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在德国十年的故事(留德十年季羡林)

《留德十年》:季羡林,战后德国,百姓穷困潦倒,买副手套都困难

季羡林在德国十年的故事(留德十年季羡林)(1)

最近,刚读完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心底有如湖泊,暗涛微涌却又如明镜般澄澈,有参禅了一般的平静和豁达。感慨颇深,不吐不快,不免也想写一下自己的感悟心得,此时只恨自己虽笔耕不辍,却词穷不能,无法自如地描绘在大师的作品中徜徉的感受。“十年一觉欧洲梦,赢得万斛别离情”。这十年,是季羡林人生之梦的七分之一,就像他自己说的:能静静回忆逝去的梦,也是一种幸福。

十年里,他快乐过,苦恼过,追求过,幻灭过,动摇过,坚持过;经历过机声隆隆、饿肠雷鸣、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从“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到“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有对学术追求的渴望,也有选择的迷茫;有对哥廷根发自内心的喜爱,也有对母亲和故乡深深的怀念,前前后后共三十九个小散文,十年风雨在季羡林从容的文字下,也只如轻舟驶过万重山。

季羡林在德国十年的故事(留德十年季羡林)(2)

书中也不乏让我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或共鸣的语句,没有过多辞藻修饰,但却不妨碍它们成为我心中经典。例子实在数不胜数,就随意摘抄几个吧。“但是,后怕是幸福的;危险过了以后,才能有后怕。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 我们感到很幸福。”“在这样一个人间里,斗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决不会只有痛苦,这就是我悟出的禅机。”

除了作者本人,书中还出现了很多严谨敬业的学者,也带给了我很大震撼。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知识分子是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有着最纯粹的快乐。”是啊,科学在,我在。就像书里多次写到美军和英军的飞机在地毯式轰炸中,哥廷根大学的那些教授仍然伏案疾书给人的震撼。人世间最令人感动的画面,这个当属其中之一。

季羡林在德国十年的故事(留德十年季羡林)(3)

这里要提一下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最近读了一个中篇的德语故事《一百马克的故事》,讲述的正是战后德国最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没有丁点儿积蓄,为了即将到来的圣诞节殚精竭虑,连买一双手套都要来回思忖,一个芬尼都不忍浪费。再结合着《留德十年》的描述,我就是这样看到了德国人在那时的历史条件下最真实的生活状况,连带着了解了这样一个勤奋、踏实、淳朴的民族。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身处何方,人情总是想通的,认真善良的人,总是能邂逅这世界美的一面。我十分喜爱的电影《春风化雨》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须条件。但是诗、浪漫、爱、美,这些才是我们生活的原因。”如今回首往事,恍如隔世,对学术和生命理解都积淀深厚的季羡林深谙其中要义。

季羡林在德国十年的故事(留德十年季羡林)(4)

还有一个提到语言学科的小段落让我忍不住记下来。季羡林是语言学家,有关语言的领悟自然更深度。 “然而语言这玩意儿也真奇怪。一个人要想精通本国语和外国语,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穷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可是要想达到一般交际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简单。”读到这里,不免会心一笑。

季羡林在德国十年的故事(留德十年季羡林)(5)

是啊,语言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东西,语言科学呢,又可以算作另外一回事儿。许多人很鄙夷我们这些外语专业的学生,认为学说一门外语、或者说交流并不费事儿,我们到底学的是什么呢?这是一门语言科学,穷其一生追逐也未必精通,只是,懂这道理的人则明了,不懂的,我也只能一笑置之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