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41条完整版(越人讲坛伤寒论度量衡的形成)

我们现在讲第三个问题,经方药量的折算我们采用了四个办法,文献法、实物法,还有实验综合法,最后一个是直接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伤寒论41条完整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伤寒论41条完整版(越人讲坛伤寒论度量衡的形成)

伤寒论41条完整版

我们现在讲第三个问题,经方药量的折算。我们采用了四个办法,文献法、实物法,还有实验综合法,最后一个是直接的方法。

我们先来看一下文献法怎么来确定,文献法我们刚才已经说了,根据《汉书·律历志》的记载,它的换算方法有了,比如说长度,我们选择一百个黍,把这个黍横向排列起来,多长?不管怎么排列,正负都在0.1厘米,也就是二十三公分。文献法算出来是这样。

现在我们用实物法来进行规划。出土了一个东汉墓,里面有一个西汉的尺,尺子实测是23.1公分。另外紧接着又挖出了89根铜尺,同时这89根,测量都是在23到23.6公分之间。这两个方法合起来是不是合理的?基本上是合理的。还有容量,在上海博物馆,还有国家博物馆,出了几个,叫做大司农铜方升,铜方升是有五个。为什么叫大司农?大司农是当时国家的一个机构,这个机构专门负责的工作,其中包括度量衡的制定和颁布,这些都是大司农确定的。他要铸造很多这样的标准器,然后多次的铸造,发往各地,然后各地拿都这个标准到市场上去作规范。这个铜方升每一升是多少?测量起来的时候一般是196到204毫升之间。秦代的秦方升,测量出来的容积是多少?是200毫升。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汉承秦制,它们没有变化,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大概正负4毫升的误差?这是由于年代久远,容器受到了腐蚀,还有可能就是古代的这种铸造,它有一些科学工艺的问题,有一些会有一定的偏差范围,这是可信的。

最后在山西太原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叫做尚方半,铜的尚方半。尚方半是什么意思?就是半斗,测出来的水是多少?我们现在的五千毫升,也就是五升。这样子,几个实物,并不是单个的,是几个不同的东西进行了测量以后,证明了汉升的一升约等于200毫升。

实物法当中的衡器,也就是量器,出土的很少。这个衡器,国家博物馆也出了一个,汉代的关平称。这个称写的什么?重一斤八两。1斤8两,我们把它折算以后是多少呢?每斤222克,但是在那里还是要有一个比较标准的东西。

好在河南的洛阳就出了一个石质权,就是石质的砝码,多少斤呢?是110斤。折算下来是多少呢?比如我现在给你一个砝码,它标准是110斤,我们现在肯定很轻易算出来多少,它的每一斤等于多少?218克。这两个东西确认是汉代东汉的砝码,也陆陆续续有一些东汉时期的一些铜权(多为铁权,非铜质标准器),有三十几个,但是这些不能一眼明显就说都是东汉的,也有可能是别的时代。这三十几件,都在220克上下。

我们就得出一个结果,一斤,通过这两个方法,一斤折合二百二十二克,一升是200毫升水,也就是液体是200毫升,一尺大约是23.1公分。这样子就可以算出来一两是多少?大家除一下,按照1斤是16两,除一下是不是13.8克?我们算是这么算的,但是也不能轻易相信它是13.8克。对吧?

我们采用第三种方法是实物法。实物法也很有用,但是如果你放在孤立的当中,它是没有什么用。但是你把它放在这里,它就有用了。我们看,根据《伤寒论》当中的石膏如鸡子大,那就一般是50到60克,然后我们具体算一下谷物的一升,就是他所谓的谷物的种子的一升,大约在120克左右,大家可以看一下。也就是说《伤寒论》当中它也有很多是没有称重的,而只是说石膏如鸡子之大。比如说麻黄汤中的杏仁70个,现在杏仁差不多用20多克,意思是这样子,这些东西我们可以实测。还有,厚朴一尺长大约多大?就是厚朴给它切下来的时候,但你不可能整个树都切下来,切最大的六公分,我们以六公分把它切下来,晒干了,一尺长算一下,这个也差不多是二十几克,也是蛮可观的。附子,大的30,小的15,这种就是实测法。还有说一钱匕,没有,一方寸匕,也没有。因为我们没有出土这种方寸匕钱匕,但是拿五铢钱来表示大约一匕粉末是0.5克,这些剂量我们很容易得出这种结果。

但是这个结果合理吗?我们再来看看实验法。在五版的教材当中,古版的教材就是《伤寒论》当中里面写的一两合三克。我们今天要做两个实验,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因为教科书当中,规范是一两等于三克,日本人还说一两等于一克的也有,三克的也有。日本汉方医界是这样,毕竟那里条件有限,他也只能是这么干。然后我们来看一下几个实验法。我们给大家看一下,咱们拿几张处方来做一个实验。我们以麻黄汤和小柴胡汤来做一个实验。

大家在笔记里面把麻黄汤写下去,我们一个一个来。我们同样记几个,第一个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水七升。我们有个问题就是,不管是我们现在的容量还是汉代的容量,后世基本没有异议,大家没有意见,这是关键。你看七升的水大概是多少?1400毫升左右。然后我们按照经方算出来的剂量是多大?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一两大约是13.8克算出来的话是多少?麻黄是41.4克,桂枝是27.6克,甘草是13.8克,杏仁大约是21克。总剂量是多大?是103.8克。但是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这种所谓的一两等于3克的这种算法,就离谱了,麻黄9克,桂枝6克,甘草3克,杏仁21克,总剂量是多少?39克。你想想看,倒1400毫升的水,煮一百多克的中药,可以。但是煮个三十几克的这些中药,像不像三粒田螺,九碗水,像不像?所以任何东西你把它结合在实践当中看合理吗?

我再给大家看一下小柴胡汤。柴胡半斤是多少?约110克。黄芩三两约是41克,人参,三两也是41克,半夏半升是42克,甘草是41克,生姜也是41克,大枣12枚,要30克,合起来一贴柴胡汤多重?348克,用水是2400毫升,合理,快一斤的药这么多水合理。但是如果你按照一两等于3克的话,算起来是多少呢?算起来是132克。132克的话,煮五斤水,不太合理,明显不合理。是不是?所以从我们实验比较的话,如果一两等于3克的话,就是跟《药典》接近,按照这样的经方煮出来,药少水多。

我们再来看一个抵当汤。这抵当汤也很有意思,你看抵当汤,水蛭30个,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温服一升也就是五升水煮三升服一升。也就是30个水蛭的话,一次性的口服量是十个,这十个水蛭多重?22到30克。但是《药典》规定是多少呢?规定是1.5到3克。这个是不是很好笑?

当然我们已经解释了《药典》剂量是因为到宋以后出现了散剂,流行散剂以后变成小量了。所以我们现在《药典》的好多的药材都基本上是散剂剂量的一种。我们经常开个处方,开一个细辛,开个10克到药店里面去拿,不行,人家说细辛不过钱,喊一声让你回去找医生签名,有没有?经常说这种话很搞笑,为什么不让开?因为细辛不过钱。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后面那半句都不读了,其实是说“细辛不过钱,只论散来不论汤”。所以我老家经常是碰到这样子,现在也是有办法去“整治”他们,对不对?药店拿不了,可以。细辛本来我是开十克的,但是这张处方我改成1克,0.5克,然后我要0.5克乘以20天,是吧?外人开40天,我就给你开80天,回去跟患者说十天当做一天煮,然后开80天,抓好了以后也是200块,他十帖一天20块也装好,也是200块,一样的价,药量没变。他愿意在那边去慢慢抓,反正什么都给它开成很小剂量,按照规范来,然后就给你开成一百天。他收到这张单子以后,从早上忙到晚上,还没抓好,最后一算三个人工资,老板还倒赔了。我说还要不要,要的话,我回去改处方,下午就给你改一个500帖。

这样子我们讲了关于经方的剂量以后,我们在写《伤寒论》里面的经方剂量,我们就很容易通过这种容量技术等等这些方法的计算得出现在的剂量,现在比较一致的就是一两约为13.8克。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