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悬崖之上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忍不住写了第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

尽管平时也会浏览一些影评,但我几乎从来没有写过关于影视剧作品文章。昨天看过张艺谋的新片《悬崖之上》以后,总感觉有那么一点“意犹未尽”,不吐不快。

电影悬崖之上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忍不住写了第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1)

对于我们这些历史爱好者来说,近现代史上惊心动魄的情报战是不可错过的一段精彩篇章。因此我对于谍战片也算情有独钟,不敢说自己有什么独到见解,但还是有一些观影经验的。

张艺谋导演的这部《悬崖之上》,总体上来说,画面很精致,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情节跌宕起伏,总之非常精彩。当然,但是之前都是些废话。但是:我认为这部电影缺乏逻辑性,尽管细节处理得很精致,但是很多地方在有逻辑上的漏洞。也许这就是我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总感觉到别扭的原因。

电影悬崖之上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忍不住写了第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2)

张艺谋

下面请跟着我一起来看看,我所认为的不太符合逻辑的地方,或者说应该是我还没有看懂的地方。纯属个人目前的理解,不涉及其他方面的问题。

倪大红饰演的高彬一出场,那气势,不怒自威,力压全场。不过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他手里那只不锈钢小酒壶,几个人轮着喝了一口。后来,余皑磊饰演的金志德在行刑之前,仰脖子猛灌,还能连喷六口。当时我感觉这小壶也太能装了,因为以前我也有这么一个小壶,目测和高彬这个差不多大小。说实在的,装不了多少。当然,这里问题不大,也许人家在屋里又灌酒了,只是没告诉咱们。

电影悬崖之上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忍不住写了第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3)

接下来就是佩服鲁明了,李乃文饰演的那位,这哥们儿胆子真大。老金最后那枪,罪犯没死透,鲁明笑他枪法不行,接着过来补了一枪。仔细看,鲁明单手从枪套里把枪拔出来,没有上膛,直接开枪,也就是说,鲁明把枪别腰里的时候,就压着火呢。这进进出出,站起来坐下去,他就不怕走火!

电影悬崖之上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忍不住写了第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4)

无需上膛,一直压着火呢!

张宪臣等一行人,伞降到5203地区,从地图上看,这里目前是俄罗斯境内,兴凯湖南部山区,距离哈尔滨大约不到500公里,所以他们不可能步行过去,只能乘坐火车。他们应该是在绥芬河上的车,当时绥芬河有没有火车站没有查到,但问题不大。

上火车之后,出现了本剧的第一个巧合,两队人兵分两路,遇到不同的情况,后来在同一天,乘坐了同一列火车,在同一个车厢里,还能在坐下来第一眼就看到了彼此。当然毕竟是巧合,怎么巧都应该看做合理,要不然怎么叫巧呢?

列车行驶过程中,张宪臣到厕所做了暗号,但在王郁进去之前,谢子荣抢先跑了进去。从后面的剧情我们可以知道,谢子荣来了,那么由此可以断定,哈尔滨特务科来的人绝不止周乙和鲁明。至少得派人盯着谢子荣,关键时候还得能配合周、鲁二人。

电影悬崖之上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忍不住写了第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5)

在列车即将到达牡丹江车站的时候,小兰被特务科的人发现了。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特务,肯定不是高彬的人,因为特务科如果要动手,怎么可能就让他一个废物出来呢?他是一个铁路特务?类似今天的铁路警察?不过售票员也不认识他,这个人身份,以及出现的时机,总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另外,小兰也是在苏联经过严酷训练的高级特工,在火车上是如何被一个普通特务看出来的,况且小兰还是背对着这个人,也没有起身走动过。这个不知道哪儿来的特务,仅看后脑勺就看出端倪了,不简单。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终于明白,这位帅气的特务哥们儿,悄无声息的出现在列车上。然后,凭着过人的直觉发现了共党分子,然后凭着自己的真本事被人家干掉,又被扔到了窗外。他的出现好像就是为了让张宪臣和小兰完成一场精彩的车厢格斗,当然也为小兰后来的逃生打开一扇窗户。

这哥们儿悄悄地来了,然后又悄悄地走了,没来得及挥一挥衣袖,只带走了几片车窗玻璃。活着的时候没人管,死了之后也没人问。一般谍战剧,前面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人物或者情节,中途消失,往往是为后来的剧情做伏笔。出于习惯,直到电影结束,我心里还牵挂着这哥们儿……

电影悬崖之上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忍不住写了第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6)

特务科的

列车到达横道河子的时候,好像两节车厢的人都要下车,就张宪臣和小兰是到哈尔滨的!张宪臣想办法换了两张票,回头竟然找不到小兰了,然后就自己走了。并且,全副武装上车的大批军警,真的是只查票,而且只查哈尔滨的。查到手持哈尔滨车票的就抓,到横道河子的就放出站。

当然,也许张宪臣当时突然意识到,敌人可能已经知道他们是一男一女,所以在一起很可能有暴露的危险。但你好歹也把票给小兰送过去啊,毕竟小兰从人群里钻出来的时候,前面人还很多。你俩别一起出站不就行了吗?

然后,张宪臣就出站了,小兰没票,下不了车,列车开了之后,小兰从刚才特务留给她的那个窗口跳了下去。看当时火车行驶的速度和外面的环境,应该已经出站了。那您绕点路,从郊外进城不行吗?干嘛还要沿着铁道再摸回军警密布的车站呢?

小兰意外被一名掉队的警察发现了,这个警察也不喊,直接就开启格斗模式。最后被小兰连开两枪干掉了,我看了几遍回放,确定当时没有火车鸣笛。这枪声竟然没人听到。

电影悬崖之上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忍不住写了第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7)

两组人先后到了哈尔滨,我们再来看二组。王郁和楚良受到了高规格接待,下了火车之后,坐上了高档SUV,被送到原来的一座高档别墅。

老金和老周路上的对话也很有意思。老周在车上问老金,一下子去那么多人,不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吗?老金冷笑一声:都说那宅子邪性,别说人了,鬼也不去啊!这句话应该是编剧犯了一个语言逻辑上的错误。老周问的是会不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老金回答的却是“那宅子”没人去。

电影悬崖之上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忍不住写了第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8)

周围的人

按照正常的语言逻辑来推的话就会出现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老周的意思是哪宅子都快荒了,平时去的人少,万一引起周围邻居的注意怎么办。老金的回答是,那宅子平时鬼都不去。那么一下子去五六个人,肯定会引起邻居注意啊!我想编剧想表达的意思是说,那里一大片区域都很荒凉,周边也没人去,所以不会引起别人注意。可老金的主语是“那宅子”,并没有说明周围有没有人。

还是这个安全屋,在日本占领的哈尔滨,找这么一座潜伏的房子,目的就是为了隐蔽,应该越低调越好。张导您给这个平时鬼都不去的豪宅配两个门卫是啥意思?还是在门口站着,门柱上还亮着灯。汽车开进门的时候,我们观察门外,明显有建筑物,而且有灯光,这说明周边有邻居。

电影悬崖之上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忍不住写了第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9)

这俩门卫是什么规格啊?

这个细节不是太重要,也没必要纠结,但给我的感觉是还是比较突兀。

下一个环节就是密码母本。和很多网友一样,我也有同样的一个疑问,既然张宪臣已经提前知道要分组行动。为什么自己这一组没有备份,再去买不是很危险的事情吗?

经常看谍战的朋友应该知道密码母本的重要性,楚良,竟然将它随意地放在了外衣口袋里。被女特务小孟提出来看了之后,又放回去,楚良和王郁没有一丝察觉。

而且,他们身上就带了这么一本书,人家自然一下子就猜到了这是密码母本。从后面的剧情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封面是个封套,楚良就没有想到扔掉它,或者换掉它,也不至于被人家一眼就看出来。总之,如此重要的密码母本一点保护措施都没有。

电影悬崖之上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忍不住写了第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10)

下面就到张宪臣买书了,哈尔滨也不是个小城市,张宪臣偏偏就跑到特务重兵埋伏的这一家,这是第二个巧合。

张宪臣偷了书之后,就开始逃跑,他灵机一动把子弹扔进了烤地瓜炉子里,以此吸引敌人注意力。子弹扔到地瓜炉里能不能爆,这一点我表示怀疑,但没有实证也不好说。

紧接着第三个巧合来了,张宪臣在飞速行驶的出租车上,就那么无意间的一瞥,他认出了失散了五年的儿子。而五年前张宪臣离开的时候,他儿子最多只有两岁。这种巧合,并不是绝对不可能,但总感觉是那么的勉强呢。

如果这个巧合勉强还说得过去的话,那么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特工,即便此时再怎么激动,也不应该忘记,街面上正有大批特务在抓你呢。你现在下去找儿子,不是往狼窝里跳吗?再说,如果那真是你儿子,一抓就是俩。编剧是咋想的?

电影悬崖之上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忍不住写了第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11)

张宪臣下了车,果然被特务围了起来,并且在胡同里和特务们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枪声不断。就在这之前,女特务小孟如有神助,算准了张宪臣就在那个时候,就在那个胡同口会冲出来,而她早就做好了准备,开着车冲了过来。

大家可以推算下,就算小孟开的是特斯拉,百公里加速三秒钟,在雪地里,临时发动能撞得上张宪臣吗?所以,当时小孟正开着车高速向这里冲过来,而不是发现张宪臣之后再发动汽车。我们姑且把这算作是第四个巧合。

下面的事情又是一桩迷案,特务找到了拉张宪臣的那名出租车司机。而张宪臣竟然直接告诉了司机他的准确地址,连门牌号都没落下,两个特务就这么找上门了。就算普通特工也应该多少兜几个圈子吧。当时我听到后面有位大姐弱弱地问了一句:这样就找着了?

再看特务科这边,高彬手下四大主力一个也没来,就派了两个无名小辈直接上门了。也没有在周边布控,也没有安排外围观察,直接往人家家里一躺,等着小兰回来。看来这特工对他们并不重要啊。

小兰,这个经过苏联严格训练的高级特工,出门之后竟然没有在门外设置记号。回到家里时,凭借过人的听力或者直觉,发现了异常,然后用了几秒钟的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电影悬崖之上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忍不住写了第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12)

王郁装病去医院的方式过于极端,特工让自己出现病情去医院的手段有很多,偏偏要用那致命毒药。那玩意可是致命的啊,可王郁控制得却十分精准。想拉肚子,办法好像多的是啊!

当时在东北确实有一部分罗马尼亚侨民,但好像并没有罗马尼亚大使馆,侨民事务听说是由意大利领事馆代管的。听说而已,未曾查实,此处保留一个疑问!

然后当天晚上又遇到了第五个巧合,楚良和老金在车里搏斗的时候,正巧来了一辆车,远光灯阻碍了后面特务的视线。等这辆车过去之后,一切又都恢复了正常。这辆车来的非常及时,不早不晚。

当王郁从罗马尼亚大使馆出来,上车之后,实际上她已经脱离了特务的监视和控制。但这位高级特工,在路上又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因为避让来车而冲进了雪堆里。而巧的是,鲁明就在旁边。

楚良在老周的帮助下,也顺利开车逃离了,但不知为什么他又回来了,他难道不应该直接去预定集结地和王郁汇合吗?他怎么知道王郁和鲁明在飙车,并且还找准时机从侧面准确地撞了上去。最终导致他自己牺牲了,这真的有必要吗?

电影悬崖之上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忍不住写了第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13)

特务科科长高彬,除了姓高,凭直觉怀疑老周之外,没有看出到底有多高!谢子荣给王郁留了一句废话,高彬一点感觉也没有。他命令女特务破坏了楚良那支左轮上的撞针,算不上高明。因为楚良早就发现了,所以他抢了老金的枪,最后还对着周乙用左轮枪,说明他早知道枪坏了。另外,楚良那是一把左轮手枪,这种枪比较原始,使用击锤直接击发,并没有内置撞针。因此要破坏它的的撞针,只能将击锤磨短,或者直接破坏扳机结构,使其丧失击发功能。但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高彬这样的老狐狸,下达这样的命令,并不高明。简单点,把枪里的子弹换了,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不会被楚良发现。

电影悬崖之上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忍不住写了第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14)

最后要说的就是我一直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本剧所有的事情都围绕着任务,“乌特拉”来进行。乌特拉实际上就是要找到一个叫王子阳的人,然后护送他去苏联。根据张宪臣在车里跟老周最后的交流,我们可以得知,他们并不知道王子阳身在何处。那么乌特拉行动的首要任务便是“找人”,其次一个任务是“护送”。

我们跳出剧情,从客观上来分析,乌特拉行动的两个步骤,无论怎么看,我都觉得应该是哈尔滨本地的同志更适合。真的有必要从苏联空降高级特工来找人吗?

并且,老周在医院的时候就已经通知王郁他们,乌特拉行动将由别的同志来完成。由此可见,这项行动并不是特别困难,哈尔滨的同志很顺利的就完成了。

我们再回忆一下叛徒谢子荣的供述,十八号有个重要行动,代号乌特拉。既然他们都不知道人在哪儿,干嘛要定个具体的行动时间呢?搞得好像暗杀行动一样,有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实际上一点必要也没有。你们都不知道人在哪儿,到哪天怎么行动?登寻人启事吗?

类似这种任务,只需要电报通知哈尔滨的同志,让他们平时注意查找王子阳的下落即可。楚良曾经透露过,为了这次行动,他们整整训练了七个月。七个月前你们就决定要找这个王子阳了,但七个月的时间,苏联情报部门啥都不干,而是训练四个高级特工。等他们训练好了再来找。老毛子是不是认为他们从万里之外训练的特工,比哈尔滨本地人还适合在哈尔滨本地找人呢?

最终,哈尔滨本地同志找到了王子阳,并将其安全护送出境。这位王子阳看起来活得还挺滋润。

电影悬崖之上告诉我们的道理(我忍不住写了第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15)

四人特工组,牺牲两人,最终人是人家找到的,也是人家送走的,他们的成果就是是找到了俩孩子。

核心任务“乌特拉”,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完成了。从魔窟里逃出来的王子阳,带着老婆去苏联了。我原以为在乌特拉任务执行过程中还应该有更精彩的部分,结果就这么过去了。

我的最后一个疑问是,日伪时期的哈尔滨,咋连一个日本人的影子都没看到呢?

看完这部《悬崖之上》,我认为张艺谋的确是一位顶尖级的导演,这部影片的拍摄质量确实很高。不过,他可能对谍战片并不是太熟悉,另外编剧应该也不太熟悉这个题材。所以,这部片子拍出了很多导演和编剧希望表现的东西,可是在逻辑上确实有很多漏洞,让人看起来,总有些奇怪的感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