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杨令公结局(两次打败过杨令公)

宋初的武将,口口相传到如今、神一般存在的人物,问一百个人、至少有九十九个会告诉你,那当然是杨继业、杨令公、杨无敌了,杨家将那可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啊。

不过,我们今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却不是杨令公,但是又和杨老将军却有着不可回避的关系,因为他曾经打败过杨令公,不是一次,而是两次,杨令公是杨无敌,那他必然是一等一的战场高手无疑。

让我们揭开这个无敌将军的神秘面纱,他就是北宋名将、文盲将军党进。

党进比起演义中的高光人物杨令公,算是籍籍无名的,和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那些声名显赫的军头们相比,也没有多少知名度。

因为他出身寒微,早年是后汉大将杜重威的家奴,他的职场之路就是典型的从奴隶到将军。从底层的奴隶到威风的将军,除了能打没有别的捷径。这也说明了一个浅显而又实在的道理,穷人家的孩子要出人头地,必须要有真本事、必须要不惜力、甚至必须要能拼命

历史上真实的杨令公结局(两次打败过杨令公)(1)

党进就这么提着脑袋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供职的公司从后汉到后周再到北宋,从大头兵一路拼成了节度使,在北宋刚刚建立的时候,节度使这个头衔还不是荣誉称号,还是货真价实有职有权的地方军政长官。

敢说党进的身份和地位是挣出来而不是混出来的,这里有必要把杨令公这尊军神请出来做个见证。

宋太祖要统一全国,其中一个要消灭的割据势力是盘踞山西太原的北汉,而杨令公当时就是北汉的大将。

宋太祖亲征北汉、围困太原,在城池的四周布下四座大寨,其中城东军寨的主帅就是党进。党进当时在全军中的身份是副帅,实际军职是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相当于步兵总司令。

杨令公是何等样人,他知道宋军远道而来,最有效的战法就是趁宋军人困马乏、立足未稳,突然发动攻击。果然,杨令公先发制人,带领数百骑兵突然袭击。

能打的将军、快速的骑兵、突袭的掩杀,党进这回必输无疑了吧?可是非也!党进仓促应战,却临危不乱、绝地反击,打得杨令公落荒而逃。

而更让杨令公引为奇耻大辱的是,被追击得无处可逃的他跑到太原城下,不得不藏在护城河里,然后被城中北汉守军用绳子拉上城头,才幸得逃脱、幸免于难。而这也是杨令公军旅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失败。

杨令公没想到的是,他很快会在为数不多的失败记录再添一笔,而且打败他的对象还是党进。党进似乎就是杨令公的克星。

几年后,北宋第二次攻打北汉,党进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骑兵总司令担任全军主帅,再次遇到劲敌杨令公,再次让杨令公损失几千人马、败回城内。

党进面对强敌杨令公,特别是第一次被杨令公偷袭的时候,可不可以失败?从常理来说是可以的,失败了也是解释得通的。因为杨令公是天下无敌的名将,因为杨令公是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的突击,因为宋朝后来的战争也是一输再输总是输,党进完全可以输,也可以为自己的输找到理直气壮的借口。

可是党进知道,他不能输,因为宋太祖不想输,他们千里迢迢从开封跑到太原,带着这么多军队、投入这么多粮草,就是为了拿下北汉、扩大地盘。

如果因为遇到的是杨无敌,因为杨无敌是突袭,就理所当然地失败,那么这次军事行动的意义就变得毫无意义,那么宋太祖就会无法实现他的战略意图、就会无比地失望。

所以,党进领悟了宋太祖的所思所想,从而拼尽全力地赢得了胜利。狭路相逢勇者胜,杨无敌遇到了真敌人,党进也取得了胜利。

他此前一路走来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应该也是这么争取来的,应该也有很多看起来不能胜利最后却取得了胜利的。

职场有很多胜利,就是这样看起来不能胜利,最后却拼力夺得了胜利。这样深刻理解领导意图、能打恶战、敢打硬战的将军,对开疆拓土打江山的宋太祖来说,怎么能不喜欢呢?

史书上对党进的记载,在这两次著名的战役过后,突然画风突变:杨令公自然要成就一代又一代的传奇,其他各路将帅比如高怀德、石守信、王审琦等在帮着拓展和巩固大宋的天下后,被赵匡胤一桌酒席杯酒释兵权打发回家享清福了,而党进却开启了自己搞笑、装傻的篇章,好像大事、要事都开始和他绝缘了。

一个威风八面的将军怎么突然变成了自娱娱人的脱口秀演员?

先来看他在主子赵匡胤面前的表现,这是他最看重、也最管用的上下级关系。

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会看到朝会之上,文武大臣双手举着一个长长的白板,这个专用工具叫作笏板,臣子们把要向皇帝汇报的各项事务的提纲写在上面,充当提词器的作用。

历史上真实的杨令公结局(两次打败过杨令公)(2)

党进看样学样。可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不识字,文盲当然不能写笏板。可是党进坚持要像有文化的大臣一样,在朝堂上举着笏板,他不能写可以请会写的人代写。

下面这个流传至今的故事发生在党进担任禁军首领时,党进早早请人把他管理的禁军事务都记录在笏板上,包括兵员多少、装备多少、粮草多少,等等等等,总之是一大堆各种各样的数据。这样枯燥的文件,像党进这样的丘八怎么能记住呢?

等到赵匡胤真问起这些数据时,党进脸涨得通红,说不出一个字来。

这要是换做别人,这下最多是趴在地上磕头谢罪而已,可党进不是别人,他既不趴在地上也不磕头谢罪,而是一把将笏板扔在赵匡胤手里,瓮声瓮气地说道:官家想要知道的东西都在上面写着呢,您自己看吧!

这要是换做别人,赵匡胤必定会勃然大怒,局面必定严重失控,可是党进不一样,赵匡胤反而笑着说道:这是党进的朴直啊,朴实耿直,心里没有弯弯绕,想什么就说什么、就做什么。

还有一年的秋天,朝廷派遣党进到边关去带兵驻守。赵匡胤体谅他不识字,特意给他传话,你去边关之前,不必像别人那样到我这里来辞行了。

党进一听,这可不行,这不是看不起我吗?这不是疏远了我和皇帝的关系吗?别人能做我党某人怎么就不能做?我能做!他请人把他想对皇上说的客套话、心里话都写在笏板上,然后认认真真地把这些话一遍又一遍地背了下来。

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古人的书面语和口头语不一致,那些文绉绉的话,党进听不明白看不懂,背起来不容易忘起来快,等到他站到赵匡胤面前时,不知是激动还是紧张,他把笏板上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看到党进窘迫的样子,所有的文武大臣哑然失笑,因为赵匡胤在上面端坐着,他们不敢放肆地笑,大家这是看党进的笑话呢。

可是党进不为所动,大风大浪、千军万马都经历过,这点事算什么!遇到尴尬,自己不尴尬就是别人的尴尬!党进突然冒出一句: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这话的后半句是要皇上保重身体,前半句不知所云。

赵匡胤看他说得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挥了挥手让他走了。他知道党进是个怎样的人,能坚持说出这样的话,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可恰恰是这种胡言乱语,彰显的是党进对赵匡胤的关心。虽然傻,但是傻得实诚、傻得可爱。

后来有人问党进,太尉您怎么冒出这么两句不伦不类的话?党进自信地回答说,我看那些酸腐文人们都这样掉书袋,我也在皇上面前掉一掉。

赵匡胤哪里在乎他党进读没读过书、掉不掉书袋,他大概又一次感受到了党进的朴直。不读书、装着还读过书的党进才是他喜欢的。

搞定了大老板,党进还会不露痕迹地讨好到二老板。

二老板是谁?是开封府尹、实权人物、晋王赵光义,后来他在大老板赵匡胤之后又成了大老板。

党进没仗打的时候闲得慌,闲得慌就爱管闲事。他在京城里巡逻时,看到老百姓有人养宠物、珍禽奇兽,就非常反感、非常生气,不但要放走这些动物,还会批评养宠物的人:你们这些人真是吃饱了撑的,花钱买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还花钱给它们买吃的东西,你们就不能有点孝心,把这些钱拿来给你们的爹娘买肉吃!

老百姓当然不敢和他对着干,只好乖乖地听他骂人、老老实实地把动物放走。

不过有一次他遇到了狠角色。这个人举着一只鹰在街头溜达,横着走,党进看这人比自己还横,忍不住又过去骚扰人家,不想这人不阴不阳地对他说道:这可是晋王家的鹰!

历史上真实的杨令公结局(两次打败过杨令公)(3)

听到这话,党进翻脸比翻书还快,满脸怒气瞬间变得阳光灿烂,话锋一转说道:啊哈哈,是这样啊,你们可要好好对待这只鹰,别让它饿着了、冻着了、伤着了!人家果然有横着走的底气。

党进这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吗?当然不!在众人的哄笑声中,党进憨憨地向赵光义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善于见风使舵。

党进还有一些和小人物打交道的故事,在别人看来都是笑话,可也许党进在其中就玩了心机。

一次天降大雪,党进在军帐内就着炉火吃肉喝酒。晚来天降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多么惬意的没事!

党进在大帐内喝得浑身燥热、大汗淋漓,突然摸着自己的肚子、面对着帐外纷纷扬扬的大雪感慨道:这大冷天的,我却浑身冒汗,这天气太不正常了!

帐外站在冰天雪地站岗执勤的军士听到这话,气不打一处来,应声答道:在卑职这里,天气倒也正常!那可不是,你待在暖暖和和的大帐里喝着小酒,我在天寒地冻里忍饥挨饿,到底是谁不正常呢?这军士对党进还能有好脾气吗?

还有一次,党进在街上闲逛,碰到唱戏的,一时兴起,把那戏子拽过来问道:你唱的是谁呢?

戏子老老实实地回答:小人唱的是韩信的故事。

党进一听,勃然大怒:你当着我的面说韩信,你见到韩信还不知道怎么说我呢,你这个两面三刀的人!

党进的话把唱戏的和看戏的都整懵了,这都哪跟哪啊?说得着你吗?

党进这样做,给人的印象就是,他不知道韩信,他不懂历史,他没有文化,他就是一个文盲。

我们都知道有个词叫“藏拙”,就是人在职场混、在领导面前表现的时候,要尽量把长处发挥出来、把短板掩盖起来。

这是人之常情。可是党进的做派,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他时时处处都在展示自己的愚昧无知、幼稚可笑,这不是藏拙,这是主动露怯、露拙。党进这是不是疯了!

当然不是!党进是个通透的粗人。他完全懂得职场的进和退:该进就积极地进,比如大宋王朝攻城略地的时候,他知道赵匡胤用得着他,他就拼了命地打,连军神杨无敌也败在他的手下。这是进取的姿态。

该退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退。他知道天下安定之后,赵匡胤最讨厌、最害怕的人就是有能力、有头脑的武将,他自己就是这么上来的,他担心别人也学他。

这一点历朝历代都有,宋朝最为明显,所以赵匡胤办了一场名垂青史的酒席,在推杯换盏之间解除了帮着他打天下的那些将军们的兵权。

所以后来宋朝的大将狄青、岳飞都受到朝廷和皇帝的猜忌,狄青是忧郁而死,连大文豪欧阳修都弹劾他;岳飞干脆是被皇帝害死,罪名是“莫须有”。

所以宋太宗赵光义北伐辽国的时候,前线将领毫无自主权,他们手里拿到的都是皇帝事先发给他们的阵图,不管战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都必须按照阵图作战,而不能随意变更战法,这样输了也没有责任。他们忘了兵法上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是担心将领坐大、不好控制。

党进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在皇帝面前表现得什么都不懂,和部下关系也搞不好,甚至被世人看笑话,总之是一无是处。因为只有这样的党进,才让皇帝和朝廷放心,他在官场才过得安生。

党进知道,战场和官场截然不同,战场上要拼命才能保命,官场上要退让才能生存。一个年纪轻轻就和赵匡胤早年一样做了节度使的人,一个能担任攻伐敌国主帅的人,怎么可能无知得像个小丑?他只不过比别人活得明白而已。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