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最佳打法(高尔夫之4上盘下盘)

高尔夫之4:上盘、下盘、尾巴,方正转身,高尔夫最重要的术,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高尔夫最佳打法?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高尔夫最佳打法(高尔夫之4上盘下盘)

高尔夫最佳打法

高尔夫之4:上盘、下盘、尾巴,方正转身,高尔夫最重要的术。

打高尔夫是用力量打,那么就需要生力和发力,如何让身体生出力量来,如何让身体通透、通畅地把力发出去。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球杆也不会生力,力是从打球的工具“人”身上发出来,就要回到人的身体来看如何生力和发力。《高尔夫之3:发力及如何发力》的文章中讲了打高尔夫是腰胯之力,讲了腰胯如何近水平扭转去实现通畅的发力,讲了握杆和站姿去如何支持腰胯的通畅发力。但是,腰胯的扭转如果是没有下盘的扭转,下盘在地上没有生根,就会上杆时身体侧移和脊柱逆转,腰胯还是一样的生不出力量来。那么就是腰胯如何生力和发力,这就是“有效转身”问题,“有效转身”才能实现生力和发力。

很多人的转身并没有生力,是“整个”身体旋转(rotate)上去的,是用脚踝骨那里为铰链点把整个身体旋转上去,下杆的时候是“整个”身体扑下来,他们看起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球就是打不远,自己感觉整个身体也很憋屈,总感觉有力无处使、有力发不出。这就是没有“转身”,或者说没有“有效转身”,虽然他们整个身体旋转把球杆转上去了,身体看起来也实现了方正地转身,照片拍出来非常的漂亮,但一看就知道他们没有转身(turn),身体这张弓并没有张紧,身体是没有力道的,球出去自然没有距离,方向也是不稳定的。

那么,人站在地上旋转(扭转/turn)要生力和发力,就如同直立在地上的螺旋弹簧。螺旋弹簧要能生力,肯定就是要拧紧,同时一端肯定要固定住,另外一端才能拧紧。而拧紧后的螺旋弹簧发力就很简单了,释放即可,顺势而为。人也一样,要蓄力就要扭转拧紧身体,下盘(螺旋弹簧的一端)要扎稳地面,上盘(螺旋弹簧的另一端)要扭转拧紧,这就是“方正转身(foursquare turning)”。高尔夫基本上所有动作要领的表象,都会在“方正转身”这里呈现出来。打球是用力量打,转身是实现蓄力和发力,方正转身是实现“有效”蓄力和发力。

先讲下身体的三截:下盘、上盘、尾巴。下盘是大腿及以下的腿脚(腿脚);上盘是大腿及以上到肩胛骨下沿水平线以下的腰背(腰胯);尾巴是肩和手及手的延长“球杆”(肩手杆)。上盘和下盘在大腿那里联结在一起,大腿既属于下盘也属于上盘,下盘是腰胯这张弓的弓臂,上盘是腰胯这张弓的弓弦,弓臂和弓弦在大腿这里联结在一起形成一张弓。肩手和球杆是尾巴,是搭在弓上的箭,箭在弓弦中央搭在弓上,手杆一体在肩膀这里搭在身体这张弓上。尼克·普莱斯说“打球是狗摇尾巴”,就是下盘和上盘结合生力和发力去摇动尾巴抽球。本霍根说“肩手是follow(跟随)”,也是一个意思。上盘和下盘联动完成拉弦张弓后,把箭射出去,腰胯扭转拧紧后,腰胯(弓弦)释放带着肩手带着球杆把球击发出去,也是同样的意思。当然,大部分业余球手是尾巴摇狗,盯着尾巴打球,用肩手打球,用上半身打球,肯定就没有距离,也因为没有力道而球就乱飞了。

很简单的道理,螺旋弹簧一端(下盘)不固定在地面,另外一端(上盘)怎么可能能拧紧呢?没有下盘的稳定,上盘怎么可能生力和发力呢?而尾巴是随动之物,是follow,不要去刻意管它。当然,大部分的高尔夫教学都是在讲尾巴,描述球杆和肩手的形态,描述尾巴要怎么摆动,大家一直盯着尾巴要怎么摆,而不去盯着摆动尾巴的动力源,尾巴怎么能摆好呢?高尔夫球员慢慢要有下盘、上盘、尾巴的概念,不能一直盯着用尾巴打球。不过,大部分的高尔夫教学基本都在教你如何用尾巴打球,绝大部分的教学都在教你如何实现球杆和杆面的形态,自然就是盯着尾巴打球,希望大家能通过自己的悟性,尽早走出这个误区。否则,你可能要在这里浪费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的时间学无所长,甚至有的人一直都没有下盘的概念,一直都是盯着尾巴在打球。很多时候,她们看起来转身转得很漂亮,姿势看起来很标准,实际上根本没有“转身”。当然,即使有人跟她们讲了,她们可能也还是会不以为然,觉得我姿势很漂亮地把球杆送上去了,身体也转过去了,球杆和身体各方面的形态都符合标准形态,怎么就说我没有转身呢?这个就“修行看个人”了,没啥办法。这就是盯着球杆和尾巴的形态打球,动作摆得再漂亮,因为没有转身,没有力道,打得时间再长,可能也还是老样子。

回到生力和发力的“转身”问题,是人的转身、是螺旋弹簧的拧紧而实现生力,这个应该不难理解。因为是“人”在转身,所以,你要明白“人”的身体结构。之前的文章说了,打高尔夫是人“双脚张开”站在地上,“双手合一”持杆,打“正前方”的“地上”的“静止”的球,把球打向身体的“左前方”,这个几何关系是死的(对右手球员)。在这种几何关系下,人的身体结构就是“类圆规”结构。双手合一持杆后手臂和杆形成了圆规的旋转臂,脚和身体站在地上就形成了圆规的支撑臂。圆规是两根臂(旋转臂和支撑臂),而人因为有宽度(大约40公分不到),双脚是张开站在地上,所以圆规的支撑臂在胯部(骨盆)那里分岔了,人就不是双臂圆规,而是支撑臂分岔的“类圆规”结构。当然,圆规的旋转臂和支撑臂都是直的,而身体这个类圆规的支撑臂(腰背和腿脚)和旋转臂(手臂和球杆)都是折线,不是直的。明白了这一点,你所有转身动作要领就都出来了,一些动作要领要呈现的表象也都出来了。因为人的“类圆规”结构,这个类圆规必须每次准确地击打到地上静止的球,所以:

1、杆头轨迹肯定要是inside inside,否则圆规在空中画圆就不“水平”“方正”了,人就会发生侧转,也就是所谓的脊柱逆转,杆下来时就不能每次准确地击打到地上静止的球(所以你需要身体补偿,补偿就不稳定了)。

2、要每次准确地击打到地上静止的球,那么你就要维持人身体的“水平”“方正”,脚跟不要抬起来,身体不要起身,头不要抬起来,这样你才能维持身体的水平,那么杆下来时击打的位置才能每次准确一致。所以,“水平”是维持身体的水平,不是叫你用手拿着球杆水平侧移地往右边推。(当然,如果上杆是走inside的挥杆轨迹,基本都能维持身体的水平,因为这样的杆头轨迹把身体压制了,只要你是用腰胯把球杆转上去,就没法起身)

2、人是有宽度的类圆规,所以杆头轨迹不是画圆,而是“椭圆”。

3、因为人有宽度,上杆自然是画椭圆,所以,自然就有引杆现象。有宽度的身体要“水平”往右边转的时候,开始半个身位杆头肯定基本是直线,只有水平走完半个身位后,才能往上(右后)转,所以,自然就有引杆现象,引杆现象是方正转身的结果。

4,因为人有宽度,所以转身的时候下盘必须要转,上盘才能转。如果下盘不转,只转上盘,就一定会发生身体侧移或者脊柱逆转(身体侧翻),否则上盘转不上去。

5、下杆是把上杆时往右扭转的身体释放回来,因为人有宽度,那么下杆时杆头接触球之前的一段距离杆头同样是走直线;击球完成后,因为人有宽度,人要往左边转身,同样还要走一段直线,右边身体才能转得过去。所以,很多教学讲的引杆、送杆,击球前后的杆头贴地飞,都是身体转身的一种自然现象,都是身体“水平”“方正”转身的结果。

很多教学老是去强调击球质量的好坏是杆头接触球前后20公分的杆头轨迹,要走直线,而不知道这是方正转身的结果,做到方正转身自然有这个结果。不讲原因讲结果,这样就把球员搞得晕晕的,就更加重了他们盯着球杆形态去打球的问题。所以,一堆似是而非的毛病,都是没有“方正转身”的问题。“方正”的英文单词“foursquare”,四四方方。方正转身,就是四四方方地转身,大开大合地转身。

同样,一堆“表象”的动作要领,也都在方正转身这里体现出来了。前面说了,因为人身体有宽度,人身体的类圆规结构,腰胯近水平面扭转实现蓄力和发力,那么杆头轨迹一定是inside inside;因为人身体的类圆规结构,杆头离开球是往后(靠近身体一侧)拉,上杆通道是高速公路通道;腰胯近水平扭转开始转身时下盘和上盘联动扭转会带着肩手杆(尾巴)往右后走时,因为人身体有宽度,所以开始半个身位(对一号木而言)杆头基本是往目标方向的反向延长线走,也就是会出现所谓的引杆现象。

什么是“方正转身”(foursquare turning),什么是无效转身?还是要从身体的结构出发,因为人身体有宽度,要腰胯近水平扭转,要实现四四方方地转身、水平方正地转身,那么下盘必须转(拧紧),上盘才能转(扭转),也就是下盘小腿的腿肚子要在拧紧,肌肉在旋紧,这样上盘才能方正地转,同时下盘也更扎实地扎稳地面。这样,才是实现“方正转身”,螺旋弹簧一端(下盘腿脚)拧紧扎稳地面,另外一端(上盘腰胯)扭转蓄力。而无效转身是下盘跟着上盘走,甚至是下盘和上盘跟着肩手走,因为很多人被转肩上杆的假象误导(《高尔夫认知体系策略心法》转肩是假象)去用肩膀发力转动肩膀上杆,就出现上盘和下盘跟着肩手走,就出现无效转身。这就是螺旋弹簧的一端没有扎稳在地面,自然就造成身体侧移上杆,脊柱逆转(身体侧翻)上杆,是没有办法充分蓄力的,这种转身就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腰胯近水平面扭转,人通过下盘拧紧、上盘扭转而实现“水平”“方正转身”时,杆头自然是指着右侧皮带方位上去;那么左手一定是自然打直的,左手不可能打弯;双手也一定是贴着身体的,腋窝下面能感觉到密不透风。

至于水平方正转身的“水平”,因为你需要杆杆击打到同一几何关系位于地上的静止的球,所以上下杆时你需要维持身体的水平态、不能侧翻,这就是“水平”“方正转身”中的“水平”。那么,腰胯近水平面扭转时,腰胯背部的水平线(皮带的背部侧)是“高度”和“水平”都不变的,会保持瞄准时的同一水平线,这样,你自然实现了转身的方正和水平。同时,你自然会稳定头部,下盘稳,头部自然稳;如果你下杆时左腿蹬地蹬直,也会自然地向后顶胯,以维持腰胯线的水平,这样可以自然地确保你稳定扎实地击打到球;同时,因为你是腰胯近水平面扭转,而不是抬起脚跟把身体顶上去以把杆转上去,你的脚后跟也不可能抬起来,下盘是很稳定的。

为什么要水平方正地转身呢?之前说了,水平就是维持身体的水平,这样球杆下来就能维持击打的一致性,每次都能简单扎实地击打到地面的静止的球。为什么要方正呢?因为人身体的类圆规结构,类圆规的支撑臂从人的骨盆那里分叉了,人张开两条腿站在地上,人往右转的时候右腿把类圆规“别”住了,往左转的时候左腿把类圆规“别”住了,画不了圆。所以,向右转的时候,必须小腿部旋紧,肌肉拧紧,这样这个类圆规才能转得过去,杆才能走inside轨迹转上去;向左转的时候,通过左腿蹬直把左胯部向后顶(维持水平高度不变),这样右侧身体才能转得过来,才不会被左腿“别”住,就这么个简单的几何关系引起的。所以,上杆时要水平方正地转身,下杆时扭转的腰胯释放带动右侧身体转身,自然会发生左腿蹬地的行为,这都是人身体结构决定的。

水平方正地转身,腰胯近水平面扭转,由于你双手贴着身体,虽然球杆从右侧身体这边转上去了,但你能明显感觉左侧身体留在左边,没有转到右边来(没有身体侧移或者脊柱逆转的身体侧翻),特别是左手明显感觉留在左边,没有举到右边来,虽然左手已经把球杆从身体右侧转上去了(由于左手贴着身体左侧,即使左手手腕到身体右边来了,你仍然能明显感受到左手留在左边,左侧身体留在左边没有转到右边来)。这样,你下杆的势就成了,很方便转身释放,特别是很方便右侧身体加速转身进攻,下杆就是顺势而为,势在必得。当然,你右侧身体能否“充分”加速进攻的核心是你左手是否能贴着身体转(《高尔夫认知体系策略心法》一号木打远的“道”与“术”)。

所以,“水平”“方正”的转身是:上盘(腰胯)近水平面扭转,下盘(腿脚)支撑上盘同步方正地的扭转(拧紧)。这时候,上盘转到一定程度,下盘同步转到右胯顶住不能继续转了,也就是引杆结束了。那么下盘拧紧到位后,继续扭转上盘,进一步蓄力,上盘扭转到什么程度,扭转到你腰背无法继续扭转为止,一切取决于你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肌肉张驰的能力,没有定数,因人而异。而不是一般教学中跟你讲的一定要杆头呈什么形态,一定要杆头指向哪里。当然,你身体素质好,就更好一点,上杆幅度可以更大一点(像PGA球员那样),身体素质不好,就不要勉为其难,你的目的是为了你自己的腰胯顺畅发力,不能舍本逐末。记得,上盘的扭转是腰背部肌肉的扭转,是肩胛骨下沿水平线以下的背部肌肉群(腰胯的背部肌肉),而不是肩胛骨的肌肉群,不是肩膀肌肉群。肩和手是尾巴,不要去生力和发力,尾巴是follow。这就是很多球员看着发了很大的力球却打不好,因为他们在用尾巴发力,尾巴都被你发力整硬了,尾巴还怎么能摆好?鞭子被你发力整硬了,鞭子还怎么抽?肩手是尾巴,是follow,保持韧性,尾巴才能摇好、鞭子才能抽好。

上面是方正转身,而什么是没有方正转身、没有有效转身?之前说过了,典型的是很多人转身时没有下盘,上杆时下盘没有转(拧紧),只是上半身在转,更多的是肩手在转。就如同螺旋弹簧一端没有扎稳在地上,另外一端怎么可能能拧紧实现蓄力呢?螺旋弹簧一端拧紧的时候,如果另外一端没有扎牢在地面,那么一端就跟着另外一端的拧紧而跟着转动。这就是业余球员典型的下盘跟着上盘跑,腿脚没有扎稳地面(人只是站在地上,而不是扎在地上),形成身体侧移上杆,脊柱逆转上杆,整个身体转身上杆(脚踝骨为铰接点),而不是下盘拧紧、上盘扭转的对抗,就无法形成有效的蓄力,就不是方正地转身,转身没有效能。因为没有下盘,螺旋弹簧一端没有扎牢地面,释放的时候下盘也是松垮的,更加重了释放时力道出不来。所以,蓄力和发力都是低效的。

因为下盘没有转(是往地上生根的扭转拧紧、不是侧移、也不是站在地上但没有生根的转),上盘就不可能方正地转,所以他们就侧翻上杆(脊柱逆转),用上半身而不是用腰胯把杆转上去,身体是拧麻花一样没有宽度的旋转上杆,这样就没有腰胯之力,所以就用上半身打球,用肩手打球,球没有距离,也没有方向。下杆时自然也会造成outside in的挥杆轨迹,下杆时需要通过身体移动来进行击球补偿,故障率大大增加。(40-70码的中长距离切杆打不好的核心原因也在这里,大量的业余球员这个距离是他们的梦魇,但很少有人会去这里找原因《高尔夫认知体系策略心法》)

另外,身体是下盘、上盘、尾巴三段,上盘和下盘组成一张弓,上盘是弓的弓弦,下盘是弓的弓臂,打球是张弓射箭,而转身是拉弦张弓,拉弦和张弓是同步的,上盘和下盘是同步联动的,而不是所谓的动力链和力的逐级传递。下杆时的蹬地行为,都是外人看起来的一种表象,打球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蹬地。右侧身体要要转身送过去,扭转拧紧的腰胯要释放发力,自然左腿要顶住,看起来好像就是左腿在蹬地,球员不要刻意去做左腿蹬地蹬直的动作,避免下盘失稳。

方正转身结束,完成拉弦张弓后,由于双手贴着身体,左手留在左边,为你下杆发力释放制造了很好的“势”,下杆时螺旋弹簧释放,顺势而为即可,势在就必得。所以,是上杆决定下杆,上杆形成蓄力的“势”,下杆是顺势而为。向右扭转拧紧的身体释放,右侧身体加速转身,把球杆送下来,击发出去,完成击球。

由于人身体的类圆规结构,释放时杆头轨迹自然也是inside inside,加之人有宽度,所以杆下来完成击球后身体自然要继续往前走一段才能完成转身,前挥和送杆是自然行为。腰胯扭转拧紧后释放同样会走腰胯释放最通畅的近水平扭转平面,杆头自然会方正地击出,力道方向自然是指向目标方向,球的方向自然就是方正的。至于杆面,只是瞄球时方正地放置好而已,谁又放不正一支杆的杆面呢?这个不需要啥技术或者能力。

因为人身体的类圆规结构,人是有宽度的,所以,在杆头接触球之前的半个身位和击球结束后的半个身位(大约),杆头轨迹是贴地指向目标方向的,那么,这段距离基本是直线的,是椭圆的直线边,所以,你球的飞行方向也保障了,这就是高射炮的炮管,高射炮的炮管保障了球击发出去的飞行方向。对于一号木而言,这段直线长一些(因为椭圆半径大),对于挖起杆而言,这段直线短一些(因为椭圆半径小),这个都不需要去纠结,是自然的现象。

同时,球的飞行方向同样是靠力道来保障的,因为力是有方向的,力道的方向就决定了球的飞行轨迹的80%,而杆面的打开或者关闭只占20%,球飞行轨迹的80%路程是击球力道方向决定的(击发方向),最后20%路程才是杆面方向决定的(球的自旋)。而力道的方向就是方正地转身释放积蓄的力量击发时形成的力道方向。

所以,方正地转身,实现了有效的蓄力、发力,以及形成击球力道的方向,自然就决定了你击球的距离和方向,而打球就是距离和方向,没有其他。所以,“方正转身是打球最重要的术”。而球杆是安装在人身上的工具,方正转身完成,上杆就完成了,任何杆在你手上都是一样的,你的转身没有不同。既然你的转身没有不同,自然所有杆的打法都是一样的,包括推杆(推杆是微型挥杆)。

所以,高尔夫球员,不要去过多关注尾巴,而要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术,“方正转身”,去练习腰胯近水平扭转,练习方正地转身,练习下盘拧紧、上盘扭转,完成方正地转身。大胆地转身,大胆方正地转身,不要担心打不中球。只要眼睛余光盯着球,把球放在你杆头释放的路径上(《高尔夫认知体系技术图解》起力点和球位),球自然会被杆头抽出去(球等着挨打而不是杆追着球打),肩、手、杆是尾巴,摆动即可,也就是swing。如果你能这样去练球,就可以不浪费太多时间,更快速地进入用棍子打地上静止的石头,打得远、打得稳。

所以,腰胯近水平扭转带着球杆走,下盘与上盘联动完成人“水平”“方正”地转身,腰胯的近水平扭转和方正转身就完成了上杆,这样你就完成了充分蓄力,杆头自然是走高速公路通道,自然有引杆现象,左手自然打直,双手自然贴着身体,上杆时自然地右胯顶住。所以,打球,要从身体出发去打球,不是从球杆形态去打球,球杆形态会随着你身体的转动而呈现自然的样子,杆的形态是一种表象,本质是身体扭转的蓄力和发力。当然,可以用杆的形态来检验你转身是否方正,所以,你可以用起杆时杆头是否指着右侧皮带方位上来去检验你的转身时腰胯是否在近水平扭转平面。

同样,你可以用现象来检查你的转身是否方正,那么,转身方正不方正的评价标准是:上杆时左手是不是自然打直的(你根本无法打弯),你能否感觉腋窝下面密不透风(双手贴着身体),杆头是否有引杆现象,下盘小腿腿肚子肌肉是否有拧紧感(一号木时明显),左侧身体是否感觉留在左边等等,这些是检验你转身“水平”“方正”与否的现象,但这些现象是通过方正转身实现的,是“果”不是“因”,实现方正转身自然就会出现这些现象。如果没出现这些现象,你就知道自己的转身不够方正,球的距离和方向都会出现问题,当然也许是身体疲劳、也许是长期不打球腰钝、也许是身体的伤病、也许是一次动作没做到位的失误,下次立即就不会出现失误了。

另外,新手不要误解打高尔夫是杆头画圆(椭圆),很多人看到书上画的杆头形成的优美的圆圈,就以为杆头是画圆,就会双手挺得笔直的,握紧球杆,挥动双臂带着球杆去画圆,这是很多初学者会这样,当然很多老球员也一直这么打球。高尔夫杆头轨迹实际是在三维空间不断移动的,并不是二维平面的圆或者椭圆。你做好腰胯的近水平扭转,做好方正地转身,杆头轨迹会是自然的样子,并不会是二维平面下方方正正的圆,只是大量的书籍给你画出美妙的圆来误导了你,给了你错误的直观认知。因此,回到身体,回到蓄力和发力,回到方正地转身实现有效的蓄力和发力,至于杆头轨迹,它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肯定不会是圆)。

所以,实现了方正地转身,就实现了有效地蓄力和发力,同时实现了球击发出去的力道方向,球的距离和方向都得到了保障,而打球就是距离和方向,没别的。当然,球飞行轨迹最后的20%阶段可能是受杆面影响的,因为杆面和力道方向结合形成了球的自旋,那么,球的飞行方向和如何瞄准以及如何做球,这就是另外的内容了。

这就是《高尔夫之4:上盘、下盘、尾巴,方正转身,高尔夫最重要的术》:

1、打球是用力量打,那么身体如何生力和发力?在打球约束条件下,人身体就像螺旋弹簧,了解身体的下盘、上盘、尾巴,以高效地实现人身体的生力和发力。如果是新手,到这时候球员腰胯能力也基本打开了,可以做出腰胯的转身动作了。【上盘、下盘、尾巴】

2、打球是用腰胯之力打,要腰胯之力打就要道法自然的让腰胯能通畅发力,那么腰胯就要做近水平扭转。要支持腰胯做近水平扭转,下盘就必须保持与上盘同步联动的扭转,下盘水平扭转拧紧(旋紧)支持上盘方正扭转,才能实现人“水平”“方正”地转身。【腰胯近水平扭转的“转身”、下盘水平扭转拧紧(旋紧)支持腰胯近水平扭转的“方正转身”】

3、人完成水平方正地转身,就实现了下盘扎稳地面、上盘充分方正扭转,就完成了充分的蓄力。如果下盘不能与上盘联动扭转以扎稳地面,只是上盘转,或者尾巴转,就无法有效蓄力,就是无效转身,转身的效用有限。【无效转身】

4、打球是用力量打,人水平方正地转身是蓄力和发力,所以,方正转身是打高尔夫最重要的术,高尔夫的几乎所有动作要领都在这里表现出来,人实现了水平方正地转身,就基本上实现了高尔夫所有动作要领。【自然出现引杆,以及肩、手、手腕、膝盖、骨盆、腿脚等的标准形态的各种表象】

5、水平方正地转身完成,上杆就自然完成,也一定是符合打球约束条件和人身体结构的自然的形态。【上杆】

6、人水平方正转身,上杆通道自然是高速公路通道。【上杆通道】

7、水平方正的转身完成,人身体扭转完成,大势已成,下杆就是顺势而为、势在必得。所以,上杆决定下杆,下杆是顺势而为,符合球员身体结构和身体能力的下杆击球和释放以及收杆。【下杆】

8、打球只有back swing和swing、上杆和下杆、向右转身蓄力和向左转身发力,至于把它切分成“起杆、上杆、顶点、下杆、释放、击球、前挥、送杆、收杆”这么多的阶段,可以进行教学分析,但打球的人切不可把自己的动作切分成这么多阶段。这就是球场上大量的球员把自己动作切分成各个阶段,击球准备时还特意观察各个阶段对不对,导致每个阶段都对,就是打不好球。打球是“势在必得、顺势而为”,上杆是造势,下杆是释放,保持挥杆的连贯性、一气呵成。也不要去管重心的转移,重心转移随着你身体的转身是自然的结果,不必多虑。【上杆、下杆】

9、业余高尔夫球员中,80%以上是40岁以上的球手,身体已经不能随心所欲了。所以,人方正转身能转到什么程度,因人而异,不苛求,也就是杆上到哪里,不苛求。前世界第一朴仁妃上杆一样杆头冲着天,因为她的体型实在不能完全充分地转过去。但,并不影响发力,只要身体能通畅地发力即可。收杆也一样,越来越多的LPGA球手并不是全收杆,这样更稳定,因为球具的发展已经可以保证击球的足够距离,收杆收到什么程度,看你自己身体的柔韧性。【顶点、收杆】

10、如何打得更远,就是如何加速下杆时右侧身体转身,同样要从身体结构去发,这就是角动量守恒定律(《高尔夫认知体系策略心法》一号木打远的道与术)。

11、把球位放好,球在你的挥杆轨迹上等着挨打(《高尔夫认知体系技术图解》起力点和球位),而不是球杆去追着球打,更不是身体跟着球杆去追着球打。

12、这样,高质量的击球就完成了,完全是以人为本、道法自然,打球的人打起来也轻松,因为完全是符合他自己身体结构来打球。打球的事就讲完了,完全没人跟你讲球杆的形态,肩手杆的形态,因为这些对你身体来说,都是尾巴,球杆已经设计好了,你的身体摆方正了,尾巴自然是方正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