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心率跑步训练法(怎么科学训练按照心率强度)

对于在马拉松比赛中占绝大多数的业余跑者来说,怎么科学训练一直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网络、书籍中有很多种方法,但是看似有很多选择,跑者却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马拉松是一种极限运动,在备战马拉松比赛中,长时间的训练准备尤其重要。它不光关系到比赛的发挥水平,还涉及到比赛时的身体健康。

在之前举行的港马,就有一位10公里的女选手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据悉主要就是平时训练不够,贸然参赛导致。

低心率跑步训练法(怎么科学训练按照心率强度)(1)

但也不必产生抵触心理,科学的马拉松训练方法逐渐被大家认可。储备心率区间法告诉我们,必须关注心率运动,确保心率不要超过自己的极限。

一、储备心率区间法

储备心率法(Heart Rate Reserve,简称HRR)由Karvonen等人于1957年首先提出,是目前马拉松训练比较推崇的科学训练方法。

HRR方法认为目标训练强度心率=目标训练强度百分比(%HRR)×(最大心率-静息心率) 静息心率

最大心率(RHR): 每分钟最大心跳次数,全力运动至疲惫时可达到。

静息心率(MHR): 在清醒、不活动的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按照HRR方法确定目标强度心率,可把运动强度划分为E/M/T/I/R共计5种。强度(%HRR)

低心率跑步训练法(怎么科学训练按照心率强度)(2)

可以看到,E和M都是有氧训练。按照这5种心率区间进行训练的方法,叫做储备心率区间法。

二、如何按照储备心率法训练

对于业余跑者而言,大多情况下选择E强度跑就可以了而对于要参加马拉松的跑者,就需要训练M强度跑。

如果想要提高成绩,还需要T强度以及I甚至R强度跑。日常训练中,一般E、M、T和I强度交叉训练为宜。

1、E强度常用于LSD(长距离慢跑)和间歇中的恢复跑。

E强度的运动最少要30分钟,备战马拉松的话,LSD最多到两个半小时就够了。

若配速比E强度还慢,会更耗体力,还容易受伤。

吃大量的碳水化合物(醣类)来当作跑步燃料,可以让身体学会如何节省使用肌肉中的糖原,也可以强化身体代谢脂肪的能力(需要减脂的同学注意了)。

在E配速的长跑训练中,建议不要喝能量饮品,以便训练身体使用脂肪的能力,以及学会节省醣类消耗。

2、M强度就是马拉松建议强度。

按照心率处于M区间的配速完成全马,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对于提升成绩的大神来说,M强度跑也可以用作LSD的配速。

确定M配速还有一种简易的方法:用你近期的10公里比赛成绩来推算。直接用10公里的比赛成绩加3分钟再除以10即为每一公里的M配速,但必须是比赛时认真跑出来的成绩才准确。

3、T强度可采用长间歇/节奏跑/变速跑等方式训练。

三、如何检测训练效果

在相同的心率区间内跑出更快的速度,说明训练效果提升。也可以监测平均心率和心率区间比例。

同样配速下,平均心率越低,越低的心率区间占据的比例越大,训练效果越好,这个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加大训练强度/提升配速了。

低心率跑步训练法(怎么科学训练按照心率强度)(3)

文章整理自杭州马拉松

低心率跑步训练法(怎么科学训练按照心率强度)(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