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的孩子最后怎么了(故事有头也要有尾)

对于我们而言,读书是一件已经融入生活的事情,可对于古人而言那又是另一番景象。元代作家高明在《琵琶记》中写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苦读是古人读书的苦累,然这对每一个现代人而言都很正常。读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在没有义务教育的古代,读书,神圣且艰难。

记得小学课本里面有个故事,“凿壁偷光”,就是要我们以故事里的读书人为榜样,努力读书。水杯很好奇,“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具体是怎么样的,当年凿壁偷光读书的少年,后来发展得如何。故事有头也要有尾,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凿壁偷光的小孩后来怎么样了?

凿壁借光的孩子最后怎么了(故事有头也要有尾)(1)

西汉,汉武帝四处征讨,平定各处动乱,然这也导致了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匡衡幼年的时候故乡发生饥荒,为了活命他只能逃亡徐州东海承县。据史书记载推测,他很可能在此次逃荒途中失去了双亲,成为了一名孤儿。匡衡逃离家乡,在新的地方举目无亲,我们可以说他的童年充满了各种不幸,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还是想要出人头地,而摆在他面前的一条大道就是,读书学儒,以儒为官。

西汉时期,儒学经过持续改造成为了统治阶级提倡的治国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术作为治国法典。由此开始,儒学成为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正统思想,一直沿用了上千年。汉武帝时期,国家便开始实行察举制,朝廷要求地方长官推荐人才给国家,朝廷会对这些人进行统一考察决定其具体去留,而考察的内容就是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儒学成为了读书人入仕为官的必经之路。


凿壁借光的孩子最后怎么了(故事有头也要有尾)(2)

匡衡想要读书学儒,以儒为官,那就必须努力读书,但在他那个年代还没有“蔡伦造纸”,文字都是记录在竹简上面,是权贵家中才有的奢侈品,“书”并不是他一个穷小子可以拥有的。幸运的是,匡衡的乡村中有一个爱好藏书的乡亲,其名为文不识。文不识听了这个穷小子的故事后很震惊,“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文不识愿意给予这个年轻人帮助,他让匡衡来家中做佣工,以此来获得读书的机会。

凿壁偷光是在以上所述的故事背景下发生的。匡衡想要看书,然白天他得干活才有饭吃,古代的人们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都很早就休息了,黑灯瞎火,他看不清文字,也买不起照明工具。偶然间发现自己的邻居家中竟然有光,这才凿壁偷光,努力学习,成为了鼓励年轻人读书的榜样。


凿壁借光的孩子最后怎么了(故事有头也要有尾)(3)

匡衡的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了地方官员的认可,这中间可能也有文不识的功劳,匡衡获得了参加考试的权力,然连续八次考试都没能获得名次,在第九次考试的时候才获得了丙科,成为了太原郡的文学卒史。匡衡获得的名次虽然不高,但他对《诗经》的理解及其透彻,当时的文人都推崇匡衡,连太子刘爽都拜他为师。公元480年,刘爽即位,为汉元帝,匡衡被提拔为光禄大夫,后来又出任丞相,并封乐安侯。

这个时候我们要说一下西汉的封地制度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实行了郡县制,他认为周朝的灭亡就是因为分封制,给了天下的封王太大的权力了,最后这些臣子不臣就天下大乱了。刘邦获得天下之后,他认为秦朝就是亡于郡县制,推翻秦朝和击败项羽的功臣们也都等着他分地,于是刘邦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希望以此方式来让汉室永远流传下去。


凿壁借光的孩子最后怎么了(故事有头也要有尾)(4)

西汉初期,封王的权力太大,慢慢对朝廷产生了威胁,于是有了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也推出了“推恩令”来进行削藩,此后诸侯王的权力渐渐变小,再到后来比较类似后世的封王,只有收钱的权力,没有实权。

虽说封地只是名义上的土地,实际上只能收钱,然封地的大小还是决定了主人的收入多少。按照规定,匡衡的职位所能得到的封地应该是31万亩,但因为土地的测量有误,给他多圈了4万多亩。匡衡起先并不知道这件事情,后来下属向他报告这件事,他就决定将错就错,权当是捡的,于是就犯法侵占着这块土地。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官员向汉元帝举报匡衡侵占土地这件事情,汉元帝震怒,最终将匡衡撤职,贬为庶民。

凿壁借光的孩子最后怎么了(故事有头也要有尾)(5)

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小学语文老师忽悠了我们,他们只讲了故事的开头,并没有讲故事的结尾。凿壁偷光的小孩经过不懈努力之后,成为了一代名家,成为了国家的丞相,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古代的阶级制度很严格,普通人想要成为人上人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匡衡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残酷的竞争体系中一步一步的向上进发,成为了王朝的第二把交椅,那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是匡衡位极人臣之后,却又做了侵占土地的事情,我们应该从中去反思一些事情。

凿壁借光的孩子最后怎么了(故事有头也要有尾)(6)

今天水杯带大家去回顾西汉凿壁偷光的匡衡,并不是想去评价这个人物,是非功过涉及的东西太多了,不是我这个小小的历史爱好者可以去随意揣测的。水杯只是意识到匡衡到最后会做出这种侵占土地的事情,这事情违背了他的“初心”,努力学习,凿壁偷光,为的是学成人才,报效祖国,但后来还是没能守住自己最初的想法,成为了自己一开始不喜欢的那类人。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郭靖说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最近很火的一部电影,《叶问4》中,叶问说到:“我们练武之人,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要站出来,这是我们练武之人的初心。”


凿壁借光的孩子最后怎么了(故事有头也要有尾)(7)

现在讲“初心”的人越来越少,它仿佛变成了一个矫情的词汇。

医生的初心是悬壶济世,文人的初心是写出让人欣赏的文字,然现在的人们确实越来越不讲究这个东西了。水杯希望,匡衡这件事情可以让我们反思一些东西,我们当初做的各种选择,到底是为了什么,当初的一腔热血到现在是否充满了铜臭味。

找个悠闲的下午,坐在阳台,打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慢慢地阅读,说不定你就能找回最初学习文字的理由,那份欣喜,便是读书人的“初心”。

从三皇五帝开始,华夏文明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没有剧本的故事就此开始,永不落幕。我是水杯,希望我的文字为你带来欢乐。欢迎点赞、收藏、加关注,让我陪你走过历史的四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