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父亲是谁(青未了父亲与树)

文/赵连友

青未了父亲是谁(青未了父亲与树)(1)

2022年3月12日,壬寅虎年农历二月初十,第44个中国植树节。

每年这个时候,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父亲,想起父亲植树、爱树、护树的故事。

祖籍在鲁南丘陵山区,老家的东院墙下,有一棵两人合抱那么粗的老柿树,龟裂着干巴巴的老皮,树干拔地而起至两米处一分为二,分出两根粗壮的主枝干,再往上,主枝干再分次枝干,次枝干再分侧枝干,就像数理裂变,直至树冠的外围,形成一个硕大的网状围体,远一点看时,整棵老柿树就像一把硕大的遮阳伞,为老家小院遮风挡雨。

时至今日,谁也说不清老柿树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更是说不出老柿树的年岁有多少。父亲告诉我,自打我爷爷的爷爷逃荒来此安家时,老柿树就已经这般大了。年复一年,祖宗们就守候着一棵不结果子的老柿树,艰苦度日,繁衍生息,好歹熬到我爷爷辈,一脉相承祖宗香火。

解放后,父亲和叔叔兄弟俩个相继成家,各立门户。后来,叔叔在父亲的帮助下,进城定居,在煤城枣庄做了一辈子矿工。父亲则继承了祖业:半间破草房和一棵老柿树。

天无绝人之路,说来也怪,在父亲的精心调理下,百年老柿树竟然开花结果了,并在灾荒之年救济了一家人的性命。

俗话说,七月的核桃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黄了皮。秋天,成熟的柿子,就像一盏盏小灯笼挂满树梢,可把我们一家人给乐坏了。我们家的日子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转机,并渐渐好起来。

家中分得了土地,父亲投工村里出劳动力给我们家盖起了三间大草房,垒起了过人高的院墙,安上了大门,家,这个时候才真正算个家,成为我们生命归宿的温暖殿堂。

记得有一年,一位外地来的算卦先生路经我家,讨了一顿饭吃,也许是觉着过意不去,非要送给父亲一句话不行,说院中有树犯一个“困”字,树是祸根,应该刨掉才是。

父亲不信那个邪,依旧摆弄着老柿树,春华秋实,果子结的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多。父亲每年都会把柿子做成柿饼、柿干、柿煎饼、柿皮子等美味,除了留下极少一部分给我们解馋,大多数都换成了我们的读书钱。

再后来,父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了二十多年的生产队大队长。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我大哥在全公社第一个考上了中专,吃上了国库的粮食。随后,我们兄弟姊妹六人,陆续走出学校,走上了工作岗位,各自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父子、婆媳、兄弟姊妹、妯娌之间和谐相处,日子过得也都说得过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时间到了农历一九九四年五月初二日,父亲终因一生辛劳成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73岁。

青未了父亲是谁(青未了父亲与树)(2)

不知道是天意还是纯属巧合,父亲去世的第二年,由春到夏,眼看到了父亲一周年的祭日,家中的那棵老柿树再也没有长出一片叶芽。树的干裂出了许多深深的口子,躯干干瘪,再没有了往日的生机。

静静的夜晚,我沐月于已经枯死的老柿树下,望着瘦瘦的树影,脑海里浮现出父亲临去的影子。

驼背如弓,俯首面地。每每忆起往事如烟,忆起父亲宽厚温暖的胸膛,慈祥近人的面孔,忆起父亲用肩和手给我们一家人带来的温暖与欢乐,心中阵阵痛楚,泪水长流难以控制。

我的父亲是一位极普通的父亲,他以瘦弱之躯挑起我们这个多口之家,节衣缩食供我们读书,培养我们长大成人。父亲常教导我们:要堂堂正正、本本分分地做人,教导我们要善待人生,珍惜大好年华,像老柿树一样,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多做贡献。

父亲走了,我家的老柿树也死了,睹树思父,悲痛不已。

父亲走了,他善始善终地走完了自己和善勤劳的一生,为晚辈做出了榜样。我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父亲,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父亲一生喜欢种树,老家小院的四周,栽满了刺槐、国槐、金楸、香椿、皂荚、石榴、柿子、桃、杏、枣等树木,样样树木枝干粗壮,树冠硕大,枝叶茂密交错。

小院的春夏秋冬,景致最好时莫过于夏天了,枝丫遮荫避暑,打扇送凉,是绝好的纳凉之所,因而常引来邻居们一起分享这大自然赐予的浓绿清爽。每有风雨侵扰,树们便折腰低头、遮风挡雨,表现出无所畏惧、坚定不移的英雄气概。

最让人伤怀的是秋天,秋风无情,把辛苦劳碌一生的叶子,摧打得遍体鳞伤,硬生生地从满怀痴情爱意的枝头扯下来,随风飘荡,悄然而逝。

青未了父亲是谁(青未了父亲与树)(3)

爷爷的人生非常不幸,自幼丧父,跟随母亲背井离乡,寄居其姥姥家,于苦难中长大成人。他一生最大的信念就是置田宅、种树木,造福子孙。即便是在吃糠咽菜的苦难岁月里,爷爷始终不忘节衣缩食,攒钱修宅栽树,并把这一做法当作传家宝传给了父亲,父亲又传给了我辈。

在土地瘠薄、十年九旱的贫困山区,种树是十分辛苦的。先要精心育苗,移栽时要事先刨好树坑,和着淋漓的汗水埋土、踩实、浇水,还要经常给小树中耕除草、灭虫、打叉,精心呵护,使其健康成长。

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带着我们上山一起种树,他曾教导我们:“一棵树,就是一把伞,就是一根梁。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自家子孙得到了固然好,别家的孩子得到了也不孬。总归,比这光秃秃,连鸟歇脚的地方都没有要强得多的多。”

青未了父亲是谁(青未了父亲与树)(4)

如今,父亲虽然已早不在人世,但是,他亲手种植的金楸树,依然根深叶茂地生长在故乡的山坳里,有的树已经被列入古树保护范围,挂上了保护牌,为家乡的绿水青山增添了浓墨重彩。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赵连友,山东枣庄人,业余文学爱好者,《国家诗人地理》签约诗人(作家)《中国草根作家》签约作家、《家乡》杂志签约作家,山东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枣庄市诗词学会理事、山亭区分会会长。喜欢与文字为伍,坚持业余创作40余载,在国家、省、市、区级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600余件,有80余件作品入选作品集或获奖。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壹点号当代散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