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尴尬的小技巧(这个方法能让你在任何场面侃侃而谈)

打破尴尬的小技巧(这个方法能让你在任何场面侃侃而谈)(1)

/ / / /

在众人面前

侃侃而谈的秘密

图/Christian Barthold

01

如果举办一场“全国出丑比赛”的话,你觉得自己能得第几?

不夸张地说,我最差也能进前三,因为我在几十万人面前丢过脸。

2010年元月,我在直播间播报一档新闻节目时声音突然变得沙哑,然后就很快失了声!我强忍着声带疼痛,憋红了脸,哑着嗓子播完了那档节目。和所有人预料的一样,后来我离开了主播岗位。

从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躲避话筒,甚至谈声色变。我最不愿面对的事情就是当众讲话,最不愿听到的就是自己的声音。

今天我敢坦然讲出这段挫败经历,是想跟每一个经历过类似“末日时刻”的朋友说:那个叫“恐惧”的东西,差点毁了我,可是后来它成了我的朋友。

打破尴尬的小技巧(这个方法能让你在任何场面侃侃而谈)(2)

02

第二年,也就是17个月后,我接到了一位大学校长的电话。

“你现在还主持节目吗?”

“呃……怎么了?”

“这周来趟学校吧,跟学生们分享一下!”

“啊?有什么好分享的?”

“你的专业呀!”

“噢……”

挂了电话,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把自己就地处决了。那么糟糕的声音状态,还怎么好意思去和大学生做分享?

不过,多年后当我回想起这个瞬间时才意识到,那一次是我面向恐惧的第一步,是关键的一步。

我跟随校长走进教室,学生们直勾勾地望着我挪进来(过分的自我关注),在大脑缺氧的状态下,我逼自己张开嘴,说了一段没过脑子却立刻不再紧张的话:“①一走进教室感觉又回到了学生时代(紧张),②我在某些方面也确实还是个学生(不太紧张了),③所以希望今天是一个大家相互交流的机会,而不光是我一个人讲(好像不紧张了),④大家可以先花点时间介绍一下自己吗?”(真的不紧张了

很多年后,当我把上面这段话讲给一位朋友的时候,他不怀好意地说:“其实你是有说话天赋的,不然不可能说出这么精妙的话来!”

而我必须澄清,紧张夺去了我的理性,却没有阻挡我去感受课堂的氛围,感受到了我便顺势将它讲了出来。

那四句话发自真心,仅此而已。

打破尴尬的小技巧(这个方法能让你在任何场面侃侃而谈)(3)

03

今天,当你我重温这四句话时,事实上它有了更科学的心理学依据。我将向你呈现,如何将“恐惧”这只怪物收入囊中

一走进教室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这类“起头话”是一种公开场合的寒暄,是为了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同时给自己赢得思考的时间

那间教室和我读高中时的教室像极了,连楼道里都飘着一种熟悉的稚嫩气味。走进教室,桌椅板凳和四周墙壁上悬挂的励志标语,瞬间将我带回少年时期,像极了《夏洛特烦恼》中夏洛梦回高中的场景。

与其说我对那个场景熟悉而敏感,不如说那是在我度日如年的17个月后,第一次完全放松了。在那里,我不再被听众需要,不再接受评判,我可以稍微随性一些。

在经历长久的精神焦虑后,人都渴望释放。所以,当“一走进教室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学生时代”脱口而出的时候,我意识到可以不必在意那么多了,当然,彼时的紧张情绪并没有完全立刻消散。

我在某些方面也确实还是个学生

更接近一种自我对话与暗示。

我那一刻的真实想法是:我并不是所谓的老师,只是一个普通的主持人,而在座的大学生们,也有我需要学习的东西。

事实上,这句话帮助我建立了一种全新视角,不再是“唯我独尊”式的俯视,而是完全平等的视角和姿态。这让我对接下来的演说有了新的定位——交流分享会。

所以希望今天是一个大家相互交流的机会,而不光是我一个人讲

特别是说到“不光是我一个人讲”时,我整个人都松弛了下来。我运用语言,为自己重新设计了一个“场”,一个令自己舒服放松的空间。

大家可以先花点时间介绍一下自己吗?

就显得再自然不过了。只见这时,学生们兴奋地逐个站起来介绍自己。

我揣测,他们已经厌烦了那种自上而下的说教口吻。这既然是一堂关于“语言表达”的课,为什么不给予他们更多的表达机会呢?这时,这堂分享课的主角自然就从我变成了大学生们,或者说没有所谓的“主角”,我只是分享者之一。

想到这里,还有什么紧张害怕的理由呢?

打破尴尬的小技巧(这个方法能让你在任何场面侃侃而谈)(4)

04

在流淌着惬意气息的氛围中,我和大学生们交谈了四个小时。从我的职业特点,讲到语言表达的理论知识,再到答疑互动,中间还穿插了同学们的表达练习……四个小时很快过去。

我发现,当人完全放松下来,大脑会主动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会根据现场需要随时调用深层的知识储备,哪怕是许多年前学习的知识都会冒出来救急。

记忆力真是个“欺硬怕软”的东西!

我一度担心,自己在失声的阴影中不再敢公开讲话;我一度担心,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会语无伦次有失风范……我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

因为我融入当下,沉浸其中,把自己当作演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把演讲看作交流而不是炫耀,把自己当作“助人者”而不是“表现者”。

那一次,我和“恐惧”相安无事地共处一室,我和恐惧成了朋友。

无独有偶。

在一次北大百年讲堂的活动上,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本·沙哈尔特意谈了谈做公开演讲时应该具备的心态,他说:“每次上台前我都告诉自己,我是来帮助大家的,我只是分享者之一,并不是来表现自己多么优秀或证明自己的观点多么正确的。”的确,演讲者的视角一转变,心态自然就不会“端”着了

打破尴尬的小技巧(这个方法能让你在任何场面侃侃而谈)(5)

· [ END ] ·

编@怪蜀黍

文@兆 民

恋爱成长学会专家合伙人、专栏作者,喜马拉雅FM《爱的语言智商》主播,沟通力讲师。曾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主播、记者。兆民

新书《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日常生活版

打破尴尬的小技巧(这个方法能让你在任何场面侃侃而谈)(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