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周迅为什么被称赞(却一夜之间打败周迅)

今年是鲁豫的“翻身元年”。

她在节目《陈鲁豫的电影沙发》中剖析电影《阿凡达2》,被网友评价:每次看你的讲解,都是一次清新的“吸氧”时刻。

这不是鲁豫今年第一次被夸,《脱口秀大会》上,鲁豫作为“领笑员”,凭借强大的共情能力和表达能力,被观众怒赞“领笑员天花板”。

40岁的周迅为什么被称赞(却一夜之间打败周迅)(1)

40岁的周迅为什么被称赞(却一夜之间打败周迅)(2)

然而不久之前,她还因为在《鲁豫有约》中的表现,以及一些看似“低情商”的表达方式,被全网嘲笑。

从全网黑,到全网夸,也不过短短几个月时间。

鲁豫实际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她天赋异禀,靠“耿直”崭露头角

鲁豫在语言方面,可以说是“天赋异禀”。

读书时,英语老师抽她起来背书,她一个字没背,读两遍就能流畅地背出来。

同时,她还是一个性格直率的北京姑娘。

她这样评价自己:“从小就直,说话直来直去,做事也直来直去。”

天生的语言天赋,加上天生的耿直性格,产生了化学作用,给她带来一些小麻烦。

作为中国第一位脱稿采访的女主持人,鲁豫曾被称为“尬聊女王”,因为她采访时太直接,给人感觉“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采访周迅时,周迅兴奋地回忆自己和各大导演、演员合作,激动地问鲁豫:“你能想象我的那种开心吗?”

鲁豫脱口而出:“我不能想象。”

周迅不知道怎么接,无语得差一点离开摄影棚。

对于自己这种采访方式,鲁豫心知肚明:“我对人、对故事比较感兴趣,对讲道理半点兴趣都没有。”

就节目效果来说,鲁豫直接的说话方式,确实效果拔群。

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人轻松卸下防备,暴露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歌手朴树一贯不喜欢面对媒体,接受鲁豫的采访之前,他刚吃完午饭,正在睡午觉。

鲁豫到了之后,没有叫醒他,而是在外面安静地等他醒来。

这个举动让朴树感到自己被尊重,一贯寡言的他就像打开了话匣子。

不但和鲁豫一起坐在地板上逗狗,还向她介绍自己家的保姆,让保姆炒三个菜,就在家里吃了起来。

一边吃,一边和鲁豫讲着心里话:“我看不到希望,有强烈的不平衡,凭什么大家就把我忘掉了?”

鲁豫放松地说:“没有人忘掉,是你不带我们玩了。”

面对一个不容易打开心扉的人,鲁豫轻易就让他展露了自我。

就像马未都说的:鲁豫很聪明,她特别松弛,非常不像主持人。其他的主持人一到镜头前就特别死板,只有她有那种机灵劲儿让我眼前一亮。

生活中,鲁豫也特别“松弛”。

还在大学读书时,面对来招聘主持人的央视导演张晓海,她脱口而出:“为什么文艺部的导演都有大胡子?”

张晓海愣住了,也是那一刻,他认准了鲁豫和别人不同,松弛中暗藏着一股机灵劲儿。

《鲁豫有约》负责人郭志成也说:“陈鲁豫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会装傻的主持人。”

她故意把采访变成“闲聊”,不去琢磨说话得不得体,这种采访方式,让鲁豫成为中国主持届的一股清流。

也让她在互联网时代来临后,成了风口浪尖上的声讨对象。

“尬聊女王”的背后,是深思熟路的技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鲁豫的“耿直”片段,被人单独挖了起来,剪辑成一个“鲁豫低情商表现集锦”。

流传最广的,还是那一幕:

鲁豫采访几位山区孩子,得知孩子们因为家里很穷,午饭只有米饭咸菜,就问他们:

“就没有一些肉什么的吗?为什么不吃肉呢?”

这一幕被很多网友解读成:鲁豫不尊重山区孩子,明知肉贵买不起,还这样伤他们自尊。

但完整的采访中,鲁豫接下来还问道:“有什么别的原因吗?”

她当然知道孩子们吃不起肉,但孩子们来到镜头前,要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故事,而不是由她代为解释。

所以鲁豫问完,孩子亲口说出:“因为肉太贵了。”

一句话道出了山区孩子心酸,也真实展示了他们的生存困境。

这就是鲁豫的聪明之处:她知道该把话筒递给谁,以及什么时候递出去

有一次她在约旦,突发奇想要采访约旦国王,可是她只是众多采访媒体的其中一个,国王怎么会理会她?

当时,只有摄像小哥被允许站在国王面前,进行拍摄。鲁豫在后面看着,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

假装摄像机电池用完了,趁着给摄像小哥送电池的机会,跑到国王面前,让他注意到自己。

回来之后,拜托导游递一张条子,上面写着:我们从中国来,想采访国王陛下。

10分钟后,导游送完条子回来了:“国王同意了!但是只给你们5分钟时间。”

鲁豫狡黠一笑:“到了我手上就由不得他了。”

她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让约旦国王站着接受了整整半小时的采访。

这有勇有谋的一招,只是鲁豫职业生涯的冰山一角。若她想展示自己的聪明,有太多机会表现。

可她选择了藏拙,用比别人更傻、更低的姿态,吸引“活水”向自己流过来。

用直白得近乎傻气的提问,引导嘉宾对很多敏感问题侃侃而谈。

演员陈建斌接受过无数采访,唯独对鲁豫记忆尤深:

“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你突然就失控了、失态了。你会哭、会流眼泪,但这不是作秀,这是真情的流露。”

节目中,鲁豫装傻充愣,用不露锋芒的样子,卸下嘉宾的伪装;

生活中,她也很善于把机灵藏在耿直里,用一种朴实的方式,传递触动人心的真情。

鲁豫不愿意和嘉宾提前见面串词,觉得那样太假。取而代之,她会和嘉宾一起吃饭,骑车,喝茶,闲聊。

没有预设和对稿,朋友一般的相处充满人情味,也让很多人和鲁豫成为了真正的朋友。

这让我想起这句话:

人一旦给自己贴上“聪明人”的标签,就开始经常犯错且变得愚蠢;

人一旦给自己贴上“笨拙的人”的标签,就开始变得灵性和智慧。

区别只在于,前一种只用脑袋,后一种更善于用心。

鲁豫,选择给自己贴上“笨拙”的标签,用心去经营一切。

在她的主持下,《鲁豫有约》已经连续播出了20多年,访谈对象高达1万人,被《时代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之一”;

鲁豫也因为凭个人特色开创了访谈类节目的新模式,被外媒称为“中国奥普拉(主持女王)”。

网络对她的恶意嘲弄就像一场狂欢,人潮褪去后,人们才发现鲁豫的真实水平,以及她懂得“藏拙”的高明。

藏拙,是丰满人生的智慧

鲁豫在一档演讲中,这样评价生活的真谛:

“人生是否成功不在于获得了什么,而在于怎样做能少后悔一点。”

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说了太多自以为聪明的话,结果弄巧成拙。

急于表现自己,滔滔不绝说了很多,结果留下一个“自以为是”的印象。

真正的聪明,就像那句老话:“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智者不会轻易展示智慧,而是藏拙守愚,避免招来一切不利因素和外部攻击。

再等待时机,一发命中。

40岁的周迅为什么被称赞(却一夜之间打败周迅)(3)

那么,我们要如何获得这种人生智慧?

首先,放低表达的姿态。

表达时,我们常常“好为人师”,但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其实很招人反感。

不如放低姿态,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沟通时,这能让对方更愿意自由表达自己。

就像鲁豫采访时,总是把自己当成路灯,摆在路边,照亮他人;

生活中,也能让对方感到被尊重,更乐于与你建立良好深厚的关系。

如同无数句“命令”,都不如一个“请”字,更能打动他人。

其次,坚守自己的态度。

“藏拙”不是真傻,不露锋芒的同时,要把态度藏在心里,掌握主导权。

鲁豫采访国足时,问了饱含深意的一句话:“为什么要把球踢进自己的球门呢,因为近吗?”

细品不难发现,这句话是在嘲讽“国足把球踢进自己球门”。看似傻气,其实暗藏温和的批评。

正是这些细微的“暗中玄机”,让对方知道:眼前这人不是真傻。

放低姿态的同时,适当表达自己的态度,就会像隐藏在船舱里的方向盘,在浪潮中其实已经牢牢把握住一切。

40岁的周迅为什么被称赞(却一夜之间打败周迅)(4)

最后,学会“揣着明白装糊涂”。

曾国藩有句名言:“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说的就是表面上装聋作哑,其实只是留着辩理的力气,用来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我们经常在辩理上浪费时间:因为一些小事和别人争辩,最后无论输赢,时间浪费了,心情变糟了,得不偿失。

就像网络喷子的骂战、夫妻谁对谁错的争执,都想证明自己更聪明,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揣着答案,看破不说破,不去管别人怎么说。这样一时的“糊涂”,才能换来一直的愉悦和安宁。

很喜欢《论书》里的一句话:用笔之实,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锋芒毕露的人最吃亏,因为很容易浮于表面、暴露缺点;低调内敛的人更招福,因为能够让人感受到更多真诚、理性和细致。

所以,无论夫妻间、朋友间、家人间还是同事间,藏拙,更能彰显成熟的关系经营之道。

藏起了“拙”,给出了尊重、理解与重视。用收敛自身的锋芒,来点亮人性温暖的光辉。

40岁的周迅为什么被称赞(却一夜之间打败周迅)(5)

40岁的周迅为什么被称赞(却一夜之间打败周迅)(6)

策划 | kiwi

编辑 | 六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