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附近哪里有博物馆(咸阳古戏楼)

咸阳城隍庙戏楼 位于东明街东段,东门里路南,背靠城墙,面向大街,与路北的城隍庙相对应,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砖木结构,拱斗挑角,四面流水,台口两根明柱,将表演、伴奏区分开,前后台有大墙隔离,两端开上下场门,前台演出,后台化妆台前至大街,约四五亩地的旷场,可容万余观众1949年前的十多年中,先后接待数十个民间班社在此演出,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咸阳附近哪里有博物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咸阳附近哪里有博物馆(咸阳古戏楼)

咸阳附近哪里有博物馆

咸阳城隍庙戏楼 位于东明街东段,东门里路南,背靠城墙,面向大街,与路北的城隍庙相对应,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砖木结构,拱斗挑角,四面流水,台口两根明柱,将表演、伴奏区分开,前后台有大墙隔离,两端开上下场门,前台演出,后台化妆。台前至大街,约四五亩地的旷场,可容万余观众。1949年前的十多年中,先后接待数十个民间班社在此演出。

建国后,县政府四科刘秉文,动员戏楼茶馆李志让重新开业,登记为“双友”茶馆,以便接待演出团体。来咸阳演出艺术团体,有的还带灯光布景,茶馆生意兴隆,在台下盖起大席篷,设置长连椅,演出风雨无阻,城隍庙剧场成为最繁华的演出场所。1951年上半年,省公安厅文光剧团来咸阳演出《红楼梦》,由于排导细致,表演细腻,演员年轻,衣箱全新,又有电灯布景,轰动咸阳,连演数十场,场场爆满,创威阳演出史上最高纪录。茶馆收入亦很可观,应剧团要求,把舞台向前扩大了3米许,便于演出武戏。

戏楼于60年代毁弃。

咸阳忠显王庙戏楼 位于仁义巷中段,建于明初。砖木结构,拱斗挑角,四面流水,座南向北,紧挨城墙,正对忠显王庙大殿。戏楼与大殿之间,有10米左右宽的院落,可容一千多人站立。益民社、民艺社和外来班、社先后在此演出。建国后县粮食局将两座大殿和东西两廊房改为仓库。1962年拆除,现为市电影公司宿舍。

咸阳里民局戏楼 

位于中山街中段里民局内,建于何时不明、民国33年(1944年)县参议会设此处、曾修茸一新。戏楼座北向南,宽五间,砖木结构,挑角明柱。两侧有三间两层楼房,侧门通台上,演员化妆、休总均在楼上,台下正中一门为南北通道——里民局正门,观众入场亦通过此门,至台前回头看戏。台前场地宽阔,可容万人站立。益民社、民意社、战胜剧团等班社曾在此演出。建国后,咸阳专区文工团曾在此演出。80年代拆除,现为市人民剧团驻地。

咸阳中街关帝庙戏楼 位于仪凤西街东头路北,凤凰台西侧,座南向北、西靠曹家巷,台前是可容五六千人的广场,与关帝庙(在仪凤西街路北,西墙紧靠北极宫,现为市第二医院家属区)相对。砖木结构,拱斗挑角。四面流水,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建。因此戏楼地位适中,民国30年前后来咸阳宣传抗日的宣传队曾在此演出小戏《放下你的鞭子》等进步剧目,宣传抗日。民国35年(1946年)修建八保学校时拆除。

咸阳圣母宫戏楼 位于仪凤东街西端,凤凰台后偏东,砖木结构,挑角拱斗,座南向北,面对大殿(前后两座大殿,均系80年代初期拆除),台口有二明柱、明柱间雕刻透花门楣,刀法精炼,非常细致。台后高墙,台下正中为圣母宫大门。迄今为止,此戏楼为市内唯一的,保留比较完整的古戏楼,现为医院职工宿舍。

咸阳东岳庙戏楼 位于西宁街西头、西门里路南。砖木结构,拱斗挑角,座南向北,与路北的东岳庙隔路相望,50年代拆除。

泾阳迎祥宫戏楼 位于县城北20公里的蒋路乡安吴堡村。据明朝嘉靖二十六年撰修的《泾阳县志》卷二《祠、庙》篇记载:“迎祥宫建于金大定四年(1164年)。”再从宫内现存“敷建大道迎祥宫碑”石看,金元时这里已是具有相当规模的道教宫院了。清末安吴拾义堂周夫人(号称安吴寡妇)重修,从外观看,这座戏楼仍有金、元两朝建筑风格。

迎祥宫戏楼,是一座砖木结构,南北两拱相连,琉璃瓦盖顶,有脊有兽,两边檐角高翘,一檐点水,高约10米的较大建筑。

舞台正面是四红柱撑起前檐,约5米高,檐下雕刻、彩绘着鸡、鹿、象头和“二龙戏珠”“飞凤朝阳”等艺术作品。台顶中央悬挂八卦太极图,四阁天花板尽画《封神全传》故事。正面木板隔着前后台,上端书写《清歌妙舞》牌匾,有上、下场门,舞台宽8米(文、武场各占1.5米)、深8.5米(后台占3.5米),表演区架在五门通道之上,高出地面2.5米,舞台两边各有一间城楼,屋顶室为化妆之地,是三间瓦房,都是水磨砖刻画以白灰勾缝的美丽建筑。

舞台口向北、正对大殿。殿前是高于地面一米用青石、方砖铺成的平台,供官员士绅观戏。戏台伸进观众站立看戏之地面一米高,观众可从三面看戏。

从碑文看,这座戏楼,当时称“云房”。从戏楼背面看,这是一座高大,两角上翘,雕刻、彩绘精美的三大间有正门的街房。主层左右有精刻屋顶,彩绘门框的偏门,供善男信女出入。石狮、石鼓迎送客人。实实不同于一般戏楼样式,人们不进内细看,绝不会知道这是一座古戏楼。

1937年,党领导的西北青年训练班的戏剧工作者,省委“七月剧团”等,曾在这个戏楼上演出达三年之久。现在,古戏楼舞台已破烂。

彬县城隍庙戏楼 在今城关小学院内,距街90米处。它创建于明太祖洪武初年,明代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和弘治元年都曾重修过。

戏楼为坐南向北两层重檐楼阁式建筑,通高约12米,戏台长约10米,宽约8米、向左右八字形伸展,建有供官吏和绅士看戏的长廊,前面有扶手和栏杆,后面有供四人围桌品茶的小房数间,好像西方剧院的包厢,再向出伸展的是高于底房一半的角楼。戏台两边建有乐队边厢,使整个戏台成扇面展开,既增强了音响又显得协调,两厢原有精描细摹的壁画,因年代久远,日晒雨淋,现已脱落。戏楼四角檐下,挂有风铃,轻风吹过,随风吟唱。楼顶有五脊大兽,筒瓦清沟,有图案精美的避雷针。整个建筑采用砖木结构,布局合理、建造精致,既富丽堂皇,又古朴凝重。

明清以来,城隍庙每年都有庙会,正会在正月十五和四月初八,副会在七月二十二日,为生意人敬财神的盛会。起庙会时都有大戏助兴。戏楼专供庙会演戏用,善男信女从戏楼楼洞之下云集中院,热闹非凡。

为了保护好这一具有明代特色的建筑群,彬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6月15日公布彬县城隍庙为第一批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2年彬县文教局又拿出2万元对戏楼等进行了维修,使这一古建筑重放异彩。

永寿云寂寺戏楼 位于永寿县甘井乡杜家硙村北。寺院建筑宏伟,占地数十亩,周围古柏参天,风景如画。云寂寺戏楼座落在寺院山门内,台口朝北和大成殿相对。戏楼系砖、石、木结构,面积三间约40多平方米,建筑考究,整体设计古雅,观众可从三面看戏。戏楼建于何年无考。据《永寿县志》记载,明天顺元年七月(1457年)重修过云寂寺。大成殿三间改为五间,两庶旧各五间增四为九间,以至戟门棂星门神等均以修复。

再者,云寂寺铁钟更能证明戏楼建造年代。该铁钟铸于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铁钟现存于云寂寺内,可惜的是,戏楼于建国初被拆除。

杨陵毕公村戏楼 位于杨陵区五泉乡的西南角。该村的古戏楼建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位于毕公村西,坐南向北,和太白庙遥遥相对。民国12年(1923年)二次翻修,将原先的土木石结构全部变成礴木石结构,楼宽三丈,高二丈,台口全部由一尺宽的青石条铺成。楼内有四道幕柱,楼后有化妆室,两侧是精雕细刻出来的画廊,又是文武场面的活动场所,美观大方,装饰精巧。

该戏楼规模宏伟,建筑讲究,是当地群众戏剧活动的中心。每年二月七日演唱社戏一次。1965年被拆除。

杨陵夹道村戏楼 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原是一座仅能上演皮影、木偶的小型戏楼。民国35年(1946年),由夹道、曹家、绛中等地群众积资,在原戏楼的废墟上,重建了一坐砖木结构的大型戏楼。该戏楼位于村南,坐南向北,宽9米,高6米,造型古朴、大方。“文化大革命”中化为灰烬。

三原县城隍庙戏楼 也称歌楼,是城隍庙古建筑群的一组独立建筑,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后几经修葺。

戏楼属典型的古代汉族建筑风格,大屋顶,高台阶,楼顶呈“重十字歇山顶”,全部以优质松木,水磨砖,青石结构之。楼分二层,上为舞台,下设中门和两个偏门。楼顶中央矗立高达三米之“明月楼”琉璃饰物,雕塑精巧。楼脊饰以琉璃怪兽,四角挑檐各挂风钟。楼正面屏樟原彩绘“海水朝阳”“菱龙对舞”图,正中竖一原额,上书“伶人献技”。楼前长柱悬挂对联一幅:假貌写真情莫闲看镜花水月,新声传旧事须认作暮鼓晨钟。

戏楼斗拱悬空,圆柱林立,木刻雕花,檩橡纵横。布局协调,结构紧密。

据《三原县新志》载:“神者,聪明正直之,乃建歌楼,演唱杂剧”。古时每逢农历八月二日庙会,楼上载歌载舞,善男信女站立楼下观看,大殿石栏上设立雅座,达官贵人居高临下,喝着香茶,瞌着瓜籽,欣赏神戏。杂剧演出结束,善男信女抬着木制城隍神像游街,举城若狂,热闹非凡。

由于代远年湮,加之“文革”武斗洗劫,戏楼毁坏严重。1983年国家拨巨款修茸了戏楼,昔日之旧貌又换新颜。

杨陵洪积寺古戏楼 位于李台乡徐西湾、徐东湾两个自然村,座落在杨陵镇南三里远近的二道原下。远在商周时代,这里是西岐到中原的交通要道。它东临川云关,西接永安镇,南近渭水,古称洪积镇。

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云游高僧登真来到洪积村,发现村南甜水井一口,石香炉座,认为此地灵气通仙,于是就在永安镇各村化缘,会同25户热心佛教事业的大户人家,积资数万,于同年12月底,在洪积村西南角修建了一座大寺院和戏楼。在修建洪积寺大雄宝殿和戏楼的同时,还聘请了当时的名匠人强于志、陈守德二人,铸造了一口大铁钟、两口小铁磬、一尊方铁香炉。那座直径约有一米的大铁钟,不仅做工精细、图案新颖,形状古朴,是一件上好的工艺品,而且也是一部考证洪积村变迁发展和戏剧活动的见证。在大铁钟的铭文里,不仅刻有建寺修楼各有关人员的姓名和款项,还刻有“法轮常转、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的语句以作纪念。

这座古戏楼,宽丈五,高一丈,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三间建筑。房止是清一色的松木方橡,橡上是白灰勾缝的方形砖砧,砧上是耀日增辉的深绿琉璃瓦。楼脊飞禽走兽,龙飞凤舞。楼口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整座戏楼虽说没有今天的舞台高大宽敞,但也却玲珑透剔美观不俗。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洪积村的群众又积资,对洪积寺和这座古戏楼进行了一次翻修。使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戏楼更加富丽堂皇,名闻遐迩。以后历史的演变,洪积村分成了徐西湾、徐东湾两个自然村。当时,这两个村子的群众,对戏剧活动越来越喜爱,越来越迫切,不仅木偶、皮影、自乐班等小戏在洪积寺戏楼常演不衰,就是大戏,也在戏楼上经常上演。为了适应戏剧活动的发展,满足广大村民看戏的要求、徐西湾、徐东湾两村的群众又先后在村东的娘娘前,修建了一座专门上演大戏的北戏楼。在西南关帝庙前修建了一座专门上演小戏的南戏楼,这两座戏楼都是砖木结构,北楼宽两间、南楼宽间半,这样一来,徐西湾村的戏剧活动场所多了,戏剧活动也越来越活跃。以后,习惯成自然,每年二月初十洪积寺戏楼就唱一台社戏。每年十月十日北戏楼要吧一台大戏。每年正月十三、十月十三关帝庙前的南戏楼,要唱两台小戏。

“文革”中,由于天灾人祸,徐西湾村的三座戏楼被烧毁,或被拆除。

杨陵渭阳古戏楼 位于镇西南角渭水之滨的永安村,这座远近闻名的古戏楼——渭阳楼,历史悠久,建筑雄伟。戏楼创建年月,迄今尚无考证。据说在清乾隆年间永安镇的四乡群众曾自动出钱出工翻修过一次。可惜1958年前后,一场大火,使之毁于一旦,据回忆,古戏楼宽五间有余、楼高二丈、砖木结构。楼脊是陶土烧成的飞禽走兽,楼口有大红木柱子两根,用来张贴对联。五楞花木窗两孔,分居戏楼两侧,为乐队伴奏场地.楼中有一道腰墙,把戏楼分成前台后台两个部分。旁留两个小门,供演员上下场之用。前台供演出,后台供化妆和休息。

永安村古称永安镇,每年三月初六、四月初六过会两次,演戏助兴,庆祝丰收、据说当年的袁壁辉(艺名抱抱)、刘金库等人就曾在此楼演出《拾玉》《走雪》等名噪一时的拿手好戏。

关中分区马栏大礼堂 1941年马栏解放,经关中地委、专署、军分区领导研究决定:自力更生,义务劳动,盖个大礼堂,既能开大会作报告,又能演戏。经军民共同努力,1943年初,一座11间长,南北两边各三橡宽、鱼背形、坐西向东的大礼堂修成了。“大礼堂”三字镶在高出屋顶五尺高的山字形的砖壁中央。观众可以从三个大门同时出入,靠近台口两边设两个偏门。一个舞台两用。逢雨、雪或暑、寒之时,活动都在屋内,若天气晴和,观众可坐在广场看演出。前后两个台口,明柱、大梁一色大红油漆,台沿又立五寸高的木刻花栏边。台中木板架在12个大瓮上,以使瓮声共鸣。坐的是木庄上钉半个树身的所谓长凳,虽说简陋,可就地取材,倒也实用。

1947年蒋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时大礼堂遭破坏。解放后,旬邑县在遗址上,建立了一个医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