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与是人的区别 斯人与是人

近日,全网都在讨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最经典的一句话,究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大家都在收集证据来证实自己是对的,就连手机的纠错系统刚刚都给了我一个修改建议。

斯人与是人的区别 斯人与是人(1)

大家都在到处寻找证据和答案,目前在旧课本和相关读物里,都能找到两个版本的答案。

记者多方调查后发现,至少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中,都曾出现过“斯人”的版本。

这足以说明不是所有的教材里的这篇文章都是“是人”,也证明了大批网友被没有认错字,背错课文。

斯人与是人的区别 斯人与是人(2)

斯人与是人的区别 斯人与是人(3)

斯人与是人的区别 斯人与是人(4)

斯人与是人的区别 斯人与是人(5)

让人感觉非常奇怪的现象是:在课本里找到“于是人”字样的占据大多数,可是我们学过这篇古文的认定是“于斯人”的却是压倒性优势,占据了绝大多数。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有很多人剖析这个问题,于是就有了几种说法。

01、平行宇宙论

说起平行宇宙、多元宇宙、空间纬度这几词,很多人都会想起美国的科幻大片和漫威宇宙系列电影里呈现出来的概念。

斯人与是人的区别 斯人与是人(6)

平行宇宙大概的意思是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一个现实空间,其实与我们的空间和时间同步的还有一个平行空间,那个空间里也生活着一个你。

持平行宇宙观点的人,把“于斯人”和“于是人”的记忆错乱归结于两个世界的你学习的是不同版本的内容,于是就有了把平行宇宙里学习到的那个版本内容混淆到了现实世界的你的脑海里。

平行宇宙是否存在,思维相互干扰是否存在?目前我们掌握的科学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只能说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02、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是目前讨论最多的话题,甚至有很多人举了很多例子,来解释曼德拉效应确实存在。

斯人与是人的区别 斯人与是人(7)

曼德拉效应来源于南非总统曼德拉的经历。

上世纪80年代,曼德拉入狱后,很多人都以为曼德拉已经死于狱中,当时也有很多媒体煞有介事地报道了曼德拉死亡的消息。直到2013年,曼德拉真正死亡的时候,全世界的人才产生一种困惑:印象中曼德拉已经死亡了近三十年,怎么又死了一次?

于是乎,就把这种“原以为”的记忆错乱行为定义成曼德拉效应。

曾经有人举例证明曼德拉效应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有名的是以下几个案例。

案例一、《爱我中华》的歌词

斯人与是人的区别 斯人与是人(8)

这首歌的歌词我曾经引起大量讨论,也是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相似的案例。

在我们的印象中听到音乐哼这首歌,都会不自觉地唱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后来才发现很多版本的歌词却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

斯人与是人的区别 斯人与是人(9)

估计直到现在,大部分人还是接受不了,或者不习惯把“民族”唱成“星座”吧。

我个人的理解是歌曲流行的那个年代,提倡的是“五十六个民族是个大家庭”的口号,所以大部分人早已把“五十六”和“民族”融为一体,印在心里了,听错词和唱错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学会这首歌的时候,都是听宋祖英老师唱着学会的,很多人并不是跟着歌词和乐谱学的。

案例二、思想者雕像

有人举证著名的沉思者雕像也给人产生过曼德拉效应,我认为这个案例并没有太大说服力。

斯人与是人的区别 斯人与是人(10)

真正的沉思者造型一直是手背托着下巴,而不是徐锦江在电影《赌神2》里模仿塑像的这个造型。

斯人与是人的区别 斯人与是人(11)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很多人对沉思者塑像只是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反而对徐锦江模仿的这个造型印象更深刻,所以潜意识里把手托着额头的形象认定成了是沉思者雕像。

这很明显就是很多人对西方艺术品不熟悉,才产生的错误认知,并不能算作记忆错乱。

案例三、真、直、具等字

斯人与是人的区别 斯人与是人(12)

这几个字用手机和电脑打出来时,大家都不会发现里面是三条横线,但我们手写时,绝大部分人都会写成两条横线,写三条横线反而会觉得很别扭。

其实只是我们从一开始学这几个字时,就学错了,也没人提醒个纠正,所以就养成了一直错下去的习惯,大家都在犯错,自然也就没人发现和意识到错误的存在。

斯人与是人的区别 斯人与是人(13)

话题回归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究竟跟曼德拉效应有没有关系呢?

查看这个话题的讨论区,认定是“于斯人”的人几乎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些网友并不是集中在哪一个地区,也不局限于哪一个区间的年龄段。

全国各地的70后、80后和90后都在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态:绝对是于斯人,反而是认定“于是人”的网友很少。

如果说是曼德拉效应,那又怎么会出现如此大空间和时间跨度的集体性记忆错乱?

上面提到过案例一中的《爱我中华》歌词的记忆错乱,很有可能是当初学歌时就没有看过歌词。与这个案例不同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是所有中学生必须看着课本的一字一句,必须学会和背诵的。

差别在哪里?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听到的未必完全正确,可能有偏差,但看到的一定是真实的,准确的。即便是认错字,也不可能让全国几亿人都犯同一个错误。

斯人与是人的区别 斯人与是人(14)

曼德拉死亡时间给人记忆错误的因素有很多,有假新闻的误导和一些政治因素的干扰。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给人错误的认知是很正常的。

简单点说,曼德拉效应是集体记忆错乱,而不同版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某些人被动让集体承认记忆错误,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用曼德拉效应来解释究竟是“于斯人”,还是“于是人”哪一个才是我们当初熟记和背得滚瓜烂熟的内容显然很牵强。

大众不可能集体记忆错误,错误的根源只能是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区教材的版本又变动,至于某些出版社一口否定几十年来所有教材都没有出现过“于斯人”的版本,其实上过中学,学过这篇文章的人,心里都有答案。

大家都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