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2个识人技巧(从4个方面看格局大小)

在内忧外患的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一个来自湖南的乡下老头,以一介书生之身,建立湘军、平定叛乱、整肃政风、倡导洋务、开启“同治中兴”,使久染沉疴的清王朝在大厦将倾之际又苟延了半个多世纪,其功业彪炳史册,其影响至今不衰,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曾国藩12个识人技巧?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曾国藩12个识人技巧(从4个方面看格局大小)

曾国藩12个识人技巧

在内忧外患的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一个来自湖南的乡下老头,以一介书生之身,建立湘军、平定叛乱、整肃政风、倡导洋务、开启“同治中兴”,使久染沉疴的清王朝在大厦将倾之际又苟延了半个多世纪,其功业彪炳史册,其影响至今不衰。

他,就是高居“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被后世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千古完人”曾国藩。

被后世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千古完人”曾国藩

曾国藩之所以被誉为“千古完人”,立功、立德、立言并驾齐驱,缺一不可,可见,他不仅是功臣,在做人上堪称楷模,在学术上亦著作等身,发挥梁启超先生的评语可以这样说:曾国藩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大学问家。

曾国藩做官是典范,做人是楷模,其实,他在识人用人方面同样也是一流的伯乐,这也是当时诸多政要的共识并极为称道的,胡林翼就说曾国藩“素有知人之鉴”;左宗棠对曾国藩的“知人之明”明确表示“自愧不如”。

那么,如此会识人、用人的曾国藩,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曾国藩28岁中进士,38岁做翰林,任侍郎,从中进士开始,曾国藩十年七升,连跃十级,步步升迁成为二品大员,42岁在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的情况下受命办团练,组建湘军, 54岁,经过12年的浴血奋战,曾国藩的湘军最终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平定了这场历经咸丰、同治两朝、几乎灭亡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后又主持洋务、力图自强,在国家疲敝、民生凋零之际,给危亡的清王朝打了一剂强心针,以62岁之年因病去世,逝后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

曾国藩一生对清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之所以做出如此骄人的成绩,尤其是平定叛乱、力挽狂澜这种非活即死、创造历史的大事件面前,没有一大批人才、没有一大批忠勇死士,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与他独特的识人和用人高招,是密不可分的。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关于用人,曾国藩有句名言道:“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那么,曾国藩在识人方面,到底有过什么过人之处呢?

曾国藩慧眼识刘铭传

战争最需要人才,战争也缺乏人才,尤其缺乏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将帅人才。

曾国藩深知这一点,所以每有闲暇,他就会找机会接见部下,物色人才。

1862年,曾国藩收复安庆后,驻军祁门县。

有一天,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来拜见曾国藩,一方面请老师辨识一下才具,另一方面请老师给予他们重任。

代表清政府签订《越南条约》时的李鸿章

当时,恰巧曾国藩有事外出,回来后,听说李鸿章带人来见,便没有直面接待,而是绕到屏风之后,仔细观察那几个陌生的面孔。

观察片刻后,曾国藩慢条斯理从屏风后踱步出来,听李鸿章说明来意后,便让三人正面站好,稍作观察,李鸿章正待一一介绍,曾国藩挥挥手,示意不必介绍,指着三个人直接对李鸿章说:“左立者忠厚老实、小心谨慎,安排后勤管理工作;中间者心思飘浮、无所用心,无法胜任要职,可安排闲杂事等;右立者直率忠勇,可堪大用。”

李鸿章大惑不解道:“大帅对此三人既未深谈,亦无了解,怎么就能断其性格之优劣、能力之大小呢?”

曾国藩笑着说:“适才面对面,三人向我施礼,据我的观察,左立者施礼后还小心翼翼、低头静待,是个知礼数、守规矩、懂忠谨之人,干后勤,值得信任,让人放心;中间者表面毕恭毕敬,然后眼睛一移开,人便左顾右盼,魂不守舍,必是个心浮气躁之徒,不堪大用;右立者精神饱满,器宇轩昂,行礼不卑不亢,神色坚毅挺拔,凝神专注,立场坚定,当属大将之材,可予大用,若遇良机,将来成就或不在你我之下啊!”

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神色坚毅,向我行礼时也是不卑不亢,有大将之材,可以委以重用。将来他的成就,不会在你我之下。

李鸿章听后,立感拨云见日,茅塞顿开,遂按老师的提点,将此三人一一安排。

官至台湾巡抚在台湾大败法国侵略者的刘铭传

果不其然,左立者干事谨慎,从无差错,成了后勤的一把好手;中间者后来被革职查办;右立者就是后来的淮军名将、官至台湾巡抚、兵部尚书、在台湾大败法国侵略者、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的刘铭传,成为了晚清一代名臣。

曾国藩识人之精准,由此可见一斑。

曾国藩识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曾国藩之所以看人一看一个准,最关键的是他在识人方面有一套精深的理论,他曾提出过一个识人四法,即: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从这4个方面看人的格局大小,一看一个准。

曾国藩家训

讲信用:

守信是人的立世之本,一个讲信用的人,展现出来的是一种人所不及的人格魅力。

这世界从来不乏聪明人,但缺少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言必信、行必果的实诚人。

实诚人在关键时候往往不聪明,但他在关键时候最让人放心、安心,此种人,江山可托付,终身可托付。

无官气:

所谓“官气”,不过在贵者面前点头哈腰,在贱者面前趾高气扬而已。

一个人的高贵,不在于身份的贵贱和地位的高低。

一个人的高贵,在于筋骨,在于血气。

见过高山,才懂俯就;

临过深渊,才知地厚。

胸中有丘壑,自能对圣贤。

凡以官气作为自己华丽衣裳的人,都不过是弱者眼里的虎豹、强者眼里的绵羊而已。

无官气者,自然有格局,有担当。

曾国藩次子曾纪泽

有条理:

人生怕无条理,无条理则无前后,无轻重,无主次,只知眼前,手忙脚乱。

条理是思路的反映,一个有条理的人,思路清晰,主次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永远知道主次,永远知道轻重,永远知道先什么后什么,条理清晰,井然有序,这样的人做起事来,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举重若轻,一往无前。

此为成大事者。

李鸿章

少大话:

任何大话王,都是纸老虎。

话不在多,而在实;

人不在精,而在诚。

话多一分,则人字少一分;

话实一点,则人字稳一点。

不夸耀自诩,不自吹自擂。

君子立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贵在一个“诚”字。

诚是君子的立身之本,也是能畅行天下的名片。

大话的多少,是识人的试金石。

用“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这四条原则识人,背后的这个人则袒露无遗,无所遁形。

曾国藩培养的晚清名臣左宗棠

有了这四条原则,加上见多识广,目人无数,曾国藩识人怎么会不准?故湖南民谣说:“曾国藩会识人,左宗棠会打仗”。

曾国藩一生事功,家事、国事、天下事经营得风生水起,在此过程中提拔和引荐的人才亦不计其数,在他的重用和推荐下,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步入了晚清政坛和学界,有的成为名臣,有的成为名将,有的成为洋务运动先驱,有的成为大知识分子、大学问家,其在晚清举足轻重者包括: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曾纪泽、刘锦堂、刘铭传、胡林翼、彭玉麟、李元度、罗泽南等等。“晚清中兴四大名臣”,除自己外,他还带出了两个:左宗棠和李鸿章。

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彭玉麟

而且,自从曾国藩出将入相带领一大批湖南人走向近代历史各大事件中,并创造了历史辉煌之后,在他所创造和扩充的湖湘文化的熏陶下,又有一批又一批的湖南人紧随其后,迈向近代、迈向现代,成为晚清和之后风云激荡的百年变局中的历史精英,中流砥柱,创造着历史,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曾国藩的用人识人,是值得学习的,也是值得借鉴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徐中约评价说:“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今天,向大家推荐一套《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识人的观点和理念,全部记录在《曾国藩全集》一书中。

这套书为精装本,一共四册,其中包括他的著作《挺经》、《冰鉴》、《家书》、《家训》等,印刷精美,装帧雅致,配得上曾国藩这个“千古完人”。

这套书原价360元,头条做活动88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