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时候南方的大雁往哪飞(一群大雁往南飞)

秋天到了,一群大雁往南飞。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排成“人”字形。

教科书中对大雁的描述,让我们第一次认识了“候鸟”。关于大雁飞行时的编队,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它们为什么要排成“一”或“人”字形,而不是其他更具想象力的队形呢?

秋天的时候南方的大雁往哪飞(一群大雁往南飞)(1)

“人”字形大雁编队

节省体力的假说

对大雁编队之谜的解释有很多,目前看上去最为合理的是“节省体力”假说。

1914年,德国空气动力学家卡尔·魏斯伯格经过简单计算后首次提出这一假说。他认为在飞行中,位置靠前的大雁,扇动翅膀时会对侧后方制造上升的气流。如果附近的同伴刚好处在上升气流里,那么它们的飞行就会省力许多。

这个假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不过直到1970年,才有科学家对它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证明。

根据空气动力学理论,科学家估算出,如果一群大雁结队飞行,可以多飞一半以上的距离。还有,最省力的“人”字形夹角是120°。

从此,这种假说更加地深入人心。你是不是也很赞同这一假说呢?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个假说而已。假说之所以不能和权威的科学解释划等号,是因为假说有着很多假设的条件。这些条件,有些甚至根本不能实现。

那么,在大雁编队之谜的这个假说中,有哪些假设的条件呢?

秋天的时候南方的大雁往哪飞(一群大雁往南飞)(2)

这样真的可以节省体力?

太过完美的假设

在1970年的科学实验中,有两个假设的条件:一是假设大雁的翅膀固定不动;二是假设大雁的翅膀是光滑、没有羽毛的。说白了,在这个实验中,大雁被当做了飞机、翅膀被当做了机翼。

可以看出,这两个条件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假说始终都是假说。

有更为严谨的科学家进行过理论上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大雁编队飞行的效果远没有假说中描述的那样高效。

而且,人们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包括大雁在内的大型鸟类飞行时,各个角度的队形都出现过。它们每飞5个小时,只有1个小时是在用“人”字形的队形。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并不会有一个固定的队形。

种种事实虽然解决不了大雁编队之谜,但已足够证明:目前这个最靠谱的假说,并不是那么靠谱。过于理想化的计算过程和过于完美化的计算结果,反而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假说产生质疑。

秋天的时候南方的大雁往哪飞(一群大雁往南飞)(3)

大多数情况下,大雁并不会有一个固定的队形。

要解开大雁编队之谜,就得建造一间无比巨大的封闭空间。在里面模拟风力等自然条件,让一群大雁在里面飞呀飞呀。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详实、最可靠的数据吧!

秋天的时候南方的大雁往哪飞(一群大雁往南飞)(4)

大雁最显著的特征是嘴为黑色,头部和颈部的白色很少。

秋天的时候南方的大雁往哪飞(一群大雁往南飞)(5)

大雁喜欢生活在植物丛生的水边。

秋天的时候南方的大雁往哪飞(一群大雁往南飞)(6)

为了过冬,每年会有上万只大雁从俄罗斯境内迁徙到中国的长江流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