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核动力巨兽(他们驾驭钢铁油龙)

编者按:国无防不立,善教得民心。今年9月17日是国家第22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为持续推动全社会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近期,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办公室、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开展了“走边关 登海岛 入哨所”国防教育主题采访活动,组织省属主流媒体深入驻守边远山区的联勤保障部队采访采风,向社会传播讲述联勤部队官兵扎根山沟、甘于寂寞、矢志强军、建功立业的强军故事,引导全社会学习国防知识,强化国防观念,激发爱国热情,不断提高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如果说油料是战争的“血液”,那么管线就是“血液”流向战场的“血管”,而在联勤保障部队某管线团,就有驾驭这“钢铁油龙”的英勇骑手。他们虽然不在战场第一线冲锋陷阵,但重要性却毫不逊色。因为无论是地面奔涌的钢铁洪流,还是蓝天翱翔的雄鹰战机,都离不开管线兵们的保障。

他们为战而生,为战续航,近年来,该团接连涌现了“全军备战标兵个人”吴勇、“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获得者熊繁荣等一批先进典型,联勤保障部队首次组织输油管线团跨区轮训时,该团还担负起承训任务,为全军培养了数百名管线专业骨干。

国产核动力巨兽(他们驾驭钢铁油龙)(1)

野外勘测地形

苦练体能,他们是“最能扛的部队”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迅速奔跑上前,用时不到2分钟,便将一堆重达1吨,数量多达几十种的零件堆,拼接成了能够输送油料的管线阀门。这一幕便是记者在该管线团所见到的,战士们开展日常训练的真实场景。

该团前身部队的先辈们,曾在当年边境作战中,面对敌人的火力包围,克服重重困难、突破层层阻拦,成功完成油料前送任务,也明确了管线兵的职责与使命:战斗发生在哪里,管线就架设到哪里;战线延伸到哪里,油料就保障到哪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管线团官兵们苦练体能。一截输油管线重达80公斤,各种阀门也是一个赛一个的沉,可管线团的官兵们必须扛着它们健步如飞,因为这样才能及时保障前线的用油需求。

长期训练下,管线团战士们肩膀磨破是家常便饭,脱下上衣就是血渍一片;腰酸背痛也习以为常,不少官兵都有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手上的血泡起了挑、挑了起,留下的老茧越来越厚……他们却风趣地称自己为“最能扛的部队”。

除了严苛的体能训练,为了保证输油管线的隐蔽和安全,他们还经常要应对各种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雪山,他们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流;在戈壁,他们踏进漫天沙尘的狂风;在丛林,他们钻进蚊虫密布的树林……

某次演练时,连日暴雨引发山洪,演练受到严重阻碍,情况危急,他们马上展开抢修。“架设悬挂装置,穿越洪流!”指挥所经过仔细研判,第一时间下达处置命令。一级上士吴勇带头跳入齐胸的洪水中,与战友一道,选定点位、支起塔架、安置钢索,重新搭成了一条横跨洪流的悬挂管线,保障了战场“血液”的顺利流动。

国产核动力巨兽(他们驾驭钢铁油龙)(2)

野外悬挂输油管线

思战研战,他们有一批“兵专家”

没来管线团前,不少战士对管线团的印象就是扛着管子到处跑。然而进入了管线团之后,他们才发现,架设和保障输油管线,不仅需要体能,更需要技能。

部队某次演训时,某精密部件的机械密封出了问题。过去这种涉及精密部件的故障,必须由厂家派人过来维修。可演训马上就要开始,时间肯定来不及。就在大家犯难之时,吴勇主动站了出来。查阅出厂说明、研究工作原理、上网查资料,从自制拆卸器具到摸索拆卸再到更换部件后的组装,每一步都反反复复试着来。“我们从上午忙到天黑,终于解决了问题。回到单位,他又把这项修理技能教授给其他司泵员、泵站长!”司泵员马炳坤说。

有一次野外驻训前,吴勇在整理器材时发现,4寸门桥受损严重,如不解决将会影响任务完成。吴勇立即向上级报告情况,并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放弃院校专家研制设计的制式门桥,立足现有装备重新设计组装“新”式门桥。吴勇带队经过反复试验攻关,终于架起了更稳固的门桥,部队因此圆满完成演训任务。后来,4寸门桥新架法被管线部队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管线部队输油保障能力。

而吴勇这样的“兵专家”,管线团里可不止一位。

输油管线技师熊繁荣入伍近20年,刻苦钻研管线装备,锤炼过硬专业素质,先后十多次参加原总部、战区组织的跨区训练、实兵演习、专业比武等重大任务,检修维护的装备在训练演习中无一“掉链子”。

国产核动力巨兽(他们驾驭钢铁油龙)(3)

肩扛输油管健步如飞

他还结合平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经过认真总结和梳理归纳,编写了《管线装备技术重点难点解析100例》《泵站机组故障排除50招》等5本学习教材,并自行制作各类电路图板和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先后为单位培训了百余名技术人员,参与技术革新10余项。

作为全军成立最早的团级野战输油管线部队,该团近年来坚持思战研战,编写的多本教材,填补了输油管线部队专业训练多项空白,研发的油料调度指挥可视化系统,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近两年,他们还探索构建营区内实输训练循环系统,将单兵专业训练置于合成训练环境之中,提高专业水平,培养协同意识,有效缩短了战斗力生成周期。

【记者】汪棹桴

【见习记者】张令

【作者】 汪棹桴

国防瞭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