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

太监,是封建王朝的产物,也是皇权的附属品。

我们往往会在各种古装宫廷剧里,看到他们掐着嗓子尖声尖气地喊着“娘娘”的身影,不论白天黑夜都奔忙在各个宫殿中。

但是,有没有人想过,深宫中主仆分明,这些卑微的太监们又是如何让自己在繁重的劳动中始终保持精力旺盛神志清醒,而不至于触怒贵人,身首异处的呢?

最后一个在世的太监孙耀庭给出了他的答案:一颗小小的苍耳。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难不成苍耳有什么奇特的药效?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1)

孙耀庭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封建王朝的太监制度说起。

(一)悲催的太监

如果要在清宫里举办一场比惨大会的话,太监们绝对能排的上号,甚至可能一举夺魁。

宫女们到了年纪可以被“放出去”嫁人生子,过上正常的人生;侍卫们更往往是官宦人家的子弟,备受皇帝信任。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2)

清朝太监

但太监们却不一样,他们身体残缺,不可能得到常人的幸福,甚至连皇帝对他们都少有信任,顺治皇帝命令太监除了替皇帝办事以外,一步也不许踏出宫门。

康熙帝也说他们“性情与常人异,只是备宫中使令耳”,明明白白地把他们看做满足宫廷需要的工具。

甚至对大学士直言道:“太监不可弄权,事发即杀之。”

而作为宫廷里的人形工具,他们所承担的劳动也是十分繁重的。

他们要根据皇帝的命令和需求,承办宫里所有的包括礼仪、祭祀、传递文书、管理钱粮、为宫内妃嫔养狗遛鸟、烧饭煮茶、打扫卫生等等各种事务,甚至连开关门都包括在内。

当然,宫内贵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太监。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3)

清朝太监

除了繁重的工作以外,太监还受着十分严苛的规则制约,不许太监们赌博、偷盗、逃跑、丢失物品等等。

除了这些正常的规章制度外,太监们还不允许钓宫中鱼虾、不允许谈论宫中的事情、不允许有丝毫的失礼。

甚至如果太监们无法忍受痛苦自尽,都无法结束人生的苦难

如果他们侥幸自尽失败,存活下来,就要被发配去伊犁地区当奴隶,而即使是死了,也要被曝尸荒野,被鸟兽啃食,死也不得安宁。

那么,如果某个倒霉的太监不慎触犯了禁令,他会怎么样呢?

最轻的是仗责,仗打分两种,一种是由敬事房或者各处行刑,另一种则是直接由本处仗打。

往往,犯了错或者惹贵人们不悦的太监们会被仗责四十、乃至六十以及更多,即使侥幸没有被打死,也要带着棒疮活一辈子。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4)

清朝太监(剧照)

珍妃一案中,慈禧就曾经一次活活打死四十多个太监,惨叫声不绝于耳,其场面惨烈异常。

犯下更严重错误的太监们可能会被发配到苦寒之地,如伊犁、黑龙江、盛京等地给兵丁当奴隶。

要知道,当时的黑龙江等地可是没有集中供暖的,冬天动辄零下十几度甚至几十度,比冰箱还要冷得多。

对于这些犯了错得不到照顾得太监们来说,几乎等同于另一种死刑。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5)

慈禧和太监们

但是,他们甚至还是比较幸运的,至少还有活着的机会,没有被直接处死,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

但即使面对如此严苛的规定,想要当上太监的人却还是络绎不绝,因为相对于民间的贫穷与饥饿,皇宫简直就是梦想乡。

许多家境贫困的人争先恐后跑去报名,而一些实在没钱没办法打通关节的人,为了进宫当上太监,选择了自己净身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6)

孙耀庭

孙耀庭就是其中之一。

(二)荒诞悲喜剧

孙耀庭这个名字,往往和荒诞联系在一起。

他一生的命运都和已经覆灭的清王朝捆绑在一起,甚至连“耀庭”这个名字,都来源于覆灭的王庭。

1902年,孙耀庭诞生在天津静海县西双塘村,他的父母怀着真切的期待,给他取名叫“留金”,希望他能留住人生的富贵。

但是对于一个家徒不完整四壁的农民家庭来说,最接近黄金的,也就只有人中黄了。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7)

左起第一位是孙耀庭

不过,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他和宫里的大太监总管小德张同乡。

对于常年吃不饱肚子的孙家来说,小德张简直就是行走人间的财神爷,他随手漏出来的,都够孙家吃半辈子。

除了令这个农民家庭无法想象的富有以外,小德张的权势也是他们所渴望的。

当地财主仗势欺人,孙家父亲和他吵了一架,却不料被送进了县衙,出来以后又被赶出了村子。

此时的孙家甚至连不完整的四壁都没有了,他们到处流浪,乞讨度日。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8)

孙耀庭

思前想后,孙留金觉得,想要吃饱肚子,最好还是能进宫,哪怕伺候不了皇帝,伺候个娘娘妃子,至少也能得着点剩饭吧,和命比起来,这个子孙根又能算得了什么。

于是,他就自己净了身。

等他从痛苦和昏迷中醒过神来,才听到惊天的消息,清帝退位了,现在已经是民国时期,没皇帝了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9)

右起第一位是孙耀庭

净身没夺了他的性命,这个震撼的消息险些把他吓死。

好在他观察了一会发现,虽然皇帝退位了,可民国政府签订了优待条约,溥仪和他的家眷们依旧生活在紫禁城里,虽然说以后不能呼风唤雨,可依旧是养尊处优。

也就是说,他这个新诞生的太监居然还能派的上用场。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10)

溥仪

不过,孙耀庭并没能直接进入皇宫,他先是伺候了几年溥仪的皇叔,后来才经人介绍进了故宫。

不过,皇宫里的日子和他想象的并不一样,他刚进宫地位卑下,伺候的既不是皇帝也不是娘娘,而是别的太监。

不过不管怎么说,孙耀庭终于是离他原定的目标进了一步。

不久以后,他经人举荐去了端康皇贵太妃宫里的戏班子,终于被赐了一个正式的名字,还得了赏钱。

乐极生悲,孙耀庭给师傅戏班总管张老爷送饭的时候,打破了老爷的碗。

当时孙耀庭年纪还小,直接对张老爷哭道:“我把您的饭碗给砸了!”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11)

抬着慈禧的太监

一听这话,张老爷怒不可遏,给孙耀庭一顿痛打,打得他半个多月不能走路。

张老爷生气倒不是因为一个碗,而是因为清宫里最忌讳讲不吉利的话,尤其是他们这群太监,更是要时刻注意。

不能冲撞了“殿神”,年年要去假山附近放供品拜“堆绣”,方方面面都要讲究吉利。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12)

清代太监(剧照)

就连倒洗脸水和打开库房门时都要提前喊一声才能做事,否则都要冲撞“殿神”。但吉利没能保护他们,张老爷子不久后就死了。

后来,孙耀庭又去了婉容皇后身边伺候,每天夜里都要“坐更”,也就是值夜,守在屋外的走廊底下,随时等着皇后的传召。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13)

溥仪皇后婉容

清朝虽然已经结束,主仆间的尊卑却没有一丝松动。

孙耀庭有一次曾和别的太监说起婉容和溥仪的事情,却不巧被溥仪听到,他拉着孙耀庭的耳朵进屋,厉声喝问他们到底说皇帝什么了?

孙耀庭不敢承认,溥仪竟直接掏出手枪顶在他头上,把孙耀庭吓得连连磕头,额头上都肿起一个大包。

幸运的是,从某方面来说,婉容确实算是一个和气的主子,常常赏赐这些小太监们,有时是点心,有时是旁的零碎。

孙耀庭曾经偷吃过御膳房送给皇后的点心,可巧,那天晚上婉容刚好醒来要吃东西,他只好和同伴一起赶紧跑到御膳房找了四盘饼干送上去,事后也并没有被处罚。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14)

清代太监(剧照)

但不幸的是,婉容也只是清王室最后的陪葬品,她或许不愿意作恶,但包括孙耀庭在内的太监们仍受着死去王朝的约束。

而清王朝对太监们的规定里就有一条:“有不勤慎坐更磕睡误更者”,重责四十仗。

孙耀庭是挨过打的,他不想再挨一次。

(三)救命的苍耳

但是,人的意志往往抵不过生理需求,缺少某个身体零件并不能让他变成昼伏夜出的猫头鹰,半夜值班,该困还是要困的。

打呵欠揉眼睛又实在不雅观,怕是随时会冲撞小心眼的“殿神”。

于是,孙耀庭每到值夜的晚上,只能拼命让自己保持清醒。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15)

孙耀庭

可值了几次夜以后,他发现和他一起值班的老太监怎么就能一点都不困,静静地站上半天,眼睛还睁得大大的,简直像是换了个物种。

这可是个保命的本事,孙耀庭问了几次,老太监却都不肯说。

直到他实在害怕因为不小心打瞌睡被活活打死,找了个机会灌醉老太监,脱了他的鞋才发现,这双看起来和官员皂靴相差仿佛,穿在每一个宦官脚上的鞋里,居然放着一颗小小的苍耳。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16)

苍耳,一种种子带刺的野草,生长在北方广袤的土地上。

鞋子里踩一颗苍耳,从外表上看不出异样,也不会发出声响,可每当值夜的太监困了,只要一踩满是小刺的苍耳,马上就能清醒过来。

只要主人一声招呼,他们马上就能精精神神地迎上去。

和一条命比起来,鞋子里踩个苍耳的不适已然不值一提。

此后,包括孙耀庭在内的太监宫女们纷纷效仿,他们穿着和官员相似的皂靴,可官员的鞋子里是柔软的鞋垫,而他们的鞋子里确实一颗尖利的苍耳。

这颗苍耳仿佛牵系在他们脚上的镣铐,成了他们地位卑下的奴才身份的证明。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17)

孙耀庭

1924年,孙耀庭出宫,他在故宫里以奴才、工具的身份待了整整七年。

直到建国后才摆脱了太监、奴才的身份。

1993年春天,孙耀庭第二次以游客的身份走进故宫,再一次看遍自己曾经工作的地方。对众人讲述着自己在皇宫里工作的日日夜夜。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18)

孙耀庭

结尾:

幼年时的孙耀庭曾经渴望过紫禁城里的繁华与富饶,并最终在这座皇宫里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当最后一次走出紫禁城时,他站在金水桥上,凝视着已经没有皇帝的故宫。

而挂在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也静默地俯视着这个不合时宜的太监,不合时宜的老人

参考资料:

[1]兰洁. 在世太监孙耀庭遊宫记[J]. 紫禁城,1993(04):40-42 10 23.

[2]李学成. 清朝太监典制述论[J]. 满族研究,2012(04):90-95.

[3]王树卿. 清朝太监制度[J]. 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02):3-12 20.

[4]王树卿. 清朝太监制度(续)[J]. 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03):58-68.

[5]陈捷先. 清朝太监何以为祸不大?[J]. 领导文萃,1994(08):45-46.

[6]余淼. 中国古代鞋履趣谈之——中国古代宦官鞋履文化[J]. 西部皮革,2021,43(17):153-15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