪眼,右臂断了,身上有十几处刺刀伤痕,特别是腹部一处刀伤差点被戳穿。满身血肉模糊,鲜血汩汩流淌,身下土地都被染红了,只是脉搏还在微弱跳动。周文忠和乡亲们异常惊喜,马上用担架把战士抢救下来。当他慢慢清醒过来后,奇迹般认出了人:“你,你是周二虎”,并断断续续地讲述了一天的战斗经过。他叫田执信,是4连的一名普通战士,4连本是要突围的,但敌人太多,密密麻麻地围了上来,为了争取时间,就一直与敌人拼死缠斗,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顽强挡住了凶恶的敌人。最终,这位传递了战斗信息的年轻战士因伤势过重、流血过多再次昏迷,只比他的战友们晚走了几个时辰……泣不成声的乡亲们掩埋了子弟兵的遗体,堆起一座三丈高的土墓。

关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短故事(八十二勇士壮烈殉国记)(2)

八十二烈士陵园

遗憾的是,因连队人员全部牺牲,文件在战斗中销毁,至今未能完全查清82位烈士的英名。刚开始仅记录了17人,后经多年查找,增加到24人。他们是: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副连长石学富,文化教员孙尊明,排长尉庆忠、蒋员连、刘登甫、高立凡、王世祥、李道合、马汉良,班长刘忠胜、王洪运、嵇志田、王中良、高立元,文书罗桥,卫生员杨林标,战士王步珠、田执信、赵德胜、杨宝和、王玉立、翁立法。

烈士的血不能白流,战斗还要继续。4连全连阵亡的消息传来,当地军民义愤填膺。19团2营当天即在团政治处主任石瑛、2营教导员丁辉、副营长马应健、副教导员李心从等带领下返回作战区,并于3月20日再进刘老庄,坚持敌后斗争。同时,4连的英勇事迹也不胫而走,迅速化为鼓舞当地军民与日寇殊死斗争的精神力量。

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写道:“全连82人全部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盛赞八十二烈士浴血刘老庄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并于《新四军在华中》一文中表彰:“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示范而励来兹。”时任新四军3师师长黄克诚为八十二烈士题词:“英勇战斗,壮烈牺牲,军人模范,民族光荣。”就连伪军中也传出一个消息:日军联队长平岛周平也被4连壮烈殉国的英雄气势所震慑,以致对新四军的牺牲精神深感敬佩。

英雄连队的出现,虽与这次偶然的残酷战斗相关,却有其更为深刻的必然。时任团长的胡炳云将军后来写了《哭老战友——纪念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殉国50周年》一文,让我们更多了解了这支英雄连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根脉。

首先,这支英雄连队的出身不一般。它从苏鲁豫地区的游击队上升到新四军主力以来,在19团这个由南昌起义时的教导团、长征时的红1军团红4团、抗战初期八路军115师685团改编过来的新四军主力团的大熔炉中迅速成长,历经无数次战斗洗礼,已锻造成一支信仰坚定、训练有素、经验丰富、敢打硬仗的钢铁连队,身上熏染了“铁军”的作风。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指导员李云鹏也和平常一样的沉着坚定,放开嗓子挥起拳头大喊:“我们是新四军,是民族英雄,有红军的老传统,有光荣的斗争历史!同志们,鬼子是我们中国人的死敌,我们要坚决打到底!宁愿牺牲不缴枪!”

其次,这支英雄连队的指挥员历经千锤百炼。24岁陕西籍连长白思才,16岁参加红军,经历过平型关大战,先后任班长、排长、团部作战参谋,屡建战功。为了加强连队领导,被派到4连任连长,他打过很多漂亮仗,其中,不乏以少胜多的硬仗。指导员李云鹏18岁时抱着一颗赤诚的救国之心投身抗日救国斗争,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部队的宣传员、文化教员、团政治处干事、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等职,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文武双全的政治工作者。连长、指导员,既是连队的领军先锋,又是连队的灵魂人物。战斗白热化时,炮弹炸伤了连长白思才的右手,指导员李云鹏也头部负伤,满身血迹,但他们苏醒后,立刻穿梭于战壕内,鼓舞士气,指挥战斗。在最后关头,李云鹏半昏迷状态还在起草战斗报告,真实叙述全连战斗过程,请求批准火线接纳新党员,并在报告上庄重签上自己的名字,嘴角和眉宇间露出笑容,喃喃地要求别管他,鼓励大家继续战斗。

再次,强将手下无弱兵。过硬的连队干部带出了一支过硬的连队。恶战中,全连战士个个冲锋陷阵,人人视死如归,仅仅凭借一段不长的交通沟组织防御,经受了雨点般炮弹的袭击,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顶上去,前仆后继,顽强抵抗……直到82条鲜活的生命化作燃烧的火炬,让敌人弃下了一地“黄色军服包裹的法西斯腐臭的瘟尸”。正如当时一篇报纸社评所言:“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

最后,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灵魂。优良传统、优秀干部、优质战士在新四军部队的集中涌现,有其内在的原因。作为人民子弟兵,他们对日寇恨入骨髓,对人民爱如父母。“抗日救国,无惧捐躯”,已成为这支“不屈、不挠、不止的抵抗力量”的信仰之源。恶战中,4连本来可以退守刘老庄,凭借庄里房屋、石墙等有利地形作掩护,与敌搏斗。但是白思才、李云鹏考虑,庄里还有没撤出的群众,为了减少乡亲们的损失,他们宁可在交通沟里组织防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抉择?陵园纪念馆陈列的李云鹏一封令人泫然泣下的家书给出了答案:“儿在心目中最挂念者,以(是)我年老慈悲之祖母。……待风息波静,凯旋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自古忠孝难两全,李云鹏们把对长辈的“孝”,全部化作了对人民的“忠”,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平安团聚,他们慷慨赴死,以死为荣。

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4连全连阵亡后三日内,当地人民即为八十二烈士举行忠骸公葬,谒者无不低徊流涕。第三年春天,淮阴人民在刘老庄那段交通沟旁建起了一座烈土陵园。在陵园的中心,高高地堆起了奉安八十二烈士的山陵。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迅速在中华大地流传。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也就地重建,并专门从淮涟地方部队中抽调了82名同志补入该连,将其命名为“刘老庄连”,使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为连魂的4连得以浴火重生。此后,该连每年都要从刘老庄(后扩展到整个淮安地区)征兵,让英雄土地上的英雄精神代代相传。

令人切齿的是,1946年9月,国民党军占领了淮阴,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将82位抗日忠魂的陵墓毁于一旦,引起人神共愤。1947年5月20日,淮阴人民以“淮阴各界联合会”名义致电转战东北战场的黄克诚将军。电文说:“本县人民为之(八十二烈士)修建碑亭陵墓,表示对民族英雄之崇高敬意,使之永垂不朽。岂料竟在5月16日被国民党军强行平毁挖掘。本县人民目睹抗日烈士遭此侮辱,莫不义愤填膺,除坚持游击、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外,并盼将军所部更大量歼灭蒋军,为八十二烈士报仇,伸张民族正义。”

得知国民党军炸毁烈士陵墓、伤辱抗日英雄,由新四军3师7旅改称的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16师,指战员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要继承先烈遗志,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为八十二烈士复仇。辽沈战役第二阶段作战中,16师及“刘老庄连”将士奉命堵截廖耀湘兵团东逃沈阳退路,打得英勇壮烈,受到东北野战军首长电令嘉奖。1948年11月,16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43军127师,“刘老庄连”为379团2营4连。作为铁军传人的127师随即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再次胜利回到刘老庄,为八十二烈士带来了全国即将解放的好消息。接着,他们渡过长江,一路南下打到海南岛……兑现了对淮阴各界人民的庄严承诺,为八十二烈士报了仇、雪了恨。

新中国成立后,“刘老庄连”再接再厉,又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参加了抢险救灾,参加了涉外演习、联合军演和苏丹维和……始终不辱使命,保持英雄本色,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作战任务。

1955年,淮安当地重新修建了八十二烈士陵园,以后又经逐年立碑建馆,现已蔚为大观,表达了人民对烈士的尊崇之情。每年清明,凭吊缅怀者络绎不绝。更令人欣慰的是,2011年3月,当地军民专门启动了“只为烈士不再无名——寻找‘刘老庄连’无名烈士”大型活动。寻访组沿着“刘老庄连”当年的战斗路线,行程15000余公里,走访相关人士约330人次,大量查找档案资料,最终又找到了9位英雄,他们是司务长胡志法,班长袁培臣、宋迎春,战士刘守业、蒯德山、张立伦、靳宪珠、翁兆法、任国监,并为9名烈士举行了隆重的姓名揭幕仪式。目前,寻找八十二烈士的活动仍在进行中,又有6位待确认。英雄献身于人民,人民忘不了英雄。刘老庄人盼望英雄都能早日回家……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当年领导过“刘老庄连”的团长胡炳云将军,一直无法忘怀那段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无法忘怀与他朝夕相处的战友。60余年来,那82条鲜活的生命时时在眼前闪现。1996年,胡将军病逝前留下遗嘱:一不回四川老家,二不去北京八宝山,一定要把遗骨葬在淮安烈士陵园,与4连全体战友共枕长眠。如今,胡将军夙愿以偿,将军墓就在八十二烈士墓的前方。每日清晨,旭日喷薄,人们都仿佛能听到在另一个世界吹响的集结号……

(《百面战旗红》第十三篇文章,执笔人为李玲、叶征)

(《人民周刊》2022年第14期)

本文来自【人民周刊】,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